浅析出镜记者在直播报道中的注意事项

2015-03-20 02:53文/杨
传媒 2015年19期
关键词:演播室耳机突发事件

文/杨 牧

浅析出镜记者在直播报道中的注意事项

文/杨 牧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受众对新闻报道中的“现场感”要求越来越高,电视新闻由此更多使用直播报道,用镜头将现场情况进行展示,凸显新闻的重要性、真实性、及时性。而出镜记者,因为在镜头前能与现场环境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受众有更直观、更真实的现场感受,并带给观众参与感,让单向的传播形态有了一定程度的互动感,成为了电视新闻直播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突发事件直播报道的注意事项

突发事件直播,已经成为了如今电视新闻的惯例。突发事件,因为其“突然发生”“对社会造成一定损害”“需要应急处理及救援”三大特性,最能考验出镜记者的采访突破能力与梳理信息的能力,成为电视出镜记者最重要的素质考核标准。笔者以在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这一平台完成的突发报道的出镜为例,主要阐述突发事件直播报道中的注意事项。

快速进入现场,了解最新情况。

出镜记者在直播中的第一大作用,是凸显“我在现场”。所以在直播出镜中,第一次连线最应当介绍的内容,就是镜头里能够看到的情况。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出镜记者应用简洁客观的语言,尽量不使用形容词,不使用会引起观众不适或者有煽动性的语言。

举例来说,在地震、泥石流、爆炸等突发事件现场,出镜记者首先应说明“我”在哪里,现在能看到什么情况,“我”是从什么时候进入这里,进入的经过是什么,目前经过××介绍,这里的交通情况如何。不应使用“官兵们脸上的汗水”“失去亲人的人们坐在那里,泪流满面,久久不愿放手”等描述性语言。

梳理已知信息,争取掌握一手内容。在互联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每个人都是“自媒体”,尤其是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第一个通过互联网媒体进行突发事件“报道”的往往并不是媒体从业人员,所以,出镜记者在接下来的出镜连线中,应当梳理当时已知的权威信息。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因为网络媒体“信息量大、真假不知”特点,出镜记者梳理出的应当是经过权威部门发布的信息。

直播报道,因为单向线性传播规律,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也就意味着出镜记者在直播报道中,对于没有经过核实的内容,不应进行报道,尤其是可能引起恐慌的内容以及未经核实的伤亡人数。这就要求出镜记者在突发事件现场具有较好的新闻素养,同时具有较好的采访突破能力,如果能够通过采访掌握一手资料,一定要在核实清楚消息源之后,在直播中介绍清楚。因为“在现场”的优势,出镜记者可能在直播中有比后方主持人更多的新闻现场内容,所以可以对已发布的信息进行“更新”,比如受众最关心的在突发事件中的伤亡人数,但是需牢记的是,这样的内容必须是由权威部门发布的。

举例来说,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会有相关的应急负责部门和人员,一般会权威发布及更新人员伤亡情况,这就要求记者在直播报道中及时“更新”最新情况。如果国内权威媒体发布的伤亡情况与海外媒体发布的伤亡情况不符,记者应及时向有关部门进行询问,在没有得到回答前,可以将两者都进行说明。

以2015年9月12日“沙特麦加大清真寺塔吊倒塌砸穿屋顶”事件为例,新华社在早间7:50分权威发布的遇难人数是107人,但是路透社与美联社发布的遇难人数是117人,出镜记者如到达新闻现场,首先应该核实的就是人数情况。在没有收到回复之前,应该以“根据新华社早间发布的新闻,遇难人数达到107人,而路透社与美联社发布的这一人数则是117人,我们已经向相关部门进行核实,具体遇难人数在稍后的连线中会向大家说明”这样的信息作为第一次连线的内容。

第一时间组织采访。在突发事件的直播报道中,最理想的状态是在直播中出镜记者采访到当事人,这就要求出镜记者在直播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但是,因为突发事件往往涉及人员伤亡,所以在突发事件报道中采访遇难者家属的时候,应注意几点:一是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不强迫其接受采访;二是不为了达到直播效果轰动,用引导性语言让采访对象陷入更悲伤的情绪;三是由于电视传播特性,应尊重采访对象不暴露身份的要求,如果采访对象要求匿名,不愿意出镜,但同意记者将其在沟通中的内容传播出去,直播中出镜记者可以转述采访对象在交谈中的话,但不可用其名字及可能引起猜想的特征。

重大事件直播报道的注意事项

重大事件报道通常指在全球范围具有影响、有国家政要及国际组织代表出席,政治性强、影响范围广的时政或经济题材的报道,例如每年“两会”报道、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G20峰会及达沃斯论坛等报道。

在这类报道中,由于事件重大、海内外关注度高,出镜记者在直播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报道事项。

政治立场正确。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的直播栏目《环球直播》主要以传递中国声音和中国立场为己任。不论是在我国每年的“两会”上,还是在全球各大会议中,该网站的重大事件直播报道中首先要突出的是我国领导人在这次会议中的观点立场。这需要出镜记者在直播中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对领导人的称谓、讲话要点等基本信息不能有任何政治上的错误。举例来说,“两会”报道中应使用“×届全国人大×次会议”与“全国政协×届×次会议”的正确说法,然而每年都会有出镜记者在直播中出现错误。所以,在参与重大事件直播报道前,必须对相应的政治内容有准确把握。

精心组织策划。与突发事件不同,重大事件报道具有可预知性的特点,所以应当在进行直播报道前进行策划筹备。重大事件直播报道中的出镜记者与演播室嘉宾又有区别,如何体现“在现场”非常重要。以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为例,首先要求出镜记者在直播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场地进行出镜,比如尽可能地选择有会议LOGO的背景板、或者观众能够一眼看出的场地,体现直播的现场感;其次,组织策划主要体现在直播脚本中。出镜记者是可以事先进行预制的直播脚本中的一环,应把出镜记者的直播报道安排在较为突出的时间节点,可以更好地突出现场感与烘托气氛。

举例来说,每年“两会”上,出镜记者的直播应当编排在全体大会的会议前后,在会议前后,通过镜头可以看到现场,出镜记者也能够在现场采访到与会的代表委员。

加强演练。重大事件报道因为其可预知的特性,在直播前应尽可能地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演练,确保前后方的沟通顺畅。例如主持人应与记者进行提前沟通,主要问哪些问题,介绍什么类型的现场情况,是主持人将问题抛出,记者就开始进行直播,还是主持人与记者一来一往进行对话,互为补充。如果是现在通用的“一来一往”的方式,无疑是在直播中看起来更自然、具有更好的传播效果的方式,但对前方记者、后方主持人与技术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经过多次演练,以便达到更好的效果。

现场直播中副语言的注意事项

在直播报道中,因为现场传播的特点,要求出镜记者无论面临什么情况,都在画面与声音切到现场的时候必须进行直播。这不仅对出镜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前后方的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避免一些小问题的出现而导致直播的失误,出镜记者应了解现场直播中一些约定俗成的副语言。

在直播中扶耳机。出镜记者的出镜流程是,后方通过技术手段在演播室能够看到前方出镜记者的画面时,由后方导播人员电话告知出镜记者,还有多长时间会进行视频连线,当导播说“把你切上台子”这样的话,说明出镜记者的声音已经进入到演播室,这时候出镜记者应该保持安静,等待下一个环节——主持人的呼唤。

但这样的出镜流程并不是时时都会顺利,举例来说,笔者会经常听到导播说完“把你切上台子了”之后,耳机里就再没有其他任何声音了。这时候出镜记者应该牢记,绝不能发出任何声音,因为如果有声音进入演播室,则会打断直播流程。发生这样的情况一般有两种可能:一是电话断了;二是演播室的一路音轨没有推上去,导致出镜记者听不到任何声音。在这种情况下,出镜记者应该及时推扶一下自己的耳机,通过副语言,向演播室的画面上传递信息,表示自己目前没有听到任何声音,这样演播室可以通过记者的副语言,马上了解到相关情况。无论是再次拨打记者电话,还是马上推上去一路音轨,都可以避免直播中的失误。

在直播中摘下耳机。同样以笔者的经历为例,在直播开始后,笔者可以通过自己的耳机听到自己大约2秒以前的说话内容,相当于是听到山谷回声一样,这是线路传回演播室的延迟,也是演播室的导播有一路音轨没有拉下来造成的结果,但这十分干扰出镜记者在直播中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出镜记者应该马上摘下自己的耳机,避免这种干扰对之后直播造成的影响。而当演播室看到出镜记者摘下耳机的画面,也会马上明白有一路音轨干扰了出镜记者的直播,会马上进行调整。这样在这个内容讲完之前,可以再次戴上耳机,与主持人进行下个问题的沟通。

道具的巧妙使用。在直播中,因为出镜记者往往会梳理一些不容易记忆的内容,而这些内容用图表或数据等形式展现可能更加直观,所以在直播的现场,出镜记者往往承担了第二主持人的工作,可以用一个小白板将当天的主要数据及内容进行一个关键词的标注,这样讲起来内容更形象直观,便于观众理解。

作者系新华社音视频记者

猜你喜欢
演播室耳机突发事件
戴上耳机,享受全景声 JVC EXOFIELD XP-EXT1
县级电视台虚拟演播室技术的应用
唠叨过滤耳机
你的选择是真实or虚拟 简评6款多声道耳机
好东西!值得等待!Focal Utopia耳机、Moon 430HA耳机放大器
虚拟演播室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虚拟演播室系统在大同广播电视台的广泛应用
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