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述要

2015-03-20 01:30熊焱生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民生特色群众

熊焱生

(常州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江苏 常州 2130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正确理解和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对于推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文化溯源:从孔夫子到孙中山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精辟概括。从孔子的“为政以仁”“仁者爱人”,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贾谊的“民者,万世之本”,朱熹的“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立”,黄宗羲的“盖天下之治,不在于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康有为的“公养之”“公教之”,等等,直到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以“关怀民生”为己念的孙中山提出了民生主义,都是千百年来对民本思想的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些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批判地继承的宝贵的传统文化和精神财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历史文化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理论基础:从马克思到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实际上,人类的奋斗历程就是一个前赴后继的幸福追求过程。追求民生幸福最大化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①。也可以说,一切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因此,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必须切实保证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马克思认为:“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到什么程度。”②为此,必须彻底地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代之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不断改善民生。唯物史观重视人的发展,关心人民利益,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生产关系,逐步改善民生的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石。

关注民生,关心群众生活,是贯穿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一条红线。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强调:“我们对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忽视,一点也不能看轻。”③为此,毛泽东把“组织革命战争,改良群众的生活”视为党的两大任务。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把“改良人的生活”列入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们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④,才能得到人民拥护,取得抗战胜利。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反复强调,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必须努力发展生产,改善民生。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提出了用“统筹兼顾”方法来处理“生产建设”和“改善民生”两大关系,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使人民群众的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可以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将解决民生问题贯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把民生问题与争取革命胜利、巩固执政根基紧密联系起来,对民生问题进行了艰苦探索和深入思考,确立了“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人民利益”等等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实践经验和理论先导。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初步形成:从邓小平到胡锦涛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伟大进程和时代特征的重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不断随着实践发展而日臻完善。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实践中,始终重视关注民生,着力发展改善民生,努力提高人民生活,追求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曾反复强调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消灭贫困,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他在“南方谈话”中特别强调:“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⑤实践表明,改革是新时期改善民生、发展民生的重要途径。同时,邓小平提出了衡量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其中,“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既是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直接结果,也是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根本目的,其实质就是以人民利益作为最高标准和根本原则,集中体现了邓小平民生思想的核心追求。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新征程中,创造性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就是要坚持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他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和事业,目的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⑥他强调,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我们所开展的工作,既要注重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又要注重人们素质的提升。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他还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小康社会是更高水平的小康,实质上是民生得以更加全面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进程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强调要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民群众,并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他指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和谐社会建设”⑦。“五有”目标的提出,是全面推进民生建设的行动指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明确了新的方向。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事关民生发展的新目标,构建了“五位一体”推进民生建设新的格局,强调了“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⑧,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更加趋于日臻完善。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丰富发展:习近平与“中国梦”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途上,坚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执政理念,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战略思想。

“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成果,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旗帜。“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梦,将人民改善生活的现实需求和民族复兴的热切渴望融入每个中国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奋斗和追寻中,是人之所梦、民之所想。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梦”的实现过程,就是把人民群众所期盼的“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作为努力的方向,让人民群众真切触摸和真实感受到自己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化为现实的过程,就是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促进社会和谐、推动改善民生、增进人民幸福的过程。

“中国梦”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进入了新的发展境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丰富发展明确了美好期待,指出了科学导向,势必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航标灯与推动民生发展、促进民生幸福的新的风向标。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民生思想的精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总结了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发展和改善民生实践的新鲜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为民”思想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基本要义。这个“为民”思想,核心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政为民,明确回答了“为了谁”的问题。我们党之所以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始终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爱戴,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不渝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人民服务,不是三心二意,也不是半心半意,而是全心全意。党的十八大强调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⑨当前,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为人民服务,就是要更加关心群众,更加深入群众,密切联系群众,践行群众路线,着力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实实在在地为人民增福祉,把执政为民、以人为本体现在具体的实际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多办实事,多做好事,多解难事,凝聚人心,温暖人心,赢得人心,从而更好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富民”思想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⑩为此,邓小平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实质上就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战略。这个“富民”思想,既符合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又符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根本观点,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问题,也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实践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⑪。

(三)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利民”思想

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我们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在思考和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时,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这个“利民”思想,是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集中体现,是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题中之义,决定着党的建设的方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因此,江泽民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⑫党的十八大报告则进一步强调,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⑬。

(四)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民”思想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民”思想,体现了党的一切奋斗和全部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他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⑭因此,可以说,关注民生,关心和改善群众生活,是党的根本宗旨所要求的,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党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支持的力量源泉。党的十八大报告则进一步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⑮同时,还从“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⑯等六个方面进行了部署和要求,切实体现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这个重点。

总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中,毛泽东回答了“为了谁”的问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价值所在;邓小平从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出发,指明了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目标追求;江泽民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出发,完善了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重要理念;胡锦涛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出发,深化了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根本要求;习近平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出发,升华了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崇高理想。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民生幸福是社会进步之本。民生问题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关注民生、发展民生、改善民生、巩固民生、保障民生的一系列成功经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创造性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生建设,对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注释:

①罗建文:《发展价值论语境下的最终价值目标》,《学术研究》,2009年第2期,第3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35页。

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6页。

④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67页。

⑤⑩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0页,第373页。

⑥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639页。

⑦⑭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第1版。

⑧⑨⑪⑬⑮⑯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第1版。

⑫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1年7月2日,第1版。

猜你喜欢
民生特色群众
特色种植促增收
多让群众咧嘴笑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中医的特色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完美的特色党建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