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龙
(赤峰学院 美术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我校根据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审时度势地提出了“转型发展”战略,其中转变人才培养方式是这一战略的核心内容,学校确立了培养“应用型、创造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近两年来,学校加大力度持续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美术学专业与其他人文社会、理工等学科专业比较有其特殊性,其本身具有注重专业技能培训的特点,而我校也一直有重视学生美术技能培训的传统.因此,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美术学专业课程改革方向势在必行.我们理解应用型人才是介于研究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间的人才类型,应用型人才要掌握本学科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他们和技能型人才相比较具有完整的、深厚的理论知识体系,对本学科专业有更深入的理解,具有一定创造能力,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目前,在我们学校绝大多数专业(人文社会、理工等专业)主要是从单纯注重知识培养向强化学生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培养的转型,这种转型可以理解为自上而下的整体性教育变革,那么对于本身注重技能培养的美术学专业,所进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也需要自下而上一点一滴的改革和创新.要提高美术学专业培养的综合性、整体性,在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境界.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可以深入的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美术学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和思路.
创新美术基础教学课程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和创新思维的起点和关键.基础教学课程的调整能引导新思维新理念,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有了新的创作欲望学生才能创作出具有感染力冲击力的作品.现阶段美术学专业的基础课由素描与色彩这两门主干课程构成,这两门课程的教学都是以“段课”的形式进行的,其教学方式传统单一,教学理念陈旧.所谓“段课”,顾名思义,就是将所要教授的课程内容在一个时间段内集中完成.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单门课程教学的连续性,但素描和色彩的分别进行就会使专业练习出现很长时间的空白期.而经过这段长时间的空白期,很多学生由于没有坚持练习素描或色彩,从而导致专业知识与技巧又重新回到了原点,待到下一个素描教学周期开始后,基本上又是重新开始,形成了”弹簧式“教学现象.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在这种来回的伸缩中消耗很大且始终徘徊在同一个水平上,无法进步,导致很多学生的素描造型能力与色彩表现能力发展不均衡,这也是令很多教师都感到困扰的地方.美术学专业的学生要求的是造型能力与色彩表现能力的综合运用,如果顾此失彼,最终就会成为专业的“瘸腿”,这会对学生将来的发展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所以,积极探索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综合专业素质,深入分析美术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实施状况,明确素描与色彩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转变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和实施中的“段课”和“弹簧式”教学现象,通过创新课程转变学生专业“瘸腿”现象,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为培养应用型美术人才打下坚实基础是每位教师现阶段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基础教学训练不仅仅是要学生简单地再现和描摹物体,而是在解决造型基础的同时,如何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如何表现出物体更深层次的含义;如何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去表达出自身的思想和情感.本项目的研究目的就是要把单科专业课程的“点”最终连成“线”,从而提高整个美术学专业的基础教学水平.让学生解放思想解开束缚,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改变原有的基础课概念,不再使素描和色彩画地为牢.应该更多的把二者结合起来,通过思维方式的改变,从而创作出属于自己艺术风格语言的作品,而不只是培养学生简单描摹自然物象的技术和能力.所以正确的构建基础课教学,探索适合我校学生特点、培养目标的美术学专业课程改革方向,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表现能力、审美能力等具有深远意义.
美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其他专业相比较有自己的特点和方向,我们应该以整合素描和色彩课程形式,转变学生的创作思维,理解运用素描和色彩相结合的艺术语言进行绘画.素描是以铅笔线条为主的作画方式,用线条来组合成面,最终再构成体,观察方法上也是先看线条,然后再看形体.而色彩的工具是以水彩,水粉为主,作画工具是方头画笔,它是以面的形式呈现在画面上的,这就使得学生在作画过程中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反复研究形体,做到一笔到位.色彩课教学是在素描课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它要求学生在画面上同时解决两个问题,既要表现出形体结构和光影,同时又要表现出色彩上的冷暖变化.由于需表现的内容多,解决的问题多,很多学生都表现的手忙脚乱,不是有形无色,便是有色无形.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素描与色彩作画工具材料的不同,带来的作画思维方式的不同,很多学生无法完成这种思维方式的转换,才出现专业知识的割裂.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造型基础与能力以后,开始要求学生舍去铅笔等传统耗时费力的工具,用水性材料取代铅笔等硬性材料来完成素描作业.例如可以用水粉笔或油画笔,选择一至两种颜色,通过不同的明度变化来进行“单色素描”,它的好处是首先提高了作画效率,毕竟铅笔磨半天才能表现的内容,画笔一笔就可以解决,只要解决了最初对于工具的适应,那么学生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诸如画面,空间,结构与表现等问题上来.同时,由于工具的更换,作画过程与观察方法,表现途径与色彩相一致,同时又不用过多考虑色彩问题,学生还是可以将精力集中在造型问题的研究上,只是变换了一种形式和观察方法而已.学生通过单色素描训练,改变线型的观察与表现习惯,直接用块面的形式来作画,这就与色彩课教学形成对接.这样上色彩课的时候,由于学生已经习惯用块面笔触来直接表现素描上的问题,就可以省出更多的时间来专心研究色彩,也就不会出现手忙脚乱的现象.
在色彩课的教学中,也要在教学内容上与素描保持适当的一致性,例如,如果素描课以半身写生结束,那么色彩课便要求学生在不更换模特,光线的条件下,完成一张与素描相同角度的色彩作业,使学生能够充分体会素描与色彩的关系.并要求学生的色彩作业在色彩关系上可以由简单到丰富,在工具上尽量要求学生舍弃水粉材料,多尝试其他诸如色粉,彩铅,油画,水彩等材料,来开拓学生的作画思路,要求学生放开手脚,大胆尝试.近两年我院分别在13年,14年美术学专业14级1、2班进行双改工作研究项目,通过对学生作业的观摩,和并行班的比较,已经初步证明本课程的方式方法对学生有很大帮助的.希望通过创新课程的实施,能够将之进一步深化,总结经验,并使之在其他班级进行推广.并最终形成美术学专业基础教学的新的教学思路,对教学大纲进行进一步修订,并为其他年级的基础课教学提供参考价值.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在课程整合与协同教学方面,获得了宝贵的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经验,形成了新的教学体系.这些成果与我院教学实际情况紧密联系,能够切实提高我院专业基础教学整体水平,更能使学生获得专业的切实进步.在不改变我院教学整体框架的基础上,实施课程整合与教师之间的协同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改革思路与教学方式可在我院其他年级的专业课程之间开展实验,从而解决我院目前专业课课头多,相互之间内容重复,效率低下,缺乏整体培养体系的问题.另外,教师之间的协同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对课程的评价也带来了新的标准,能够培养教师在教学上的“全局”观念,明确了单科课程教学质量与整个培养体系之间的关系.本项目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向,具有很大的创新性,为美术学院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加强了不同课程任课教师之间的合作;改变了各门专业课程“画地为牢”的现象;明确了各门课程在整个培养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使任课教师具备了教学上的“全局意识”.对素描和色彩课程的整合,形成了新的“基础造型训练”课程体系.并使学生在新的课程体系下,专业技能得到全面的训练与发展,改变了“段课”教学现状,使专业基础课教学走出“弹簧式”教学的怪圈,进而避免了学生专业知识的“瘸腿”现象.使基础和今后的专业创作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艺术的持续发展.通过对两个平行教学班级的对比研究,在专业基础水平相等的基础上,实行本项目研究内容的班级学生在专业作业的质量和形式上明显优于其他班级,促使其他班级的任课教师与学生也在自觉的进行研究与探索.
本项目主要针对一年级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开展研究,随着近年各院校的不断扩招与考前训练的“流水线”化,学生入学专业水平也是技不如人,大多数学生对一些最基础的专业知识都不能掌握,导致在具体课堂教学中,需要拿出很大的课时量来解决考前的问题,这一情况的存在直接影响了本项目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另外,目前美术学院的培养计划将基础课由原来的两年改成一年,在表面上延长了专业课的学习时间,但忽视了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过短的基础课训练,使得很多内容只能赶进度而无质量可言,这不但影响了本项目的深入推广,最终也影响了二三年级的专业课教学质量,存在“拔苗助长”的现象.
〔1〕何润辉.创造性美术造型基础教学体系构想[J].美术大观,2009(08).
〔2〕吕胜中.造型原本·看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吕胜中.造型原本·讲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安滨.当代造型基础教学模式的选择与思考——中国美术学院基础教学的实践[J].新美术,2006(02).
〔5〕张宁.异想天开——设计造型基础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1).
〔6〕王忠.美术造型基础教学的多样性研究[J].美术大观,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