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化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就业课题组
(绥化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61)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对市场营销人才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以及人才培养模式落后、课程体系不完善、实践环节薄弱、师资能力不足、学生伦理和职业素养缺失等诸多因素影响,许多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不能迅速适应市场环境,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工作要求,表现为竞争力不强、适应能力差、创新实践能力不足、伦理道德缺失等方面,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已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大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和自我的共同教育培养中形成的有别于基本的工作能力,是别人不易模仿和替代的对个人职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的稳定的能力[1].就其内涵结构而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由能力维度和品质维度两个方面构成,其中能力维度由学习创新力、技术力、适应力、可持续能力和实践力五种能力组成;品质维度由伦理品质和职业素养组成.良好的就业竟争力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科学的学习和创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获得适应社会所必需的能力,可在求职过程中为大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大学生就业竟争力彰显的是大学生个体鲜明而又独特的个性,具有基础性、差异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首先,基础性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沟通能力、表达能力、身体素质、心理调节能力等基本能力在就业竞争力中的体现,这些是市场对人才提出的最低要求,是大学生进入市场工作的基础准入条件,基础性特点要求学生基本素养和能力的累积,是促进大学生长远发展的基础.其次,差异性要求学生能力层面的差异化,也就是要求突出个性化人才,在就业竞争力中体现为“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特殊能力.大学生在面对市场的需求时,具备差异化个性能力的闪光点更易受到市场的青睐.再次,可持续性强调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在诸多能力中居于主导地位.可持续性能力具体包含:可持续学习、创新、实践等能力,可持续性是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特殊需求和就业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大学生只有立足基础、把握个性、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获得走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课程内容不健全,结构单一,教学方式陈旧,重理论、轻实践等现象是当前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贯穿于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全过程,主要表现在:一是课程知识更新速度慢,陈旧的课程内容不能及时被淘汰,新知识新理论等最新科研成果不能及时服务于教学,学生无法掌握和了解本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二是同一知识点多门课程讲授,课程重复严重,导致学生厌倦学习;三是共性、集中、统一的课程偏多,特色、个性、有区分的课程偏少,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不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四是理论偏多、实践偏少,导致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不强,遇到实际问题往往无法独立解决;五是与市场营销专业课程配套的选修课程设置比较随意,没有建立应有的辅助体系,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和基本能力的提高影响较大.此外,“一言堂”与“填鸭式”等陈旧的教学模式使教与学主体缺乏互动,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和求知的主动性.在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下,导致营销专业的讲授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更加抑制.
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学校对课程设置、教学过程以及实践等环节进行优化的根本准则,在学生培养和成长成才过程中起到方向指引和宏观指导的作用.然而,部分高校因没有打破“学科本位”的落后观念,缺乏前瞻性,以及缺乏对市场的深入调研,导致没有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一经制定,与之相应的配套的教学方案、教学计划、实践方案也会相继出台进而依照执行,这种模式化的教学与实践活动与市场导向和需求相互脱节甚至严重背离,最终导致高校难以培养出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营销人才.由于学生个性特长和实践能力受到限制,这种统一生产的“营销人才”竞争优势不足,市场适应力不强,难以得到企业单位的青睐.
目前,企业出于自身利益打算,迫切需要具有市场营销实战经验的学生.如何处理好企业、学校、学生三者对实践经验的诉求,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首先,由于学校没有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分析,对企业要求的营销人才的实践能力定位不准,导致实践课程设置出现脱节和偏差;其次,在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计划中仅有少量的观摩实习,方式方法简单,多采用到企业参观或是邀请企业专人来讲座等形式,而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扩大学生与营销业务实际接触面等方面明显不足;再次,由于资金问题,部分学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存在类型单一、数量不足等问题,加之学生实践实习地点比较分散,地区跨度大,学校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无法做到有效的管理和有针对性的指导,实践的内容及质量无法保证,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教师是向学生传播知识的主体,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校必须要有一支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目前,市场营销专业师资的整体专业水平不强,大多数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没有亲自参与过企业营销、策划的实践经历,没有“双师型”教师的经历,导致他们不能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实案例分析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很多现在讲授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教师是从相关专业“转行”过来的,他们市场营销基础理论不扎实、相关知识体系的缺乏、外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有限,以及配套学科如管理学、经济学等知识掌握不够透彻等因素直接造成了教师无法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知识传授只能止步于课本,不能通过有效指导学生实践,获取大量的前沿资料,进而无法激励学生开拓创新.
针对当前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学校应树立“对接市场”、“以生为本”的育人新理念,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订单式培养,定向培养企业所需人才.订单式教育是通过企业参与学校教育与管理来完成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校企联合办学”.企业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在高校中选择一批学生进行相关行业知识的学习与培训,依托学校的教学资源和设施资源,以及师资力量完成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教学,企业又利用自身的企业营销及管理专家和资深业内人士的配合,为学校的学生进行营销从业相关实践知识的实训,为企业培养出能为其所用的后备人才.如温州金狮集团与浙江师范大学营销专业建立了订单式培养计划,开办了“双鹿营销班”,班级所有学员均为通过笔试、面试的营销专业优秀学生,班级开设课程任务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浙江师范大学营销专业教师主要讲解营销基础知识及相关理论,温州金狮集团则安排企业资深专家为学生讲解啤酒工艺流程及特点以及营销实战问题[2].学生们在双重导师的教学和实践引导下增长了见识,提高了企业适应能力,就业竞争力大幅提升,学校的教育成绩也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企业也为自己培养了有用的合格人才,真正达到了企业、学校、学生“多赢”的目的.
准确的学科定位和鲜明的教学特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市场营销专业建设方面,以企业应用为目的和学生需求为中心,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进行准确定位.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科学设置教学课程和制定教学计划,依托地域、校园以及专业优势打造特色品牌,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就业市场上赢得局部的竞争优势.教学改革方面,应以立足专业基础、提升职业素养、创新教学方法、增强适应能力、重视创新实践、健全伦理品质为准则.摒弃“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利用“动式教学”、“慕课”、“体验式教学”等方式创新教学方法[3],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内容中适当插入企业真实营销案例,在演示型教学的基础上,拓展情景模拟、实训体验、自主设计等教学环节,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形结合.加强运用网络新媒体技术及时将最新的教学信息资源应用于教学活动全部过程,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各类组织举办的创业大赛、营销大赛和企业营销实践,切实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水平,间接获取实际营销技能和经验.
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来说,实践是检验理论知识与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标准.
高校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肩负着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职能.目前,国内大部分院校实践实训过程是在企业内部建立实训基地,通过“洽谈联合”的方式让营销专业的学生获得实践实训的机会,但实训的形式大多以参观和短期见习为主,而某些以追求物质利润为目标的企业根本不会给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接触实际业务的机会,为防止其“帮倒忙”,进而不会为学生的“培养过程”埋单,从而使实践实训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打破传统校企合作形式,开展专业实践课程外包是市场营销专业开展实践实训的创新途径,实践外包可以开启实现校企共赢的新局面.所谓专业实践外包,是学校与市场营销专业对口企业结合各自实际共同研究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教学部分,学校将整体的实践课程承包给企业单位,企业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组织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的资深营销人员或者管理专家作为实践指导教师,为学生进行一线的实践教学和实训指导[4].企业先进的生产理念、管理模式、工艺技能、营销策略能够弥补学校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可有效提高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此外,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组建自己的实训实践基地,指定专门的管理人员,划定专门的实训场地,通过创办学校自己的实业,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切实提高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实践力和就业竞争力.
“请进来”是指聘请企业营销人员、管理人员、企业家进入课堂讲座,或将他们聘为学校专职讲师,与学生互动交流.在课堂上,企业家和学生分享真实的营销案例,诉说自己的真实成长经历,组织学生参加专门的营销培训.学生在营销技巧、经营管理、求职就业等方面可以和营销专家零距离沟通交流,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认可这种真正营销工作者的经历和实践经验.“走出去”是指高校教师自行或者由学校组织到企业进行顶岗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增加营销实战经验.有条件的高校可以组织一批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轮换常驻对接企业,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在获取大量的营销实践技巧后,才能真正做到理论和实际、课堂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才能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动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而不是传统的“纸上谈兵”和“照葫芦画瓢”.由此可见,当前市场营销专业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是充当组织、引导和控制的角色.
当前,某些企业在利益的驱动下,营销伦理缺失现象屡有发生,如强行推销、夸大商品功能、出卖消费者信息、利用假冒伪劣商品欺骗消费者等等.这些有悖营销伦理的现象从侧面反映出了当前市场的营销伦理观念淡薄、缺乏管理规范,营销从业人员伦理教育不足.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由于没有得到良好的营销伦理教育,在工作的过程中辨别是非能力不足,易被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所侵染,导致敬业精神缺乏、频繁跳槽、精神懈怠、不思进取、营销失范.失范的市场环境、缺失的伦理道德呼唤着具有伦理素养和职业品质的营销人才.社会上一些企业公司已经将营销道德和经营道德考核纳入人才引进的重要指标[5].因此,高校有必要在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中开展营销伦理教育,利用课程和实践环节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营销伦理观念,提升道德评价水平,养成优秀的职业素养和伦理品质,在面对利益冲突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下能够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宁晓明.新形势下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9(20):152-154.
〔2〕翟玉强.我国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17):13-14.
〔3〕何叶荣,李玲.“卓越”视角下的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16):118-121.
〔4〕吴琼,黄亮.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 [J].经营管理者,2014(11):346-347.
〔5〕赵晓玲.市场营销专业开设营销伦理学课程的探索[J].绥化学院学报,2011(31):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