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勇:从情结到情怀

2015-03-19 15:45郭霞
商周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长板青岛纺织

郭霞

“纺织谷”力求打造一个以服务贸易为主体,研发创新、文化创意为两翼的产业园区。立足产业做产业,跳出纺织做纺织,“纺织谷”的思路,已经不再是由机器、纱锭、工人等构成的纺织本身。

1902年,“德华缫丝厂”建立,青岛开始有了真正现代意义的机器工业;1913年,周学熙收购“德华缫丝厂”,设立华新纱厂(后来的国棉九厂),这是青岛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民族企业。

纺织业发轫,带动了纺织机械、布厂、袜厂、针织、染织等一系列周边的工业,同时,使得青岛自近代以来城市化飞速发展,无怪乎纺织业被称为青岛的“母亲工业”。

无论是上世纪30年代沿着四流路鳞次栉比的纺织工厂,新中国成立后“上青天”的美誉、“郝建秀工作法”的光荣,还是上世纪80年代“十万纺织大军”的荣耀,这些,都给青岛这座城市留下了深刻的“纺织情结”。

而当传统的纺织产业到了转型升级的关头,以青岛纺联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纺联”)为代表的青岛纺织企业,将怎样怀抱着这种情结,使“母亲工业”再度青春?青纺联董事长闫勇就是一个深具情怀的人,在他的理念里,“跳出纺织做纺织”可谓精髓,而这既植根于青岛的历史文脉,也是新常态下的新要求。

“要想个办法”

“纺织转型,过去是有想法没办法,有办法了还不能很好地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但是,青岛纺织人始终在苦苦探索,没有放弃。‘纺织谷就是想了个办法。”——闫勇

实际上,青岛的纺织产业转型问题,早已摆在了青岛诸多纺织企业面前。从一个个模糊的构想中,提出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也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是,何以时至今日,“纺织谷”的概念才日渐成型?

在闫勇看来,青岛的纺织产业转型非常艰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过去引以为豪的“上青天”,恰恰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产业基地,实际上就是一个大工厂,它形成和存在的前提,不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国有企业的基因,根深蒂固地生长在青岛纺织业的肌体里,使得这些企业面临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人员负担、经营管理模式落后、成本高企等等。

“过去的优势不在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跟不上了,说到底,青岛纺织与全国纺织产业面临的问题都是如此。过去我们常常纠结,说设备不好了,设备不好对不对?对,但是这不是最根本的问题。设备可以买,可以换,但是要进一步发展,内生动力绝不是来自设备的改进。”闫勇说道。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纺织业充分竞争,青岛过去的优势不复存在。特别是电价成本、人力成本,已经不具备竞争力了。再坚持过去的模式,无异于“等死”,但是对于青岛来说,纺织是一种“情结”,如果不了解青岛历史,确实会认为青岛应该加快改革步伐,将纺织产业全部外迁,纺织企业的土地用来搞房地产,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也是短期最有利可图的办法。青纺联摒弃了这种做法,它一直在苦苦探索,寻求纺织产业转型中“情结”与“利益”的两全之道。

要走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必须抓住上游的研发、创意、设计,以及下游的服务。而上游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科技,二是时尚。论科技,青纺联的功能化多组份纤维一直在国内独占鳌头,接下来,就要从时尚入手,从服务贸易入手。一个转型的思路渐渐清晰。

应运而生的“纺织谷”

“纺织业发展的驱动力已经从要素驱动,变成了创新驱动。单纯的技术改造,不能使青纺联摆脱加工型的国企,做‘纺织谷是被逼的,也是因为看到了自身的短板和优势,应运而生的。”

——闫勇

腾笼换鸟,是当前所有传统制造业共同的命题。青纺联也早已将大部分生产制造的环节外迁至省内的台儿庄等地,在青岛市区的老厂区里,仅留下了几个车间和“金牌”产品。“笼子”腾出来了,“鸟”在哪里呢?要引进一些什么样的“鸟”呢?在闰勇看来,要使引进的“鸟”适应这个“笼子”,不至于水土不服,必须要认清自身的“长板”。

过去的“木桶理论”,总是在强调要弥补自己的短板,而“木桶原理”的新解,就是要发现自己的长板,这些长板决定了企业的特色与优势。“青岛的纺织工业遗存,保存最完整的就是原国棉五厂,就是现在的纺织谷所在地。这个地方有很多‘土豪来,要开发房地产,但是被我们拒绝了。”闰勇认为,青岛的区位优势、青纺联老厂区的空间优势、青岛纺织工业百年的历史以及长久积淀的产业背景,都是“长板”,是不可多得的优势,这里“天生就应该做研发、做展示、做文化”。

青岛地理位置优越,近可辐射山东半岛,远可辐射东北亚,距离日本、韩国近,有着对外贸易的基础和港口优势。已经成为了对日韩贸易的“桥头堡”。而青纺联是国内行业唯一的“国家多组份差别化纱线坯布开发基地”和“中国多组份纱布精品基地”,在纤维的新材料应用、新工艺创新和功能性纺织品设计开发方面具有核心竞争力。

原国棉五厂的老厂区,有着独特的味道,这在闰勇看来,就是最时尚的“国际范儿”。厂区里还矗立着日本占领时期修建的水塔,民族工业家周志俊亲手栽在原国棉九厂的金桂树被移栽至此,年年都会吐香。“这座百年老宅院,如果搞房地产,就太可惜了。”在闰勇看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需求已经不再是吃饭穿衣,人们到了讲究氛围、情调、品位的阶段,也就是愿意“为情怀埋单”的阶段,这是最大的价值所在。

“上青天”、“郝建秀小组精神”这些都是百余年纺织历史留给青岛的文化名片,而良好的产业背景、成熟的产业配套、完善的产业链条,都会对来“纺织谷”落户的企业形成吸引力。“因为在青岛做业务特别方便,企业下了一个订单,能够很便捷地找到工厂加工,跟单、品控、物流等配套也很完善。”闰勇说道。

“纺织谷”就是从这些“长板”出发,力求打造一个服务贸易为主体,研发创新、文化创意为两翼的产业园区,而在中国纺织总会推动的全国36家纺织产业园区中,这也是唯一一家以服务贸易为定位的园区。立足产业做产业,跳出纺织做纺织,“纺织谷”的思路,已经不再是由机器、纱锭、工人等构成的纺织本身。

招商不是“拉郎配”

“‘纺织谷就像一个码头,我们修建一个码头,要请大家来。所以我们做的是平台建设,只要这个平台是开放的、包容的,就能够吸引优质资源集聚。而我们就要加以筛选,形成上下游的供应链配置。”——闰勇

“林子大了鸟就多了”,闰勇笑言。首先,花重金请北京的设计团队来设计这个老厂区,保留原有的味道,打造一个有“范儿”的平台,接下来,就是要选择核心团队了。闰勇认为,有10个核心团队,足以支撑起这个服务贸易、科技研发、文化创意为三大板块的园区。由“纺织谷”搭台,大家来唱戏。

目前,中国色彩中心已经落户,2014年的“色彩中国”颁奖典礼就在改造过的老厂房里上演;与青岛出版集团合作的“城市记忆”文化空间即将落户;自2015年开始,各类时装品牌发布会将在这里举行,纺织谷将联手当地政府和国外时尚机构,开展时尚发布活动,助推青岛时尚之都的建设。未来,电商平台、金融服务机构等也将相继到来。

很多园区就像一个“菜市场”,里面有很多卖菜的,但是卖菜的之间没有任何联系。“‘纺织谷将注重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合,实现产业、资本、文化、科技的融合、跨界发展。园区的价值被挖掘出来了,那我们获取价值的途径就多了。以前的仓库,未来将摆放数架单价过百万元的钢琴。过去这里进出的是纺织工人,未来将是设计师、艺术家。平台搭建好了,各种高端的活动就来了,这就是机会。”

招商不是“拉郎配”,即使选进来的项目也必须不断优化。“稻草绑到大闸蟹上,就有了大闸蟹的价格,只要有了核心的项目和团队,我们自己做不了的事情,就有人来做。”闫勇说。

猜你喜欢
长板青岛纺织
澳洋纺织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互联网时代“长板”是初创企业宣传“痛点”
玩家;长板少女阿秀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明月申牌?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Electroacoustic Music Is a "Subversion" to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Music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