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旭慧 1991年7月生,就读于兰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2年开始发表诗文,作品散见于《飞天》《延河》《星河》等刊物。
以前,北关是通往这座城市北大门的一条路,现在,它算是一条古街。
从熙熙攘攘的十字街向北,起初还是宽敞平坦的柏油路,两旁瓷砖与玻璃遥相闪映的高大建筑物上挂着标榜现代与时尚的招牌,像身份证一样证明这里属于县城闹市的一部分。可是好路不长,三四百米的现代性与视觉舒适感随北关主干道的逶迤而来而荡然无存。这就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北关。
两旁森严而亲密地蹲坐着老态龙钟的瓦房,黑黢黢的大木门和格子窗镶嵌在厚实的土墙里,有的已经东倒西歪,屋顶上瓦片凌乱,岁月一点点落在上面,摞成一层又一层醒目的青苔。特别是2008年经历过大地震之后,更是惨不忍睹。房脊大都垮掉了,深入墙缝瓦沟的老,病入膏肓的老,似乎昭示着: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是越古老越好!
更多的细节被那些懸挂的大锁拒之门外,它们如一个个僵硬的结把深邃的沧桑绾在其中,也不知该有怎样一双手才能完全打开。然而,再结实的锁也封闭不住曾经的青春。这些老房子,有的盛放过生活的琐碎与温馨,有的进出过离别之思与归来之盼,有的越过尘世寄托人们的夙愿与憧憬……栖居在岁月的两侧,不知不觉中将人的视线绕出许多弧度,给人蜿蜒之感的同时,亦柔软了北关生硬的线条,人们的种种愿望可以久久回荡其间。
就在这条古街上,每天来回穿梭着现代社会形形色色的人,两边却很少有彰显现代商业活动的事物,有的就是回族味浓地化不开的小吃摊与小商店。这里一大片几乎全是生存于伊斯兰之中、最终死于信仰之中的穆斯林,他们像两旁的老屋一样坚守着家园,犹如坚守他们心中的伊玛尼。每天清晨、正午、傍晚,从气势磅礴的清真寺里传出阿訇铿锵悠长的用阿拉伯语吟诵的神秘经文,通过扩音器传遍这里的穆斯林世界。尽管如此,却也救赎不了被咒骂的古街,难以抚平破碎不堪的路。
可是,北关的名气很大程度上正来自于脚下这条触目惊心的路。狭窄悠长像干涸的河床,抱紧了多少纤细的凄凉;蜿蜒曲折像一条游走的长蛇,孤独地守望在闹市街口;破碎不堪像一个遍体鳞伤的病躯,仍旧日夜忍受着刀砍剑刺的伤痛……一步步踩在这样的路上,脚掌上的不同穴位常常会被触及,短暂的熨帖之后随之而来的又是漫长的痛楚。但是,将这样的苦恼摊开在这条路上,显然是微不足道的。
夏秋时节,阴雨绵绵,两边老房子上的水顺瓦沟沿着屋檐帘子般垂下,和路上流动的雨水汇合,路就像掉进了水底,成了测量水的宽度与深度的容器。在某些路段,水哗哗地从门扇与门槛的缝隙间钻进老房子里,高悬于门上的铁骨铮铮的大锁是无能为力的。还有人居住的则像抗洪抢险一样 ,把水舀起来往外泼。走在路上的行人,一脚踩下去就搅浑了一条溪水,水溢进鞋里恼火是必然的,却往往像被退回的信件,因为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地址,更不知道该发给谁。这些时候,千万不要想着在这条悠长的雨巷逢着一个打伞的姑娘,她一定结着比丁香更甚的愁怨。
若是大雪初霁,气温骤降,路上的雪水会在宽大的阴影中结冰。要是行人车辆稀少,就算季节给路整容了。可这样的视觉美感只存在于瞬间,来往的车辆气势汹汹地驰过,冰又被碾碎拥到路边隆起道道山岭。因为路很长,弯又多,阳光扫过的时间很短,路长时间被冰占据着,在昏暗的清晨或者黄昏,滑倒的人自然不少,这其中大多数是学生。
北关坐落有一所回民小学和这座西北小城的县一中,而这条路是唯一的通路,学生是最多的一类过客。在上学和放学时数千人狭路相逢,几乎每天都要或长或短地上演堵车的闹剧,那种走走停停的慢速度仿佛是对现代快节奏生活的调侃,这里就是一处时间的回收站。学校里的老师曾这样和学生开玩笑:拖拉机一开进北关就立刻升级成滑行中的波音747,只要有它们在,徒步的行人不得不让出跑道,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它们才主动让路于人。而面对如洪涝般的学生,我曾亲耳听有人如是说:要是有挺机关枪,噼里啪啦地扫射一番,路上会稀里哗啦倒下去一大片……难道这样做就能把这么多年生成于这条路上的抱怨一扫而光?
这座西北小城的一中就在北关深处的一个拐弯处,等待着一批又一批自觉或不自觉地想通过读书之路改变境遇与命运的人。从北关走进来是由初中走到高中,从初级不成熟走向高级不成熟。走出来的,一大部分就结束了学生时代走向新的竞技场,情愿或不情愿地把学生证作废,试图以此完全告别不成熟;一小部分领取到更高规格的学生证,最初,他们以为那条新路一定宽敞、平坦、走起来顺畅。
校园里有两株核桃树,一看粗糙的外表就知道它们在升旗台左侧已经好多年了,年纪大过任何一座教学楼、一位校长、一块地砖。满是虫眼的树干像一种疲软的制度,由于还没有后继者而难以退场。我曾想象过它们结满绿核桃时的欣欣向荣,现在,只能回想起调皮的学生随手拣起个东西打核桃时的情景,多数时候,扔上去什么掉下来还是什么。两株树其实更像两位智者,站在那里继续探讨关于路的问题,历史的窟窿终究不会因为盲目短视而陷落僵局,这是它们依然屹立的信念支柱。
就在我上高三的那年,校门斜对面的地方开始修建一条新路,大批的学生可以从这里出去而免受拥堵之苦。对于北关,它像一条新臂膀,可以分担很多原来超负荷承受的重量;对于这所学校,它是另外一条可供进出的全新之路,是新转机的开端。
北关,尝尽多少人们或丢或洒在这条路上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听过多少遍穆斯林一代又一代传承的神秘经文,见证过多少吹拉弹唱的婚丧嫁娶,参与过多少夹道欢迎哈吉的虔诚场面,分享了多少大学录取通知书里溢出的酸甜苦辣……它斜逸出一个个曲径幽深的窄巷,像是故事里一条条耐人寻味的插曲,其中一条属于我。那记忆走过的岔径,会曲折,会破碎,可以被冷落,行走其间却永远不会迷路。
北关,路,从坎坷开始,路,通往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