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伟
(湖南科技学院 音乐系,湖南 永州425199)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大众文化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文化建设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并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它作为一种年轻的文化现象,有娱乐教化、精神调剂、文化认同、 团结凝聚等作用。合唱是一门集体的艺术,又被称作“合作的歌唱”,需要每位成员和每个声部协调配合才能共同完成,合唱的过程是追求声音和谐、情感和谐的过程,也是培养团队意识、协作精神的过程。抗战合唱主题突出抗日救亡,大多音调激昂,节奏有力,曲式结构通俗简练,音乐风格多为人民喜爱的五声民族调式,从而能更好地反映人民心声,唱出人民的共同愿望,它体现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表现了中华儿女不畏强暴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并达到了时代性、思想性、艺术性的统一,成为当时的烽火号角和永远的历史丰碑,很多作品至今仍然出现在各种群众舞台上,深受人民大众青睐。在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全面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在大众文化活动中传承抗战合唱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长期以来由于对大众文化活动抗战合唱的传承途径没有得到重视和创新,存在着诸多问题致使抗战合唱的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利用。
认识上的误区表现有:首先从人民大众看,在很多人的思想认识中大众文化是一种可有可无、随心所欲的事情,还有不少人认为抗战合唱已经是抗战时代的老歌了,成了“过时”、“老掉牙”的代名词,有的甚至还可能把参加这类的活动当作是“不务正业”行为。同时,由于社会人员存在着独立意识强、集体观念淡薄的特点,一些合唱队员在合唱的参与过程中缺乏团队精神和奉献意识,很多人把参加这种大众文化活动当成是“闲事”、“琐事”。另外,从文化部门看,很多大众文化活动功利性太强,“三碗面”情节严重,即片面追求“场面、门面、脸面”。举办活动的目的往往因为宣传工作的临时需要,以行政命令方式匆忙要求基层完成。走过场、应付式思维时有发生,缺乏长远考虑和整体谋划,更没有对大众文化活动目的、功能、手段等做深入的思考。工作方式表现为说教、灌输、口号等特征多,服务意识不够,与群众期待的大众文化活动相距甚远。这一系列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很大程度忽视了开展大众文化活动的真正目的,造成了大众文化的泡沫化,使得抗战合唱在大众文化活动的很多积极因素都无法发挥。
如果活动的开展缺乏稳定的经费保障和没有制度化,就势必无法维持各种文化活动的正常运转,也稳定住一支专业素质好、组织能力强、甘于奉献的队伍。政府各级文化宣传机构、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社区文化站等单位往往只关注上级交给的“规定动作”,对大众文化的支持却显得极其有限,很多文化工作者将开展此类活动当成是累赘。此类现象虽不是多数,但容易在群众中形成负面效应,它违背了大众文化活动的宗旨。目前,大众文化活动中的抗战合唱传承主要还是停留在极少数参加者身上,而没有去大力推广到更多的群众中去,没有融入到大众文化的实践当中去。大众文化活动中对抗战合唱的宣传和教育还没落到实处,其中蕴含的各种功能因为缺乏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而大打折扣。
这突出反映在大众文化活动未能充分调动大家的参与热情,大众的主体性还未能得以充分体现。在当今社会群体中,一方面很多人感叹大众文化活动开展不够,另一方面,当开展大众文化活动时大家又不愿积极参与。造成这种现象归根结底还是活动的组织力度不够和活动内容与形式的吸引力不够,没有真正达到人们对大众文化的期待。尽管很多地方文化机构也开展了一些大众文化活动,但结果是参加的群众只是极少数,其他更多的人民大众未能参与,甚至对活动开展一概不知,大众的参与热情未能充分得以调动。大众文化活动应该是服务广大民众,是大家积极响应,踊跃参与的活动,但从实际活动的主体看,为什么只是极少数参加?而且参加者一般是退休的老年人居多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目前的大众文化活动的内容不够丰富,形式不够多样,未能吸引更多的人员参与;二是当代中青年人工作压力偏大,致使大家对参加此类活动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相关文化机构和部门在对待大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进一步丰富,改正工作方式方法存在的偏差,使得大众文化活动开展起来不再流于形式。
目前,大众文化活动中对抗战合唱的传承,往往是仅限于音乐方面,忽略了对抗战合唱中包含精神内涵的挖掘和提炼。很多合唱排练只关注把音唱准、把节奏唱对,而不关注对作品的文化内涵加以升华。这样,能展现给人民大众的仅仅是一种表演形式,人们难以感悟和领会其中背后的抗战精神和革命传统,甚至很多人连合唱作品的作者和创作背景都全然不知。如此的传承方式很难让群众获得真正意义的教育和教化,也直接影响到了抗战合唱在大众文化活动中传承的实效性和深入性。
参加群众合唱的人员绝大部分是音乐业余爱好者,缺乏基本专业知识,演唱技能技巧也极为缺乏,甚至大多数还不认识五线谱。千差万别、参差不齐的队员素质是业余合唱队的一般特征,针对这种实际情况,更需要骨干力量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这样的队伍要达到合唱艺术要求的标准就必须经过系统的基础训练和骨干力量的带动以后才能符合要求。
大众文化活动应该注重改变人们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积极引导人们将自己的文化需求和社会的文化进步需要相结合,兼顾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由于抗战合唱离现在的时间跨度较大,容易让人产生距离感,这就需要针对不同群体的年龄、兴趣、知识等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以使活动内容开展起来贴近大众、贴近生活、贴近时代。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脑力劳动的比例进一步增大,工作负荷大、压力大是很多行业的普遍反映,这让不少人尤其是中青年人身心疲惫,容易产生焦虑症甚至抑郁症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仅仅靠睡眠是难以奏效的,还需要大众文化活动来娱乐、放松,需要抗战精神来激励。动人的旋律、有力的节奏、美妙的歌声、悲壮的历史、悦耳的和声,都会催人奋进、使人深受鼓舞,让人身心获得调整,最终让人以更好的精神状态去工作和学习。譬如现在还广受人们喜爱的抗战合唱《旗正飘飘》、《游击队歌》、《黄河大合唱》等就是典型代表。可见,参加大众文化活动不仅有益于培养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还有益于个人身心健康,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思想认识上能较好达到统一目的。因此,要成功开展大众文化建设,还需要以人为本、提高人们认识,针对社会群体的特殊性对症下药,找出办法调动参加者的热情,尽可能满足大家希望被关注、被尊重的心理,让他们在活动中收获知识、收获友情、收获合唱集体的温暖,让人们充分享受到合唱艺术的魅力和合唱队的集体力量。
这是开展大众文化活动和传承抗战合唱的基本前提。相关部门和机构如果没有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必要的经费保障,开展大众文化活动也只能是望洋兴叹。因此,要在大众文化中传承好抗战合唱,文化部门就必须把既要把大众文化建设纳入文化建设的整体,又要把抗战合唱作为其中的学习和排练的内容,对活动要制定好发展计划,保证经费投入、扎实开展。抗战合唱在大众文化中传承重点在于艺术实践,其优势也在于艺术实践,只有建立健全制度后才能把传承抗战合唱变为现实。
大力加强抗战合唱在大众文化活动传承的载体建设,积极创新大众文化活动的有效载体是开展大众文化活动的基本条件。自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众文化活动,创建了一批大众文化活动的优秀载体,如合唱基地建设、中国合唱节、中国国际合唱节、深圳合唱节、哈尔滨合唱节、中山合唱节、合唱音乐会、合唱比赛、合唱知识讲座等系列活动,为大众文化活动中开展抗战合唱的传承创造了条件,也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另外,合唱活动开展是否成功,多途径、全方位地开展对外交流学习必不可少,这对于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和提高合唱团水平大有裨益。闭门造车是难以获得进步的,合唱团除了加强自身训练以外,还应积极参加各种比赛、观摩、专家讲座等,这样可以取长补短、开阔视野。当前,全国有中央电视台的《激情广场》、《歌声与微笑》等栏目重点突出了合唱的普及,这些都为抗战合唱在大众文化活动的传承和渗透创造了良好的平台,相关文化部门应该和各种传播媒体通力合作。譬如在合唱比赛、参演曲目上要求必须体现抗战合唱内容等。
将大众文化活动办出特色,形成亮点是能否富有成效地开展活动的重要经验。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大众文化活动的内涵不断加以丰富,使其活动开展得丰富多样。相关部门应该加以研究,根据时代特色、地方特色、群众心理、活动主题等具体情况加以与时俱进,让活动开展得更加受人们欢迎。要根据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等特点来量体裁衣,针对具体的群体设计不同的特色和教育内容,大力挖掘、提炼抗战合唱中蕴含的时代性内容体系,要求依据抗战合唱的艺术特征和优势,联系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关于弘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的需要,并开拓性地加以归纳、挖掘和联系实际,探索构建以抗战精神为主线的集历史事件、艺术特点、创作背景、创作风格、音乐表现等为一体的教育内容,以增强抗战合唱传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合唱艺术的技能技巧提升必须需要循序渐进的系统训练,就群众合唱而言不能因为他们是“群众合唱”就放弃专业上的要求和技巧。要让合唱队达到一定的水准,就必须坚持对合唱队的高标准、严要求,必须对队员进行专业素质训练,包括发声训练、基本乐理、视唱练耳、音准节奏等,只有对上述环节系统训练后,才能正确演绎合唱作品。在视唱练耳环节中尤其对多声部训练是中国群众合唱中较为普遍的薄弱环节,在新文化运动前中国音乐的传统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多声部音乐,因而要对多声部的复调、卡农等表现手法做重点训练。另外,尽管群众合唱属业余合唱性质,但其活动的成功开展仍然离不开指挥、钢琴伴奏、声部长等专业骨干力量的支撑。因此,大众文化活动的传承抗战合唱要重视合唱基础训练和发挥骨干力量带头作用。
总之,大众文化事业是公共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载体,它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和实践。抗战合唱它反映出丰富的爱国精神和优良的革命传统,折射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表现出精湛的艺术水准,它所反蕴含的价值取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以抗战合唱为载体,可以有效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审美情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因此,我们要努力通过有效途径促进抗战合唱在大众文化中的传承,为加快推进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做出新的重大贡献。
[1]李向军,危兆盖.论抗战精神[N].光明日报,2005-08-30.
[2]资利萍.试论音乐道德功能及其运用[J].船山学刊,2011,(1).
[3]马东风.群众性合唱音乐进步的原因与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4,(2).
[4]邹广文.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及其生成背景[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1,(2).
[5]祖振声.时代的心声永恒的旋律——评抗日战争歌曲[J].音乐研究,19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