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能
(楚雄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 楚雄675000)
2007 年3 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决定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简写为MTI)。“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及试点是近年来我国翻译学科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成果,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专业化翻译人才提供了重要途径,为外语教学带来了机遇与挑战。[1]时至今日,MTI 办学已经走了过八个年头。从全国来看,无论是申办学校的数量,还是MTI 专业招生的学生数量都在逐年增加,但在办学过程中,不同的学校因为地域、学校硬件、生源、教师转型等因素遇到了不同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成了办学的瓶颈。对于第三批申办MTI 的云南来说,从2011 年开始招收第一届MTI 学生,该专业才走过了短短的三年,基本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借鉴国内相关院校的办学经验。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黄友义指出“我国高级审定稿人才缺口达90%”[2],如何依托市场来促进学科建设,提升学生的市场竞争力,使其走上职业化道路,无论对云南还是全国来说都是刻不容缓的问题。
2009 年7 月,胡锦涛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要把云南省建设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这吹响了云南经济建设发展的新号角,标志着云南发展进入一个划时代的阶段。促进经济建设高等教育责无旁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但最终的目的在于为社会服务。即人才最终要走向社会各个领域服务社会,科研成果也应该及时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2011 年云南省三所高校 (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和云南民族大学)开始招收MTI专业学生,成为云南省传统外语教学之后的又一个有力补充。
在谈到专业学位设置的必要性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指出了全球化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已跃居世界前列。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已经逐步实现全球化的进程。对外经济发展迅速,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向前推进,在全球化经济体系运行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在各类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在这一全球化背景下,MTI 不可避免地和市场化联系在了一起。我国传统的外语教学,不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基本都是在校内进行,学生和教师与企业接触机会较少,学生毕业实习也基本以学校为主,所以学校培养方式难以很快适应社会的需求,从而出现了两难境地:一方面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雇主招不到理想的员工。因此,本文所指的市场化指的是依靠国家政策,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课程设置,使MTI 的办学逐步与市场接轨,缩小学校与市场之间的供求矛盾。云南的MTI 建设应该紧紧抓住桥头堡建设这一历史时机,依靠中央和地方政策,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把MTI 办成具有云南地域特点的特色专业,提升MTI 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升学生的市场竞争力,课程设置的调整是核心。对于云南桥头堡建设而言,重点在建设、宣传云南的地方特色产业。因此,要重视对创新人才和特色产业人才的开发,重点围绕烟草、能源、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石化、生物技术、旅游文化、商贸流通、装备制造、光电子等优势领域培养一批数量充足的产业急需人才,大力实施特色优势产业人才聚集工程。[4]那么,MTI 的课程在坚持大纲的基础上有必要向市场靠拢,依据地方优势和特色,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驾驭跨学科知识的能力。依托云南的地域优势和特色产业,很多选修课还是大有可为的。如:商务合同翻译、工程项目翻译、旅游翻译、民族典籍赏析与翻译、矿业能源翻译、生物能源翻译、大型会务材料翻译以及化工产业翻译等。对于MTI 学生来说,掌握翻译理论是必要的,这是做翻译的基本前提,但更多的应该加大翻译实践的练习,练就过硬的翻译本领。文军就曾指出MTI 重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重在实践,而MA 则以理论培养为主。[5]
从教师方面而言,则应该注重不同翻译材料的收集、整理、试译,制作翻译样本、总结翻译技巧,通过课堂开展翻译讨论和翻译批评,鼓励多个译本横向和纵向比较。从这一层面讲,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共同合力,因为MTI 对云南来说还是新鲜事物,对大多数外语教师来说也是新鲜事物。到目前为止,云南省的高校外语本科专业都没有开设翻译系,很多高校也没有专职的翻译教师,大多教师都承担着交叉课程。另外,传统的外语教师基本都是从事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的,即使研究生阶段有翻译方向,其实也只是在毕业论文的设计上有所体现,日常的课程还是以英语语言文学为主,这些因素使得MTI 专业在云南显得有些先天不足。但社会需求不会为学校考虑太多的客观因素,他们对学校教育的评判较为简单:学校培养的学生要能被市场所接受并能较好地适应自身专业领域。因此,学校必须通过课程的调整,增加相关课程才能符合最初的培养目标,即为促进中外交流,培养高层次、应用型高级翻译专门人才。
笔者查阅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和云南民族大学三所院校外语系学术型英语研究生招生简章发现,云南大学在备注一栏有“限招本科二外为法语、日语、德语的考生”,这一条件其实就是要求本科一般为英语专业;云南师范大学和民族大学在备注一栏除了对同等学力的有要求外,没有做特别要求,但云南师范大学的二外自命题为俄语、日语或法语,云南民族大学则只能是日语。目前,我国高校中非英语专业学生二外基本为英语或泰语,很少有俄语、日语和法语,这些二外一般是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所开设,也就是说外国语学院的很多研究生本科基本都是英语专业,研究生毕业以后主要也是从事理论研究或是外语教学为主,培养时学生要有较好的英语基本功。而对于MTI 而言,学生毕业更多的是从事实践性较强的工作,要求学生除了有英语基本功外,还要有丰富的百科知识,同时也要有跨文化、跨学科的能力。全球化背景下的翻译已经向跨学科、多样化方向发展,现在的翻译对象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从过去单纯的文学性质的翻译过渡到生产服务业、会展业、行政管理、法律、金融、生物技术、航天航空等等多学科交叉或并行的翻译活动。[6]因此,在MTI 专业招生中一方面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MTI 的认可度;同时,要让学生了解MA 和MTI 各自的侧重点,避免出现MTI 学生都是MA 淘汰或调剂后录取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MTI 的质量。另一方面,应该鼓励非专业学生且英语基本功较为扎实的学生报考MTI 专业,解决目前学生学科背景单一的现状,实现跨学科交叉发展。这样既有利于促进学生相互间知识的互补,也有利于减少专业领域材料翻译中出现的知识“短板”问题。云南目前所具备开设MTI 英语笔译专业的学校中,调剂生较多,而跨考生较少。以云南大学2013 级英语笔译班为例,该班共39 人,保送2 人,占5.1%;跨专业考生 5 人,占12.8%;调剂考生16 人,占41%;第一志愿报考云南大学考生19 人,占48.7% (其中既是跨考又是调剂的人数为3 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科背景单一性明显,第一志愿录取较少,这虽然不是普遍情况,但也反映出了培养单位在录取时多学科交叉因素方面还比较薄弱。
实习基地对于MTI 专业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英雄必须有用武之地”,不然就成了“纸上谈兵”。基地建设是学校与市场接轨的衔接点,也是MTI 学生的“用武之地”。如果我们不去了解市场、接近市场,关注市场的需求,我们的教育就会与市场需求脱节,我们培养的人才也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的翻译教育也就有可能因脱离现实、远离市场而遭到市场的淘汰。[7]通过基地实习,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在翻译实践中所出现的共性问题,学生也可以通过基地实习了解翻译项目的运作流程,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市场化、职业化的要求。有鉴于此,云南的各高校应该和云南省教育厅相关部门协调,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共赢,有针对性地培养高级翻译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学校自身既要注重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更要注重校外基地的建设,“两条腿”同时走路。
在党和国家有关政策支持下,云南省的桥头堡建设取得了卓越的成绩,经济发展大有可为。云南省高校的MTI 专业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有着广阔的市场和前景。学校必须抓住桥头堡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大MTI 专业宣传,探索特色课程的开发和建设,积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培养出高素质的、职业化的译员,使云南省高校的MTI 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为云南省其他高校申办MTI 专业提供有效的借鉴经验。
[1]仲伟和.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及其对中国外语教学的挑战[J] . 中国外语.2007,(4).
[2]黄莉莎,黄礼梅. 关于我国翻译硕士培养的思考[J]. 海外英语,2010,(6).
[3]国务院学位办公室.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S] . 学位办(2007)78 号.
[4]王涛. 桥头堡建设下云南人力资源开发的难点和对策[J].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3,(1).
[5]文军,穆雷. 翻译硕士课程设置研究[J]. 外语教学,2009,(7).
[6]杨朝军. 产业化视域下翻译硕士培养模式[J]. 中国翻译,2012,(1).
[7]许钧. 关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几点思考[J]. 中国翻译,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