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群峰 冯 煜
(湖南科技学院 土木工程与建设管理系,湖南 永州 425199)
习近平同志当选总书记以来,在国际国内多个场合,结合不同的工作内容,就“中国梦”的具体内涵、总体布局、奋斗目标、实施路径等进行了系统地阐释。“中国梦”成为 承载亿万中华儿女梦想的代言词。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1]文化强国,是托举起“中国梦”的大舞台,从文化传统中探寻“中国梦”的历史根源,是深层次理解“中国梦”的一个重要方面。奋勇向前、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动力源泉。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独特民族文化的自然生成,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悠久的历史文明,源自于近现代史中深重的民族苦难,源自于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热切憧憬。“中国梦”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这种独特的文化传统孕育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根与魂。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同志在此次会议上的讲话,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较全面的公开阐述中华文化的历史地位,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追求,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所在,是全球中华儿女的精神寄托,是中华五千年民族延续的纽带,是中华人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积淀而传承的文化精华,具有超越时代局限的价值特性,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智慧的结晶,为“中国梦”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价值支撑。
整体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形成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以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为重的特有的民族精神。中国社会在相当长的一个时间段里是一个以血缘为纽带、以家庭为本位并强调国、家一体的社会,强调个人利益和家庭利益应当服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2]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曾提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孔子亦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至三国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朝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朝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不难看出,“杀生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操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念、深厚的家国意识和民族情怀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历史,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强大的凝聚力,是中国自古以来爱国主义的基石。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涌现出无数为保家卫国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的志士仁人,这些无一不是中国整体主义精神的表现。时至今日,发扬中华民族的整体主义思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首重人的品德,人的气质。《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颇有感慨的记述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中华传统道德中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总是同一种“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人生哲学相联系,总是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生态度共同发展。[2]这种重视独立人格的精神特质,这种对于人格尊严的自觉,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这种追求崇高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脊梁骨,是“中国梦”内涵的优秀品质。
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形成的自然基础。中国东面邻海、西有喜马拉雅山脉的自然屏障、北有戈壁沙漠和万里长城的庇护,这种天然的半封闭地理环境加上中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充足、气候和地貌复杂多样的特点,造就了中国传统战略文化的内向型和平和型。中国农耕文化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得以形成和长时期的发展,自给自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最为突出的特点。先秦儒家对“仁政”、“王道”思想的推崇,对“霸道”思想的批判,对“仁者爱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预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观点的提倡,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思想基石,作为儒家学说核心思想的“仁”、“义”、“和”,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的价值支撑。首先,“仁”所包含的对人的关爱、对生命的友善、怜悯和同情,成为中国安全观的文化和心理基础,具体则表现为中国历来主张通过对话磋商解决问题,承若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既维护本国安全,又尊重别国安全关切,促进人类共同安全;其次,儒家“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思想观念则成为当前中国“双赢”模式的价值基础,以及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理论源泉。最后,儒家“礼之用,和为贵”、“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价值精神,塑造了中华民族整体意义上的贵和持中,并使之成为一个温和谦让、爱好和平的民族。当代“和谐中国、和谐世界”的战略构想可以说是“和”文化在中国的最新发展。在儒家思想之外,作为中国文化传统另外一个重要来源的道家文化所倡导的“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无己、无功、无名”、“不为天下先”的思想理念和“自由、出世”的价值观,很自然的孕育了中华民族排斥战争、爱好和平的传统。儒道思想经过五千年岁月的不断整合和相互修补,最终将中华文化打造成为一种理想主义基础上的“和合”文化。这种推崇仁爱原则,强调“推己及人”、和而不同的和谐世界观成为“中国梦”最为重要的特性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在树立起崇高的道德理想,即树立起君子、贤人、圣人的理想人格后,更重要的是要奋发志气、养心修身、切磋践履、变化气质,以达到这一理想。[3]“我欲仁,斯仁至矣”,“又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吾日三省吾身”、“三人行必有吾师”、“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荀子曰,“涂之人可以为禹”、“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这种传统道德思想发展至王阳明,进而上升至“知行合一”的新境界。从中可以明确的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为仁由己”的道德主体的能动精神以及“知”与“行”的统一。这种由内至外、由心而发的注重“知行合一”的传统文化思想是实现“中国梦”最为重要的动力源泉。
“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前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所产生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思想和重大战略决策,是对科学发观的坚持、继承、发展和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发展。“中国梦”强调的是中华民族的梦想,依靠的是全中华民族的力量,并力争在提前实现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将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梦”,凝聚了中国几代人的夙愿,承载了亿万中华儿女的梦想,激励着广大人民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与此同时,也应该清晰的认识到,面对新时期实现“中国梦”的新要求和新任务,目前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汲取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和不足,还有很大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进一步深入的梳理和挖掘,去粗取精,古为今用;如何更好地促进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当今社会更好的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相符合,不断推陈出新,使优秀传统文化既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富有浓郁的时代精神;如何弥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流失和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更加通俗易懂和形象生动的阐释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如何建构起有效的文化传承体系,整合资源,加快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3]以上问题都是迫切需要研究解决,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中国梦”早日实现的当务之急。
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而从无间断,最重要的价值根源之一便是在五千年浩瀚历史中,任何一名成员无论何时何地都处于对自身是中国人、中华民族成员的高度认同。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成为每一位中华儿女血浓于水的心理纽带,这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豪感,成为实现“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心理基础和动力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仁正心、以礼正身”的是非价值标准又成为端正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德伦理基础。从文化传统中探寻“中国梦”的历史根源,是深层次理解“中国梦”含义的一个重要方面。
[1]习近平.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EB/OL] .http://cpc.people.com.cn/n/2012/1129/c64094-19744088.htm l,2012-12-09.
[2]刘介民.中国传统文化精神[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
[3]高文兵.从优化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N].人民日报,2013-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