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家莉,孔悦,殷婷婷,程玉红
随着现代科技和交通的迅速发展,男女角色的变化及全球人口流动加速等因素,跨文化就医现象相当普遍[1]。文化塑造健康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2],如果护士不理解病人的文化价值系统可能会陷入伦理困境,造成沟通障碍、误解和冲突,最终导致不利的护理结局[3]。因此,文化问题在卫生保健方面是至关重要的[2]。Leininger跨文化护理理论对在护理工作中提供文化关怀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将Leininger跨文化护理在国内的发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国内跨文化护理的发展提供参考。
1.1 文化 文化指不同个体、群体或机构通过学习、共享和传播等方式所形成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信仰、行为标准、个体劳动特征和实践活动的总称[4]。在我国当前学术界通行的定义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5,6]。
1.2 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是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环境中的人初次进入到另一种文化环境时所产生的思想混乱与心理上的精神紧张综合征[4]。文化休克通常被分为四个阶段:蜜月阶段、沮丧(或敌意)阶段、恢复调整阶段和适应阶段。文化休克的变化过程一般可以用U型曲线图表来解析[7]。文化休克的另一个经典理论是W型曲线模型,这是回归本土文化的第二次文化休克[8]。
1.3 跨文化护理 跨文化护理以一个全新的护理研究和实践出现在20世60年代[1]。跨文化护理理论又称多元文化护理理论。Leininger认为护理的本质是关怀,认识病人的社会文化环境背景,为病人提供符合个性需要的关怀是护理的核心[9]。跨文化护理是一门科学,运用定性或定量研究的方法寻求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和共性[10],从病人的信仰、价值观和实践出发进行护理,尊重病人的文化、亚文化,帮助他们维持或恢复健康,从文化层面面对残疾或死亡[11]。跨文化护理理论由跨文化模式框架组成,这种模式称为朝阳模式,包括四个层次:世界观、文化和社会结构层,服务对象层,健康系统层,文化照顾决策和实施层[12]。前三层为实施文化评估提供知识基础[13]。
2.1 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护士接受适当的跨文化教育,掌握文化关怀技巧,避免病人产生文化休克,能够促进社会道德和医疗卫生保健系统高效的发展[14]。开展跨文化护理教育是必然趋势。跨文化护理知识的掌握来源于学校课堂、临床实习、工作后的培训和自学。在1966年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学就开设了跨文化护理课程[15]。在我国,1999年第四军医大学率先构想将多元文化护理课程安排于专业课间或散加在护理学概论等课程中,并尝试3学时的理论授课散加在护理学概论中[16]。张立颖等[17]开设《多元文化护理与沟通艺术》选修课,共40名、12种专业的学生选修,通过30学时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文化、跨文化等的概述,人类的共性与差异,多元文化沟通艺术,护理实践中多元文化沟通艺术的应用。课程结束后问卷调查显示所有学生都认为有必要开设这门选修课,36.4%认为非常有必要。所有学生均认为这门选修课在今后能够指导其为病人更好的服务。2005年9月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内高职院校中率先开设了《多元文化与护理》并作为必修课程;同时,编写了《多元文化与护理》教材。经过教学后,2007级与2008级护生分别有98%、100%的学生认为多元文化与护理重要,分别有89%、95%的学生已重视实践中的多元文化护理[18]。蔡桂芳等[19]对护理人员进行Leininger跨文化照护理论培训,护理人员在Leininger跨文化照护理论指导下进行护理,有效地提升了护理效果。
2.2 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2.2.1 用于减轻慢性疾病、特需病房和康复时间久病人的心理不适 慢性疾病和一些康复时间长的病人常由于病程长、病情重以及其他社会经济因素、个人素质等方面的影响,病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不适。针对不同病人的文化背景和心理需求进行全方位的跨文化护理,能够有效缓解其心理压力,提高生存质量。谭伟等[20]随机抽取61例血液透析治疗的病人进行干预,运用Leininger跨文化护理理论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前后病人的焦虑和恐惧明显缓解(P<0.05)。一项对19例特需病房病人应用跨文化护理理论护理的研究表明,护理干预后病人的焦虑和抑郁情况改善[21]。吴玫玫等[22]在跨文化护理理论指导下对中风病人进行护理,不仅为病人和家属的健康提供了文化护理,同时促进了病区护理文化建设。
2.2.2 用于提高重症监护病房(ICU)病人满意度,降低ICU综合征的发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ICU病人的存活率提高。然而,这些病人在ICU康复中通常存在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23],满意度不高。刘文文[24]对203例ICU病人采用跨文化护理,并且贯穿整个住院过程,结果病人满意度及护理质量得到提高,护理缺陷发生率降低,无一例护理投诉发生。钟秋梅等[25]运用多元文化护理中的非语言沟通方式 与病人沟通,有效避免因沟通问题引发的医疗纠纷。何利等[26]将多元文化护理渗透到护理工作中,多方面采集病人信息,根据其特点给予支持,有效地控制了ICU综合征的发生率,2005年4月─2007年4月发生率为2.2%。
2.2.3 用于丰富灾难护理,提高医学救援中的护理质量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各种灾难的发生逐渐呈大规模、长期化的趋势。如今,灾难医学是人道主义医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27]。识别不同文化病人在照顾方面的异同点,更好地在灾难救援特殊环境中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将Leininger跨文化护理理论应用于2010年巴基斯坦洪灾的医疗救援灾害护理全过程,通过不断评估照护效果并及时重建新的照护方式,使救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8]。有研究表明,运用跨文化护理对玉树地震灾害中的文化需求进行分析评估,并针对性进行护理干预,提高了伤员的遵医性和医学救援中的护理质量[29,30]。将跨文化护理理论融入灾害护理中,能够丰富灾难护理知识,提高医学救援中的护理质量。
2.2.4 用于满足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需要,促进民族团结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丰富的民族文化,各民族由于特殊社会环境造成了受教育平均程度、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宗教信仰的不同。次拉等[31]以跨文化护理理论为指导对573例外科藏族病人提供与其文化相一致的文化照护,最大限度地满足病人的文化需求,有效稳定了病人术前的情绪,促进了病人的有效治疗与康复。也有研究表明,在跨文化护理理论指导下尝试对84例维吾尔族机械通气病人进行音乐疗法,帮助病人达到生理、心理、情绪的统一和谐[32]。
2.2.5 用于满足外籍肿瘤病人的文化照顾期望 外籍肿瘤病人一方面要面对由于疾病本身或治疗造成的身体和心理功能的障碍,另一方面要面对异国文化背景下的护理。忽视个性化的护理关怀,可能会进一步加重病人的心理负担、造成文化休克。满足病人的文化照顾期望,可以提高其依从性,从而提高其生存质量。郑儒君等[33]运用跨文化护理理论进行个案护理,全面客观地评估了病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社会结构、环境背景因素,并作出相应的护理诊断,提供符合服务对象的文化背景的护理照顾,最终病人的文化照顾期望得到很好的满足。王敏等[34]应用跨文化护理理论对20例肿瘤病人进行护理,有效降低病人的疼痛感觉,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上升到90.0%。
在我国,跨文化护理已经应用于护理领域的各方面,护理管理者、护理教育者、临床护士等都十分关注跨文化护理理论,期望在跨文化护理理论和其他护理理论指导下的护理行为能够为病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护理关怀。目前我国护理的很多领域都积极开展了跨文化护理的研究和实践,但是,从开展的情况看,尽管涉及的面广但是不精,多半是经验总结性研究,没有形成一个体系或模式。对Leininger跨文化护理进行本土化的研究和应用的道路还比较漫长。首先,完善跨文化护理的教育体系。全国护理教育者都要意识到文化护理的重要性和跨文化护理发展的必然趋势,统一修订相关教材,优化课程设置,培养专业教师。拥有优质资源的学校不妨考虑开展“中国大学MOOC(慕课)”,一方面可以赶上网络授课的潮流使护理也流行起来,另一方面可以让更多护理学生、护士享受到高质量的跨文化教育,彰显护理教育资源的公平性。其次,提高护士对文化关怀在临床上应用中的重视,逐渐构建跨文化护理相对稳定的模式,比如针对流动人口、少数民族、外籍人员等实施个性文化护理方案,同时考虑到文化程度、社会工作等差异因素。再者,研制多方位的测量工具、确立效果评价的指标,有助于测量护士实施跨文化护理能力和病人接受跨文化护理干预后的效果评价。目前已有学者研制护理人员文化照顾能力的测评工具[35],这是根据我国国情研制的第1份测评工具,对我国跨文化护理本土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研究对象局限于经济发达城市的三级甲等医院,不具有全国代表性。此外,信效度有待于进一步检验。另外,跨文化护理本土化的发展需要民族学的研究、量性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同时重视与相关专业知识的融合,发现不同文化间的共性和个性,为病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关怀。
[1] Leininger M.Transcultural nursing tesearch to transform nursing education and practice:40years[J].Jour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1997,29(4):341-348.
[2] Engebretson J,Mahoney J,Carlson ED.Cultural competence in the era of evidence-based practice[J].Journal of Professional Nursing,2008,24(3):172-178.
[3] Al-Atiyyat NM .Cultural diversity and cancer pain[J].Journal of Hospice & Palliative Nursing,2009,11(3):154-166.
[4] 周庆华,朱春梅.护理学导论[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0:1.
[5] 霍桂桓.从文化定义看“3·15文化”[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1):84-89.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M].第3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318.
[7] 伍志刚,谢芸,阳柳,等.论文化休克与提高医学留学生管理水平[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3):476-477.
[8] Gullahorn JT,Gullahorn JE.An Extension of the U-curve Hypothesis[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63,19(3):33-47.
[9] Leininger M.The phenomenon of caring.Part V.Caring:The essence and central focus of nursing[J].Nursing Research Report,1977,12(1):2-14.
[10] Leininger M.Overview of the theory of cultural care with the ethnonursing research method[J].Journal of Transcultural Nursing,1997,8(2):32-52.
[11] Omeri A,Berry A.Book reviews:Transcultural nursing:Concepts,theories,research,and practices,second edition[J].Journal of Transcultural Nursing,1996,7(2):37-42.
[12] Leininger MM.Leininger’s theory of nursing:Cultural care diversity and universality[J].Nursing Science Quarterly,1988,1(4):152-160.
[13] Delgado AD,Ness SI,Ferguson K,etal.Cultural competence training for clinical staff :Measuring the effect of a one-hour class on cultural competence[J].Journal of Transcultural Nursing,2013,24(2):204.
[14] Allen J.Improving cross-cultural care and antiracism in nursing education:A literature review [J].Nurse Education Today,2010,30 (4):314-320
[15] 邓洁,张洪君.开展多元文化护理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护理管理志,2004,7(4):23-25.
[16] 郭明贤,刘冬焕,尼春萍.护理学教育增设多元文化护理课程的构想[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9(3):45-46.
[17] 张立颖,李亚洁,谭剑,等.《多元文化护理与沟通艺术》选修课开设的探讨[J].护理研究,2007,21(11A):2897-2899.
[18] 穆传慧.高职院校开设《多元文化与护理》的探讨[J].全科护理,2011,9(6B):1585-1586.
[19] 蔡桂芳,刘玲,李秋莲,等.护理人员应用Leininger跨文化照护理论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8):99-100.
[20] 谭伟,何金凤.Leininger护理理论在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249-250.
[21] 严海鸥.跨文化护理理论在外籍住院患者中的应用[J].江苏医药,2012,38(17):2102-2103.
[22] 吴玫玫,王汝玲.跨文化护理理论在中风康复中应用[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1):30-31.
[23] Castillo MI,Aitken LM,Cooke ML.Study protocol:Intensive care anxiety and emotional recovery (Icare)—A prospective study[J].Australian Critical Care,2013,26(3):142-147.
[24] 刘文文.应用跨文化护理提高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满意度[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5):620-621.
[25] 钟秋梅,高明榕,白利平.多元文化护理中的非语言沟通在重症监护室病人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1,9(3B):678-679.
[26] 何利,周红,胡静.多元文化护理在ICU综合征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91-92.
[27] Stehrenberger CS,Goltermann S.Disaster medicine:Genealogy of a concept[J].Social Science & Medicine,2014,120(12):317-324.
[28] 管晓萍,张利岩,宋慧娜,等.Leininger跨文化护理理论运用灾害护理中的研究[C].北京:中华护理学会,2011:4.
[29] 吴学华,李小麟,黄雪花,等.玉树地震伤员多元文化护理的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2):182-183.
[30] 何梅,宋梅.玉树地震灾害医学救援中跨文化护理策略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0):2380-2381.
[31] 次拉,李晓玲.573例藏族外科病人的文化照顾[J].护理学报,2013,20(7A):26-28.
[32] 代亚丽,宁丽,张秀敏.跨文化护理在少数民族音乐疗法中的应用[J].新疆医学,2007,37(6):163-164.
[33] 郑儒君,李俊英.跨文化护理理论在临床肿瘤护理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1,25(9C):2445-2447.
[34] 王敏,贾月霞.探析跨文化护理理论在临床肿瘤护理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刊),2012,22(1):19.
[35] 霍苗.护理人员文化照护能力测评工具的研制及现状调查与分析[D].沈阳:中国医科大学,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