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刚,徐榕璟
(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云南 曲靖655011)
城市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是形成城市文化风格。城市是一个多种文化交融的舞台,世界所有充满魅力的城市所展示的正是世界各国不同的文化风格。云南边疆城市建设应在正确理念引导下,追求边疆城市文化的独特个性,达到城市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综合云南的地域、历史、民俗以及当代云南城市基本功能等因素,我们认为云南城市文化建设应该围绕“美好的边疆城市,和谐的诗意生存”展开。也可以说,建设美好的边疆城市,追求和谐的诗意生存应该成为云南城市文化总体定位和风格基调。[1]换言之,要想建设有魅力的云南城市文化,就应该将目标锁定在云南城市文化的特殊性上。“在云南,靠什么来构成城市文化独特风格?有效汲取多民族文化因素,展示多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肯定是一个重要途径。多民族文化的融会,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充分挖掘与弘扬,不但可以成为云南城市文化风格的显在标志,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成为云南城市文化发展的深厚内蕴。”[1]因此,正确理解城市化与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关系,厘清可资运用的云南民族文化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云南地处中国的西南部,除汉族以外,有25 个少数民族生活在云南境内,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其中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15 个为云南世居少数民族。在云南,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云南16 个市、自治州几乎都有着众多的少数民族,一般又会以某种民族为主,形成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如大理的白族,德宏的傣族,怒江的傈僳族,红河的哈尼族、彝族,丽江的纳西族,文山的壮族,迪庆的藏族,等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如今,几个较大的以民族特征为标志文化区域已经被人们公认,如滇中的滇文化,滇西的南诏大理文化、纳西东巴文化、傣族贝叶文化,滇东的爨文化、彝族毕摩文化,滇南的哈尼族梯田文化,等等。丰富灿烂的多民族文化已经成为云南的一个标志,并构成云南城市文化发展的基础。
云南少数民族在民居建筑、民族服饰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色,特别是作为民族文化、艺术主要体现的民间舞蹈,表现出各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多种文化因素汇集于民族节日活动,让过节成为彰显城市魅力和城市文化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楚雄彝族的火把节、大理白族的三月街、西双版纳傣族的泼水节、丽江纳西族的三朵节、陇川景颇族的目瑙纵歌、泸水傈僳族的刀杆节等,已经成为本地的文化符号,它们与城市生活并不矛盾,它们甚至就是地州中小城市创造的当代城市文化“符号”,其直接有力的效应丰富了城市文化底蕴,提升了不同城市的知名度。
在研究云南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的时候,要对两个概念进行区分,即文化与文化资源,二者并非意义相同的概念,文化并不等同于文化资源。就形态看,文化是一个系统、一个集合体;而文化资源则是一种潜在的价值,是可以再利用,或者说是再生文化的文化。其范围小于一般意义的文化,通俗来讲,文化资源是能够转化成新的经济、社会效益的文化。基于此,我们可以说,民族文化资源就是多民族在生产和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再生产潜力的文化,它潜藏着的经济、社会价值由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决定,并与人们的利用预期相一致。
民族文化资源可在民族文化总体中挖掘、开发和运用。从城市文化角度看,可以按照城市文化的划分方式,把云南民族文化资源分为物质形态的文化资源、行为状态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存在的文化资源三类。在实际运用中,我们也应看到三类不同的民族文化资源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它们共同形成了完整的民族文化资源系统。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说过:“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能够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2](P32)物质形态的文化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人类求得生命延续和发展的必备条件,跟人们的生产活动息息相关,因此它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大自然。由于云南位于云贵高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递减,海拔高度差距很大,约为五千多米,全省主要以山地为主,多峡谷和山峰,地势险峻。由于地处低纬度地带,气候垂直差异十分明显,从西北到东南,依次有寒带、温带和热带三种气候。这种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从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开始,造就了云南各民族多样化的文化习俗,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1. 服饰文化资源
由于所处地带的气候环境和地理条件的差异,云南各民族的服饰在款式的设计和用料的选择上,带着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原则,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这些服饰不仅体现了各民族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还承载着本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因素。居住在滇西、滇南部海拔较低的平坝上的傣族人民,服饰多淡雅、轻便,男子上身主要着短衫、下身是长裤管,大多为白、蓝色;妇女服饰在花色、款式方面则更多样化,总体来看,上身以紧身的短衫为主,下身配以花式的筒裙,以银器作为装饰;服饰用料多用轻柔的布料,一方面有凉爽舒适之感,另一方面则能展现女性的婀娜多姿。居住在滇西北高寒之地的藏族人民,厚实的皮袄是其最佳的选择,高原的寒冷与地形的高低起伏,类似傣族筒裙的服装显然无法满足抵御风寒和在山间奔走的需求,因此藏族服饰的特点是襟大腰肥的长袍、长靴,常用金、银、珠贝加以点缀,妇女多编发,增强了装饰效果。
由于地形复杂,云南少数民族的交通历来受到生活环境制约,久之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民族生活与大自然形成了亲密无间的关系,这在人们的服饰中充分体现出来。白族的服饰中多绣着各类漂亮的花纹图案,以各类植物为主;傣族人喜欢把大象和孔雀这类动物绣在服饰上,在他们看来,大象象征着男性的庄严高贵之美,而孔雀则代表着女性温柔亲和的性格;纳西族的披肩有“披星戴月”的意义,人们在披肩上绣上了日月和七星的图案,表示妇女日月劳作、不辞辛苦。苗族、瑶族等民族运用天然的植物染料进行扎染和蜡染,制作出颜色和图案具有浓郁自然特色的服饰。
2. 饮食文化资源
民以食为天,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民族饮食文化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在多民族聚集的云南,饮食文化丰富多样,令人称奇。
云南各民族的饮食文化与动植物资源密切联系着。在云南山区,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丰茂的植物,人们利用它们制作成多种可口的食物。野生菌、野菜是人们常见的食物。在城市中,目前常见的野菜至少有一百多个品种,吃野菜已经成为云南的时尚文化。以鲜花做食物已经成为云南人的特色,茉莉花、玫瑰花、仙人掌花、山茶花、梨花、菊花……只需用最简单的烹饪、配以最普通的佐料,就成了丰盛的菜肴。最称奇的是云南人餐桌上的昆虫,竹虫、蚂蚱、蜻蜓、蜂蛹等等,只需稍加煎炸,就成了一道道香酥的下酒菜。就连最单一的稻米,少数民族人民都能做出多种花样,傣族吃竹筒饭,彝族用香糯米为主要食材做成八宝饭以寄寓吉祥圆满,藏族人以糍粑为主食。肉类经过腌制风干,搭配当地特色的茶酒,形成云南风味。云南的茶叶如今成为最典型的云南茶文化,它历史悠久,时尚流行,耐人品味,普洱茶是最具知名度的例子。此外,德昂族人对茶叶有很深的情谊,茶叶是他们最主要的交际手段,生活中拜茶、用茶,茶成为德昂族的命脉。白族的“三道茶”体现了白族的礼仪。今天,茶这种最普通的饮品带着民族文化的特色走入了城市生活,形成了民族经济文化产业化。
与饮食相关的是植物资源的医药价值。云南民族医药主要以中医药为主,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7 年版)的就有白族的紫金龙,苗族的大黄药,纳西族的岩白菜,傈僳族的岩陀,佤族的块根木蓝,景颇族的胡蜂酒,傣族的亚乎奴、七味榼藤丸子、雅叫哈顿散等等。[3]傣族、彝族和藏族有专门的医药研究机构,至今已经建立了民族医疗机构;白族、哈尼族、佤族、基诺族等都有自己的医药文献,具有很高的医学价值。
3. 建筑文化资源
民居作为最基本的生活基本设施,体现了少数民族的聪明才智,他们根据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修建了实用且具有民族特色的居住建筑。生活在红河和澜沧江中间地带的哈尼族,住址多为山腰地带,一般都有森林和水源围绕,哈尼族人居住蘑菇房和土掌房,蘑菇房形状酷似蘑菇,由泥墙体和茅草屋顶组合;土掌房为平面屋顶,屋体全部为粘黏性极好的泥土建造,十分厚实;两种房屋都就地取材,房屋结构分上下两层,下层养牲畜或者堆放杂物,上层住人,具有冬暖夏凉的功能。其他干栏、半干栏式的民族民居样式与此相似,只是房屋的建材多用竹片和木板。傣族、壮族、侗族、景颇族、布朗族等民族,都有人和牲口共同居住的现象。大理白族民居多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井天”,房屋通常有两层,每层分为三间,墙体都是由石头砌成,结实舒适。
除了民居之外,最能体现民族建筑特色的是与宗教信仰有关的建筑。民族宗教建筑为多民族人民营造了一个神圣的空间。白族有本主崇拜,本主庙就是他们祭祀主神的主要活动场所,其最大的建筑特色在于它的装饰。此外还有彝族的土主庙、藏族的喇嘛寺、普米族的原始祭坛等,都是这些民族宗教信仰的外化表现形式,其中积淀的文化意义,丰富多彩。
1. 观念性民族文化资源
在社会生活中,特定的民族群体会形成某种相同或者相似的观念,并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构成民族的思想传统。思想观念决定着主体情感和价值追求,左右着主体的日常行为,其文化意义十分深远。就形态看,与中国主流文化观念不同,生活在大山里的云南多民族群体,过去普遍流行着一种原始共产主义式的生活观念,即有饭同吃、有酒同喝、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人际交往原则,它们将少数民族朴实、善良、热情的性格特质展现出来。云南少数民族还倾向于慵懒、闲适的生活,不紧不慢、知足常乐,应该说,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状态,而是一种具有文化意义的生活方式,较之城市的紧张、快节奏的生活状态,宁静的心灵和缓慢的节奏有着丰富的文化含义和启示价值。
除去这些具有普遍性的生活观念,各个民族也有自己的道德理想。纳西族崇尚勤俭力戒奢侈,同时又注重生活品质,服饰也以朴素实用为主,最难得的是他们喜欢学习,以读书成才为荣,这让他们成为云南少数民族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族群;傣族男子到缅寺当和尚,为的是获得知识进步和社会认可;藏族人民喜爱在胸前佩戴佛像,是期望获得神灵庇佑,消灾辟邪;彝族人民喜爱打歌,是让神灵看到这种集体歌舞时感到愉悦,从而保佑他们吉祥如意,赐予他们丰富的收获。
2. 民族习俗文化资源
民俗习惯,概括地说就是一个民族群体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为反映民族成员的共同意愿,沟通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传统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使群体获得协调与秩序而约定俗成的世代传承、生生不息的非强制性的文化行为及其现象。[4]最具代表性的民俗习惯包括人生礼仪、民族崇拜、民俗禁忌等。人生礼仪通常表现的是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和赞美,包括生育礼仪、成年礼仪、婚恋礼仪、丧葬礼仪等。白族人民在婚后通常会祭拜“阿盎白”雕塑,希望这座女性生殖崇拜的雕像能保佑她们顺利延续后代;傈僳族和彝族流行新生儿的“命名礼”;普米族、摩梭人在男女成年时流行换装、换裙礼仪,而傣族男子在14 岁时,便要以文身的形式来宣告成年。哈尼族的抢亲、傣族的栓线仪式、摩梭人的走婚,这些是比较常见的婚恋礼俗。
在云南,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崇拜对象包含了各种事物,有动物崇拜、生殖器崇拜、自然崇拜、鬼神崇拜等。各民族的禁忌也是一种规范性的文化现象,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有宗教、动植物、节日、语言、色彩、数字、生产、丧葬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禁忌。摩梭人禁止捉蜻蜓;回族禁食猪肉;白族在大年初一禁止往地上泼水;彝族忌白色等众多禁忌事项。各民族的传统习俗和崇拜禁忌,一部分是来自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结晶,另一部分则是愚昧无知的表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认识程度逐渐增加,这些民俗习惯中的原始、封建色彩逐渐被淡化或改变了。
3. 民族节庆文化资源
民族传统节日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云南26 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传统节日,每个民族的支系和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同一个民族,也都会有属于自己的节日。在盛大的节日中,民族群众都穿着本民族的盛装,服饰极具特点;节日活动丰富多彩,各类文艺表演、体育活动充满了欢乐气氛。随着文化交流范围不断扩大,民族节日的范围不断扩大,吸引了其他民族的人参与到节日活动中来。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等,都是十分隆重的民族节日,它们已经不再是某一个民族单独的活动,而是成为众多民族的共同盛会,甚至成为现代城市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1. 民族文学创作资源
云南多民族文学艺术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五彩斑斓的民族民间文学,主要以民间口耳相传的形式存在;一是指逐渐壮大的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它是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主要类型有神话、民间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诗歌等,在经过不同时代人们的口传之后,今天许多作品已经用文字记录下来,成了书面文学作品。彝族有《梅葛》、《阿诗玛》,普米族有《古利歌》,瑶族有《盘王牒卷》等,这些民间文学内容十分广泛,有的讲述了人类的起源,有的是对劳动的赞美,有的是生活经验和人生哲理,有的反抗黑暗社会和阶级压迫,有的是对新时代的歌颂与赞美。
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多从民族民间文化中汲取养料,作品大都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新中国成立前后,少数民族作家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今天,云南25 个民族几乎都有了自己的作家作品。他们的文学创作种类齐全,小说、散文、诗歌、剧本等都有优秀作品出现,且数量庞大。这些作品不仅让读者领略到独特奇异的少数民族地域文化,还展现了少数民族独特的思维意识和和民族特性,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具有独特的审美韵味。
2. 民族民间艺术资源
云南少数民族的艺术文化资源主要表现在民族歌舞、民族器乐、民族戏剧、绘画雕塑等方面。云南素来被称为“歌舞之乡”,各民族都把唱歌跳舞当作日常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口便是歌,起势便成舞,不管是在节日庆典还是在日常劳作中,都能看到他们载歌载舞的画面。云南少数民族乐器共计两百多种类,如葫芦丝、木鼓、长鼓、铜鼓、天琴、芦笙、唢呐、箫笛、胡琴、月琴等,具有鲜明的云南特色。独特的乐器影响了人们的音乐创作,至今,据不完全统计,云南少数民族自创的音乐作品已有两万多首。这些少数民族音乐作品的内容多数来源于日常生活,有习俗歌、劳动歌、祭祀歌、丧歌、酒歌、儿歌、情歌、谜语歌等形式。侗族的大歌,是一种民间文声复调合唱歌曲;傣族的章哈是一种传统的曲艺唱曲形式;由白沙细乐和洞经音乐组成了纳西古乐。傣族的《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拉祜族的《婚誓》都广泛流传,颇受人们喜爱。与音乐相伴的舞蹈也富有云南地方特色,佤族的甩发舞、傣族的孔雀舞、苗族的芦笙舞,都是具有艺术价值的艺术精品。
除了歌舞,绘画也是少数民族的艺术精华之所在。崖画是一种独特的绘画样式,就是在崖壁和岩石上作的画,在民族文化资源的研究中很少被提及,但崖画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从各个方面展现了古代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云南的崖画分布十分广泛,在澜沧江流域和怒江流域有沧源崖画、漾濞崖画,红河与珠江流域分布着它克崖画,麻栗坡大王岩崖画以及金沙江流域有金沙江崖画,这些崖画都呈或浓或浅的褐红色,造型独特,风格多样,十分精美。
3. 民族宗教哲学资源
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也是精神文化资源的一部分,几乎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因此也有自己的信仰。许多民族认为万物有灵,自然界的山川、河流、动物等都会具有神力,能够给人带来凶吉祸福。因此,白族有本主崇拜,佤族有木依吉崇拜,彝族有毕摩教,纳西族有东巴教,佛教也广泛流传于云南各少数民族之中,傣族、藏族、阿昌族、布朗族、德昂族、摩梭人、普米族都是佛教的信奉者,除此之外,道教也对云南少数民族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许多地方形成了儒教、佛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多元并存的状态。这些特色化的宗教活动都是不同民族原始信仰的写照,体现了各少数民族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总而言之,多民族的云南,是民族文化资源的富集地,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构建了云南当代城市文化建设的基础。城市化进程与地方文化、民族文化并不矛盾,城市发展需要民族文化。如果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或者用不正确的文化建设观念和思路对待民族文化,就会导致城市建设对民族文化的破坏。可以肯定,只要立足于尊重多民族文化这个基点,审慎对待,酌而用之,云南边疆城市建设就能从云南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中获得重要资源,使云南城市文化建设更多地体现出独特的个性特色,最终促成云南当代城市的韵味和风采。
[1]张永刚,马继明. 云南城市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与风格理念[J] . 思想战线,2011,(1).
[2]马克思. 马克思和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王沛智等.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研究[J]. 大理学院学报,2007,(6).
[4]黄光成. 云南民族文化纵横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