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导引】 2015年1月1日是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日,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至今也已十四载。其间,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领域发生过许多争端,最近的中国原材料案和中国稀土案更是引发了热烈的讨论。中国在这两个案件中的败诉值得我们反思。为此,本刊从通过匿名评审的稿件中选取了三篇相关的论文并约请本校教师马乐博士撰文,特集结成本专题,试图从个案分析、裁判思路、规则适用、法律原则等多个角度解析WTO争端裁决中的法律适用问题。
彭德雷博士从德沃金的法律原则论得到启发,认为在WTO法律规则本身存在缺陷的情况下,法律原则成为解决WTO“疑难案件”的可能路径。马乐博士从GATT一般例外条款的目的价值入手,洞悉WTO争端解决机构在处理援引一般例外条款案件的司法逻辑,揭示出WTO对贸易自由化价值的坚守。刘瑛副教授和杜蕾同学以“中国稀土案”上诉机构报告为分析对象,讨论《中国入世议定书》与WTO多边贸易协定的关系问题,认为应当适用特别法优先原则确立《中国入世议定书》的优先地位,同时建议通过部长级会议或总理事会解释对之加以明确。刘子平博士探究了GATT与GATS项下义务的累加性问题,通过总结WTO争端解决实践,运用条约法理论进行解释,分析GATT与GATS形成的历史背景,得出累加具有合法性、合理性和必然性的结论。
对WTO的研究本身并不专属于任何一门学科。中国入世十多年来,有关WTO的研究成果不可胜数。这些成果分别从经济学、法学、环境学、国际关系学等方面对其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有的雾里看花、有的浅尝即止,当然也不乏真知灼见者。多学科的复合交叉研究有利于多视角、立体地反映WTO的真实镜像,但失去专业视角的研究却可能难以准确把握客观规律,缺乏应有的深度。而我们选取的几篇论文都有共同的特点:(1)文章具体研究的对象虽然不同,但都有鲜明的法学研究视角;(2)虽然是理论研究,但却都紧密联系实际;(3)在理论研究的同时,也为我国应对WTO案件提出了应用层面的建议。
健全、完善我国涉外法治体系,需要夯实基础理论研究,实现国际法治与国内法治的良性互动。良性互动的基础则在于找出共同的法律价值和规范特点,只有这样,才可能积极、主动地修改和完善国内立法、政策,并使之体系化、法治化;也只有加强理论研究,我们才具备主动参与国际规则维护和修改的能力,才能将国内法的诉求转化为我们推进国际立法的影响力量。这也正是本期专题的目的。(袁发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