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征征
(苏州市委党校,江苏 苏州 215000)
2014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江苏调研时首次将“全面从严治党”加入到“四个全面”中,并特别指出:“从严治党是全党的共同任务,需要大气候,也需要小气候。各级党组织要主动思考、主动作为,通过营造良好小气候促进大气候进一步形成。”[1]全面从严治党、建设法治中国要求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依法治党,建设法治型党组织。对农村基层党组织而言,由于农村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社会的经济结构、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正经历着深刻变动,这使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面临许多新挑战、新机遇和新任务,迫切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能够积极适应这种变化,让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廉洁型、法治型党组织,以小促大,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社会转型是农村系列变革的宏观背景与基础,农村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推动着农村党组织建设的创新,进而又推动了农村社会的转型。这一系列深刻、动态的变化在社会层面上体现为农民职业转化、农业现代化以及农村城镇化;在政治层面展现为农村权力结构主体的变化,即党、政府与社会的地位和作用的转变。如何使三者之间互动关系的变化更好地来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农村基层党建是非常关键的环节。苏州广大农村地区早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以集体的方式兴办社队企业,成为“苏南模式”的代表,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问题一直是苏州党委和政府关注的热点。村支部书记在农村经济集中发展阶段主要是由上级组织部门委派和指定的,他们在乡村经济制度发展、文化传统延续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苏州乡村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农村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和村党组织一起成为农村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与其他地区相比,苏州农村目前的非农化、城镇化程度很高,以村党组织书记队伍作为农村社会领导核心的村党支部,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不断地创新、创业、创造,使农村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农民个体发展所面临的可选择道路的多样性,村党支部书记人才队伍培养与发展也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苏州在统筹城乡建设过程中,农村也逐渐推行集中居住,大部分原来散居的村民集中居住形成农村社区,他们对村居社区公共事务治理、公共服务的要求出现了新的变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为夯实基层民主的群众基础、增强城乡居民在基层当家做主的能力带来了新的机遇,这已在苏州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中得到初步的证明。城镇化的进程促使利益相关者比以往对于原住农村、迁居社区、所在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公共事务、公共话题等给以更多的关注,但传统观念与现代公民意识、公共意识、公益意识、法治意识之间还存在许多需要磨合的地方,这对基层党组织的动员和组织能力、统领基层工作全局的能力、“士农工商”利益整合的能力、建设和治理文明社区的能力等都提出了挑战。
根据党章的规定,农村和社区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和社区的战斗堡垒,农村和社区党建工作主要遵循的是“实现党的领导和执政”的政治逻辑。受市场经济的趋利性、竞争性的影响,一些党员、干部出现了宗旨意识弱化、政治热情丧失、政治责任淡薄等问题,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头人是否能够与时俱进,率先实现自身的现代化,运用现代化的党建工作方法,带领基层党组织形成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党内生活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苏州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农村和社区基层党组织如何在市场化浪潮中端正政治态度,厘清基层应承担的相应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引导村民的思想观和价值观的正确走向是一个紧迫问题。正确的工作方法才能增强农村和社区党组织的社会动员和政治整合功能,增进党组织凝聚社会价值共识和提高社会价值认同。
随着苏州城乡一体化建设速度的加快,居住空间的迁移、村集体经济利益格局的变化,村民可选择道路日益多元化,很多年轻有为的青年党员都选择离开农村到城市就业生活,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软弱无力、党员队伍老化,基层党员队伍逐渐被空心化,基层领导选拔甚至出现“无人可选”的尴尬局面,这种局面不利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在城镇化进程中,原有农村集体资产处置、保值增值及其收益分配问题,动迁农民群众的房产评估、动迁补偿、安置安居、就业社保、家庭致富、教育发展、文体娱乐、社会交往等一系列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也会让基层领导干部工作任务极其繁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党员要求进步的积极性。因此,农村和社区党组织如何抓住城镇化机遇促党建、构建村支部书记培养的制度环境机制是目前基层党组织建设中最关键的问题。
面对农村的转变和变革,苏州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中央精神,结合苏州市情,在苏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农村基层党建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政治体系的重要基石。为做好农村基层党建,保持党组织在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作用,苏州针对转型期农村基层党建面临的挑战、存在的问题,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规划农村基层党建的路径和实现方式。
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社会领导方式的改变,受到党的执政理念制约。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各级党组织需要围绕领导核心的实现方式、党建指导思想、党的组织架构以及党内民主制度进行探索与创新,其中不容忽视的是:农村基层党建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农村社会的发展变化,农村党建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以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使农村党组织成为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的引领和保证力量。苏州在基层党建中充分调动党员的顶层设计意识,加强各级党组织之间的沟通,鼓励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根据各自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活动。苏州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阶层结构、家庭结构、组织结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等方面的转变,打破了社会结构的单一性,实现了农村资源的重新配置,推动了农村现代化进程;农村社会权力结构和利益结构的多元化不断促进利益分配与调节机制、社会管理机制、沟通机制等方面发生转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使农业多种经营形式并存,新经济组织迅猛发展,农民的主体性与现代性意识不断增强……在这个过程中,苏州市委组织部门积极引导基层党组织的顶层设计,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推动党建工作与农村中心工作无缝对接,让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成为农村建设的领导者、农村利益的整合者、农村自治的引导者和社会稳定的推动力上积极创新,从而产生了永联村、蒋巷村、梦兰村、康博村、长江村、市北村等一大批经济发展强、党组织建设强的农村现代化示范群体。
当代中国农村,是党和社会关系的结合点。它一方面是以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集体经济组织,同时也是地域行政的基层组织,村民们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行自治。农村基层党建既要引导、保障农民的自治权利的实现,也要监督和保障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还要服务、协调、整合各种利益诉求。总的来说,农村基层党建面临着五大难题亟待破解,即“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成本与收益的矛盾”“全能与核心的矛盾”“管制与自治的矛盾”“要求与实施的矛盾”。[2]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苏州积极应对农村社会变化的内在要求,提出了“大党建”的体系构架,进而规划设计农村基层党建的路径。区域化大党建让党的农村工作成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这是农村发展的引领、协调和保证力量,它渗透到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农村基层党建的“大党建”体系包括: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建设体系,党在农村自治中发挥引导政治方向作用的保证体系,基层党组织在农村新兴经济组织、非政府组织中的监督、协调体系等。苏州农村在行政村党组织之下,普遍建立了农村非公企业党组织,产业基地和行业协会、合作社党组织,农村社区党组织,形成了全面覆盖的基层党组织体系。例如太仓市在2007年就开始推行“政社互动”,通过基层党组织的中间作用,通过梳理《两份清单》、签订《委托协议》、实施“双向评估”等基本程序,加快构建形成了政府治理、社会自我调节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使得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区域化大党建工作旨在通过整合社会资源,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从单一走向多元,并以法律和制度为基础,保持党的执政资源在消耗与开发中的动态平衡,实现党的基层组织领导能力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共赢。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苏州市委在十一届九次全会上通过决议提出要继续“统筹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从严加强党员队伍建设”[3],强调要做好涉农基层区镇的党建工作,选好村、社区的带头人,强调村支部书记依然是苏州法治型党组织建设和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重点。根据苏州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基层党建面临的共性问题,村支书培养需要进一步解决好机制建设问题,通过不断优化村支书成长的基础环境机制、选拔任用机制、发展动力机制、考核与保障机制来拓展村支书成长的路径,为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苏州快速推进城乡一体化需要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鉴于苏州各个乡镇城镇化程度以及面临的实际问题不同,如何在现行法律制度框架内衔接好村民自治和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是一个新难题。统筹开发利用城乡基层党建资源,有助于为村支书成长培植好肥沃土壤。由于历史原因,城市党建在组织、人才、资金、活动、教育培训等方面的资源明显高于农村基层,因此,需要有意识地将党建资源向农村倾斜,要不断创新服务形式,把党的组织资源转化为农村发展资源和发展活力。只有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与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相辅相成,在拓展“三农”与“三化”发展空间中探索城乡党建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才能让党建资源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主体之间流动,从而构建起区域性大党建格局,形成城乡一体、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的党建新格局。因此,强化实施城乡基层党建规划一体化、城乡党员发展一体化、城乡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一体化、城乡基层党建投入及资源开发利用一体化、城乡党员活动中心等平台布局建设、活动开展、作用发挥一体化、城乡基层党建信息系统一体化、基层党组织城乡共建与跨区域共建一体化、城乡基层党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一体化,能有效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党在农村基层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公信力。
党员队伍老化和僵化是苏州农村基层党建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随着村转社区进程的加快,许多优秀村民通过考学等渠道到城市社区置业和工作,留在村内的青年人相对不足。目前,“土生土长型”村支书是苏州农村的主流,上级下派比例极小,下派村支书也一般选派在该地成长的干部回本村任职,下派干部的主要任务是“选好书记、配强班子、选准路子、带好队伍”。苏州需要在村支书选拔上进一步明确选任标准,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进行,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根据不同村情,采取“两推一选”“公推首选”,面向社会公开选拔村支书。各级党组织也要积极鼓励优秀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提前离岗或退休干部职工中的党员回原籍担任村支书。“大学生村官”工程的实行为村支书队伍建设注入了新鲜活力和智力基础,各级组织要通过各项制度充分鼓励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党员在获得学位之后选择回到家乡当村官,通过组织挑选与群众挑选相结合,实现村支书人选最优化,使他们在获得上级党组织和村民的双重支持下,发挥好推动村级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作用。
村支书是村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关键。党组织的培养教育是促进其成长的关键因素。各级党组织在发现有潜力的苗子后,要及时进行思想引导,提供实践舞台,对其精心培养、严格要求。首先要注重加强村支书能力发展的顶层意识培育,即培育村支书具有系统化思维方式和大局意识,使村支书带头牢记党的宗旨意识,增强服务本领,熟悉服务业务,践行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法治型党组织。各级党委应充分利用党员干部培训资源,建立健全农村干部培训机制,加强在职农村干部和党员的教育培训。组织部门应定期到农村调研,及时发现村工作中的棘手问题,要通过帮助村支书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其工作自信心;要通过定期不定期的调研谈话,不断明确村支书教育培训的目标要求,制定和落实培训计划,丰富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培训力度,切实提升村支书的个人素质能力,使其更好地增强执行农村政策、引领经济发展、服务农民群众、化解矛盾纠纷和加强自身建设的本领。激励村支书自身的主动学习意识是发掘其成长内动力的重要举措。要引导村支书顺应时代要求,成为复合型人才,必须激发村支书增强自我学习提高的内动力,使其通过长期磨砺,在多种工作中锻炼成长,以过硬的知识和能力获得村民的认同和信任。
苏州各级党组织应充分考虑村支书培养不同阶段所需要的要素,为发展、培养、考核、稳定村支书队伍,在政策扶持、体制创新和财力支持等方面给予切实考虑,积极推动和落实村支书成长的考核与保障机制。明确职责是增强执行力的关键。在设定村支书工作职责中应把职责目标分阶段细化,并签订责任协议书,把各项激励措施分解到每项具体任务或每个任务的具体阶段中去,从而提升村支书的工作动力。要建立并落实村支书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制度,每年组织开展一次专项述职和评议考核,上级党委组织部门要派人参加专项述职。在村支书管理考核中,要落实其岗位目标责任制和村级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村务、党务公开制度,定期公布村支书工作实绩,对其工作实绩全程纪实,每年年底应全面公布全年工作完成情况,使其接受群众监督,接受党员评议;应推行星级化管理等实绩考核办法,准确评价其履职情况,将考核结果作为落实村支书业绩考核奖励和其他激励措施的主要依据;要通过健全激励保障机制不断优化村支书成长环境,吸引大批优秀人才加入村支书队伍;要通过全面落实村支书报酬待遇和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待遇,并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和乡镇领导干部的力度,使村支书工作有待遇、干好有前途、退后有保障。
[1]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14-12-15(01).
[2]陈自强.论当前农村基层党建亟待破解的五大难题——基于豫鄂川渝湘赣等六省市的实地调查与思考[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3(4):53-56.
[3]苏州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侧记:聚精会神抓党建 一心一意谋发展[EB/OL].中国江苏网,(2015-07-21)[2015-07-25].http://www.zgjssw.gov.cn/shixianchuanzhen/suzhou/201507/t228049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