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瑞冰,吴吉惠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以及国家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也取得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的人生态度、开放的价值观才能更好地适应如今竞争力强、节奏化快的生活,进而实现全面发展。因此,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研究,对推进我国素质教育发展、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网络心理学的研究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和显著的进步。在我国,网络时代的心理发展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研究,一方面,由于网络内容的丰富性及多样性特点,不仅给青少年心理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同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及复杂性等特征,也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针对网络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一些研究者们也发表了自己不同的观点。
例如曾琴学者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应不仅仅局限于校内、课堂,还可以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现代化,增加更多的选择性。[1]此外,我国著名学者钟国防也提出,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不仅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2]综其所述,虽然以上学者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是这些研究大多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在实际的生活中,应用较少。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学校仍然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停留在课堂、开展心理咨询方面,而在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方面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实践工作较少,因此,没有将具体的网络实践操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将具体的理论研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实际的实践操作较少,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推动网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同时,也会给大学生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大学生不同于一般的青少年学生,因此,从他们的心理特点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波动性与稳定性并存。大学生不同于一般的青少年学生,与心智还未成熟、自控能力还较差的青少年学生相比,智力、心理发展更为成熟。因此,在面对各种突发的情况时,情绪波动较小,在多数情况下也都能保持沉着冷静、理性思考,有一定的自控与调节能力。但是偶尔还会出现情绪波动的一面,比如一些之前没有被大学生群体关注的信息,经过网上网民、媒体大肆宣传之后,受其影响,就极易把这种情绪带到现实生活中来,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第二,批判性与创造性并存。不同于青少年学生,与其相比,大学生各方面的思维、思考能力都比较强。因此,对于喜欢冒险、探索的大学生群体来说,对于别人的思想和观点,往往不会无条件顺从、认可,反之更喜欢提出自己的质疑与见解。这样一来,也造成了他们容易无条件的对周围的信息及观点提出质疑,甚至是一些正确的,只是没有经过大学生们自己证明,就对别人的观点和看法全盘否定。此外,由于大学生思维能力比较强,知识储备较为丰富,创造力也较强,因此,常常会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新观点、新见解,并提出一些创造性的意见,在思维能力上体现出了更多的创造性。[3]
第三,强烈性与压抑性并存。研究发现,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表现出了更强的信息摄取能力,甚至沉溺其中,形成迷恋。研究发现,一些大学生网民对网络上影视作品、书籍以及图片上的性心理内容,表现出了较为强烈的感觉。而与此同时,虽然一些大学生网民对网络上的性心理内容表现较为强烈,经常在网络上搜集、浏览相关信息,但由于受到一定社会伦理道德的束缚,常常不能随心所欲地浏览相关信息,因此,容易在心理方面形成一定的性压抑。这种性压抑,容易使大学生们产生敏感,使他们一旦接触到关于性相关的内容,就尽量避开,长期下去,极易使大学生们形成焦虑、紧张、压抑的情绪,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有关心理教育原理及方法,对受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心理层面的指导与教育,培养受教育者积极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健康的人格品质的教育。调查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已有相当一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课程,并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受到学校师生的广泛好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由于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及虚拟性特点,也给其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
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拓宽了大学生学习渠道,扩大了大学生的信息量。网络内容的丰富性及多样性特点,可以极大地满足大学生的好奇心理,搜索到任何他们想得到的信息与资源,不仅可以扩大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的提高。第二,为大学生缓解学习压力、负面情绪提供了场所。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极易产生情感问题,但是由于现实生活中一些条件的限制,往往不能随心所欲地表达出来。而网络由于其空间的虚拟性及匿名性等特征,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情感交流的空间,给大学生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容易使大学生形成网络依赖,造成网瘾。由于网络内容的丰富性与娱乐性特征,加上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较多,花在网络上的时间也较长,因此极易使大学生形成网瘾。调查研究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熬夜通宵上网,这样一来,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的学习,而且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第二,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在网络环境里,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及匿名性等特点,大学生网民们往往采用人机对话的方式交流,自由地选择交往的对象,并互相交流自己的情感生活,释放自己的情绪,这种人机对话的交流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的负面情绪得到释放,但同时却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与交流,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不断加大,从而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对大学生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充分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提出解决对策,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体说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实施全面教育而不是个别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全体大学生实施的、使其心理素质不断提高的教育过程。因此,学校应以促进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而不是个别学生的心理诊治为目的,在大学生已有心理发展水平基础上,对大学生的网络活动进行科学引导,并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第二,因人而异,科学引导大学生心理活动。由于大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以及心理健康水平都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学校应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差异,因人而异,灵活地运用各种教育理论和方法,根据他们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及水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耐心讲解与学习,对其进行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帮助其尽快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第三,合理编排网站内容,优化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由于年龄、生活经历、学习发展水平的差异,造成不同年龄的大学生有不同的心理发展特点,如大一、大二的低年级学生往往通过网络查阅学习资料,高年级学生往往希望查询到更多关于就业方面的信息。因此,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身心发展和心理需求的不同,应根据大学生不同的心理发展差异,在网站内容上编排不同的内容,并在内容构建上应充分尊重大学生需求,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不同学习及心理需求。其次,大学生正值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且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度过,因此,更需要扩大自己的交际能力,与老师、同学、家长面对面沟通,然而网络上往往采用的是人机互动的交流模式,如果大学生们习惯了将自己的烦恼、情绪、情感向冷冰冰的电脑倾诉,长期下去,可能会导致自我封闭、孤僻的心理,甚至影响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因此,应不断规划、合理编排网站内容,并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适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交流,采取科学、积极有效的教育方法,使大学生心理健康得到更好的呵护与发展。
第四,咨询方式多样化。网络心理咨询是通过互联网,针对在校大学生提出的一些生活、学习、情感以及烦恼问题,提出一些科学、有效的指导方法,帮助大学生学会处理、解决不同的心理问题,缓解其负面情绪,促进其心理健康。然而现如今传统的面对面的心理咨询方式已不能满足我国大学生心理发展需求,因此,咨询方式的多样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设立在线心理咨询服务。开辟诸如“我的心理医生”栏目,并邀请一些专业领域的知名度较高的心理医生和专家对大学生在网上进行心理咨询服务,并就有关大学生提出的各种心理问题及时在线给予回复,使大学生及早摆脱烦恼、解决心理问题。其次,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进行心理咨询。使大学生在不能在线咨询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向心理教师发送电子邮件的方式咨询自己的心理问题,通过教师的及时回复与教师学生之间的不断沟通,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更好地解决。最后,学校也可以利用聊天室进行心理咨询。以心理咨询为特色,突出参与性与交互性,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讨论、畅所欲言的交流园地,并集中整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由心理教师定期回答。
综上所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与诱惑力,在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社会、学校及家庭应一起努力,积极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使网络环境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曾琴.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挑战及对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77-79.
[2]钟国防.网络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及其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4,(2):20-22.
[3]龙艳.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10):13.
[4]王林.试析网络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理论前沿,2006,(16):21-22.
[5]朱爱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高教,2007,(3):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