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克军
(延边大学 《东疆学刊》编辑部,吉林延吉133002)
近年来,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已经成为我国期刊界的一个重要话题,也成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参考指标。学术期刊的国际化既包括办刊模式和学术规范的国际化,还包括期刊水平和影响力的国际化。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科技水平、期刊发展水平乃至人文思想之间有很多相通或相近之处,这使得对两国学术期刊国际化现状进行比较具有了前提条件。同时,韩国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的国际化经验也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
学术期刊的国际化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内容很多,既包括办刊单位构成、出版周期、期刊发行等外在形式,也包括刊物的编委构成、审稿程序及制度等内在建设。
我国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的办刊单位主要是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各类学会,但专业性并不是很强,一般都是人文社科研究的综合性期刊。最近几年,出版社办刊的现象开始出现并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出版社办刊多采用出版社与高校或研究机构合作的方式,以期实现学术、学者资源和出版、发行等各个环节的强强联合,并提高该刊物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能够与国外出版社进行合作的期刊则主要是有限的几家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1],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主办的《中国与世界经济》在2005年就开始与外国出版商进行合作。其中,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负责期刊的内容及国内的出版,国外的出版发行则交给国外出版商负责。其他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大多通过国际出版公司进行国际发行,发行数量及国际影响力的提高都受到一定限制。总体而言,最近几年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努力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特别是最近一两年有不少高校学报将汉文期刊翻译成英文并向国外发行,如《复旦学报》等,但仍有很多亟待提高与改善的地方。韩国学术期刊的办刊单位也以高等院校或相关科研机构为主,但其专业性比较强,人文类学术期刊和社科类学术期刊区分得很明显。同时,一些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也开始有意与国际出版商或出版社进行合作,以促进学术期刊的国际化。据有关学者统计,截止到2009年7月为止,与国际出版社合作出版的韩国学术期刊有42种[2],而委托国际出版社出版的韩国学术期刊也比中国多。
我国学术期刊的经费来源一般是各个主办单位,所以其经费相对有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们的改革和发展。虽然国家最近几年通过“名栏”“名刊”工程以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社科基金资助期刊”等不同资助方式部分解决了一些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的办刊经费问题,提高了一些学术期刊的办刊质量并扩大了影响力,但是其在促进学术期刊国际化方面的作用还值得商榷。韩国学术期刊的经费来源则主要是各个财团或国家机构,如著名的韩国研究财团。不仅如此,这些财团或国家机构还特别制定了一些政策,以提高本国学术期刊的质量和水平,促进本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如韩国研究财团在1998年就制定并开始推行名为“国内/国际学术志支援事业”的政策,他们在2011年给予国内学术期刊的资助金额每年在1500万韩元以内,而国际学术期刊每年的资助金额在5000万韩元以内。其资助周期也有长短之分,国内学术期刊一般为一年,国际学术期刊则可长达3-5年。这样的政策显然会极大地促进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努力,成效也更加显著。
编委构成与稿件来源情况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家或一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化状况。韩国自然科学期刊编委的国际化程度很高,有的甚至超过50%[3],其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的编委虽然没有自然科学期刊那么多,但比中国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编委的作用要大。最近几年,随着中外合作交流的日益频繁与深化,中国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的编委构成也日渐多样化与国际化,很多学术期刊上都会挂有外国编委的名字,这可以说是中国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国际化努力的成果。但是由于语言、研究领域的民族性等特点,这些外国编委的作用与能力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虽然现在有学者提出了编委参与审稿的设想,但绝大多数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并没有将其付诸行动。编委作用的虚化与弱化不仅限制了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的稿件质量,也限制了其国际化程度。韩国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的外国编委虽然也不是特别多,但是很多时候会就稿件内容与质量提供建议或意见,有的编委甚至可以直接向学术期刊推荐稿件,如大韩中国学会主办的《中国学》、韩国孔子学会主办的《孔子学》、韩国高丽大学韩国学研究所主办的《韩国学研究》等刊物。换句话说,韩国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能够使外国编委真正参与到期刊之中,并为其国际化提供助力。
韩国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很重视稿源的国际化,并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外国学者投稿,有些期刊甚至对外国学者稿件支付较高的费用。据统计,2011年SSCI收录的所有韩国期刊都刊登过外稿,其外稿论文比率达到了42.2%,其中中国的稿件占外稿的比率达到20%左右[2]。相比较而言,中国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虽然发展也比较快,稿件来源也日趋多样化和国际化,但其所占比率还是非常低。可以看出,韩国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比中国的更加具有国际视野,这种国际视野有助于推动本国学术的发展乃至国际化。
最近几年,中国的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基本都是按照国际通行的编辑惯例和格式规范执行的,但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却争议不断,其核心问题就是国际性规范是否适用于民族性内容。国际通行的编辑惯例可以使全世界的读者很方便地检索到他们需要的内容,而格式规范既可以使期刊内容统一美观,也是维护学术规范与伦理的有效手段[4]。如果能够采用国际规范当然好,但是也不应该强求一律。事实上,韩国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并没有要求所有期刊都采用国际通行标准。在格式规范上,韩国一些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考虑到了人文社科领域研究的独特性,并采取了民族化和本土化的处理方式,体现最明显的就是对参考文献的处理。很多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的引用文献基本作为脚注存在,文末则多是我们所说的参考书目。同时,韩国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在摘要、关键词的翻译上更加灵活。我国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中的论文一般都要求有摘要、关键词的英文翻译,这当然有利于国际化,但对于学术期刊来说,国际化并不是英语化。在韩国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中,其摘要、关键词的翻译一般尊重作者的意愿,即将其翻译成作者自己擅长的外语。韩国本土作者基本是将其翻译成英语,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论文(特别是一些外稿)将摘要和关键词翻译成汉语(繁体字)或日语,甚至有些论文内容也是用汉语(繁体字)或日语刊登的。可以看出,韩国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在处理外国稿件或是翻译稿件摘要和关键词时更加人性化,能够照顾到作者本身的意愿及知识结构,这可以为国内外投稿者提供一个相对轻松的学术氛围,使得学者愿意去投稿,其客观成效也值得学习和借鉴。
首先,重视编委与稿源的国际化。就本质而言,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实际上是人文社科类学术研究的国际化,所以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的内在建设是最主要的。一个能起到实际作用的编委对于学术期刊的发展至关重要,其不仅可以在把握学术期刊的质量、保证学术期刊的发展方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吸引优秀稿源方面同样可以起到重要作用。所以,我国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国际化建设首先应该在尽量采用国际通行格式规范的前提下加强编委队伍建设,使他们参与到学术期刊的运作当中。由于人文社科研究的民族性等特点,外国编委可能会提出较多的不同意见,但也会给我们带来更加宽阔的视野。有了更加宽阔的视野,我们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才能在国际上获得更多的认同。
其次,促进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国际化的机构与制度建设。韩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化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并成立了相关机构,制定了一些激励措施,但我国目前还没有类似的机构,也没有相关的激励措施。因此,我们可以借鉴韩国的一些做法,如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或者教育部等国家机关可以成立一个相关的机构;也可以由一些学会或研究所联合成立相关机构,然后由国家相关部门进行资助和监管。同时,这个机构还应该建立具有长效机制的资助系统,不仅资助国内最优秀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还要资助那些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只有如此,我国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才能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最后,加强我国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的专业性建设及与国际出版商或出版社的合作,促进我国人文类学术期刊的国际流通。近几年来,虽然我国一些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已经开始与国际出版商或出版社进行合作,并在国外进行发行和流通,但数量还非常少,影响也不是很大。国内的期刊则多由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负责其国外发行,这样的发行方式使得我国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失去了很多与外国专家学者以及出版商或出版社直接接触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国际化步伐。所以,我国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一方面要加强与国际出版商或出版社的合作;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网络和科技的运用,使国外专家学者等更容易了解我国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只有学术研究内容获得国际认可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才能被称为国际化的学术期刊。
[1]李文珍.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现状调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5-18.
[2]Tae-seol Seo,Gyu-Hwan Kim,Hyun-Kyu Choi.学术志流通环境变化和国内学术志的国际化[R].2011.
[3]Eun-Ja Shin.国内SCIE学术志的出版现状和活性化研究[J].韩国文献情报学会志,2011(4):157-178.
[4]王嘉军.人文类学术期刊的国际化探索[J].编辑学刊,2014(5):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