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社区研究的特色与趋势——基于1991—2013年CNKI中相关关键词的统计分析

2015-03-19 14:54王敬尧赵真真
关键词:标引社区服务居民

王敬尧,赵真真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9)

中国城市社区研究的特色与趋势——基于1991—2013年CNKI中相关关键词的统计分析

王敬尧,赵真真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中国城市开始由最初的摸索阶段向全国推广阶段转移,这意味着城市社区时代的来临。与社区发展同步,学术界也开始了对城市社区的深入研究。城市社区的研究可以主要划分为社区服务为主导,社区建设为主体和社区发展为主旨的三个阶段。其中,每个阶段的研究重点和特点各不相同。但总体上呈现出明显的特点:具有非常强的政策导向性;个案研究较多,基础理论相对薄弱;社区问题研究的视角广泛,宏观、微观及中观都有涉及,微观及相关分支领域的研究较为突出;城市社区问题研究随着其他学科的进入,呈现出交叉学科研究的特征;阶段性特征明显。社区研究的现状及其呈现出的特点,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其可能的走向:政策导向式研究依然会是城市社区研究中的主导;社区社会组织将会受到学术界极大的关注;本土化的基础性理论需要加强;跨学科、交叉学科研究的力量,有助于引导新兴领域研究的出现;个案研究的理论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城市社区发展的需求,多个模式的比较更具有价值。

关键词[]城市社区;社区建设;社区发展;社区治理;CNKI 在检索的同时,标记其在每年出现的次数,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下文中的聚类分析生成图表,更为清晰地观察出每个阶段学术界对城市社区研究的侧重点;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城市社区研究的重点,以及国家政策对城市社区研究的导向性。另外在关键词的选取方面作了一些处理,就文献中相近或相关的关键词进行了聚类,并且根据每类中各关键词的主要内涵概括各类所涉及的主要研究领域进行了聚类分析,这对城市社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会有较为清晰的认知和把握。 的作了聚类,把这10年来城市社区研究领域主要划分为两个板块:社区服务、社区社会组织,在每个板块下又有不同的分支领域。 (图1)1991-2000年CNKI收录的中国城市社区研究论文中“社区服务”等数量变化图 图1中标引数量的变化也反映社区服务研究中提及最多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分支研究的情况。在我国社区建设初期,城市社区服务的发展从最开始的单一发展逐渐拓展为提供更为广泛的社区服务。从1992年开始,社区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都有所涉及,这也是我国城市社区服务迈出的极为重要的一步。从图1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对社区卫生服务和社区体育的研究较多,并且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1999年7月,卫生部等10部委印发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到2005年,各地基本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框架,部分城市建成较为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目标。这也是图1中社区卫生服务在1999年达到关键词标引次数最高峰值的重要原因。社区体育虽然相较于其他几个方面出现较晚,但却是发展最为迅速的。社区体育的兴起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改革的洪流将人们推入市场经济的轨道之后,社会上的各个单位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经营或准经营的问题,密切联系邻舍关系,扩大单位间的交往,加强横向的联系,甚至结盟,成了一种新的需要。在这一情势下,群众体育的社区组织形式,一呼即出;其二,社区的离退休老人与日俱增,他们不能像从前那样继续参加原单位组织的体育活动,但又急需组织起来,显然社区的组织形式对他们极为适合。这使社区体育在社区建设起步之初就得到了较多的关注和较快的发展。从图1中也可以看出社区体育发展到2000年比刚开始的1994年关键词的标引次数增长了近7倍。总之,这一时期的社区服务处于摸索的阶段,虽然服务的内容有所增加,但是增加的内容并没有得到均衡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和社区体育发展迅速,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社会保障相对缓慢。 (图2)1991-2000年CNKI收录的中国城市社区研究论文中“社区居委会”等数量变化图 标引数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社区自治”的出现,“社区组织”除了包括“社区社会组织”还包括了“社区自治组织”,这也说明了社区自治的主体社区组织不再是单纯地依靠社区居民委员会。当然在2000年底,这些社区自治组织并不很多,甚至可以说是还处在萌芽阶段。 图3中标引数量的变化反映了社区公共服务研究中提及最多的社区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分支研究领域的情况。这四个方面的标引数量的变化曲线,从整体上看都存在大小不同幅度的波动,反映的是国家相关政策试图逐一解决相关问题的推进模式,为实现东中西部的均衡发展,根据各地区的情况给予了不同的政策支持。这在2007年《“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中有所显示,“积极开展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险服务;加快发展新型社区救助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发展社区文化、教育和体育”,“为支持中、西部加快改善社区服务设施条件,中央设立专项补助资金,重点补助中、西部地区和东部贫困地区建设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及城市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在社区社会保障方面,工作重点是加强对社区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动态管理,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在社区医疗卫生方面,早在2006年国务院10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中就提出要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在社区教育方面,要统筹各类教育资源,鼓励创设多种社区教育实体。从国家政策的倾斜和学术研究的关注点来看,社区服务依然是城市社区建设的重点。这一时期我国城市社区服务经历了从小到大的过程,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社区服务设施也在逐步完善,社区服务的队伍也在不断扩大,我国的城市社区服务初步探索出一条“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改革之路[2] 164。 (图3)2000-2010年CNKI收录的中国城市社区研究论文中“社区服务”等数量变化 从图4来看,“社区自治”和“社区居民自治”的标引数量较之前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特别是“社区自治”的关键词标引数量自2000年到2010年增长了近35倍。2000年11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发的《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在原《全国社区建设试验区工作实施方案》关于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方面,专门增加了一项原则,这就是扩大民主,居民自治,强调社区内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至此社区自治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但是从图4中两个领域的对比可 (图4)2000-2010年CNKI收录的中国城市社区研究论文中“社区自治”等数量变化 从图4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城市社区研究论文中“和谐社区”的标引是从2005年才开始的,而且刚开始的标引数量就超过了100。2005年8月,全国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召开,确定了和谐示范社区的基本标准: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图4中数据显示2005-2006年这两年间增长幅度最大,2006年7月,民政部发布了关于开展“建设和谐社区示范单位”创建活动的通知,自此全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和谐社区建设,并且在2007年达到了顶峰。上图中2007-2010年 的数据虽然一直出现下滑的趋势,但是的标引数量还是比较大的。2009年民政部发布的165号文件《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充分认识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继续深入开展和谐社区示范创建活动。在此基础上,2010年民政部发布的10号文件《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建立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联系制度的通知》,为更好地建设和谐社区提出了建设联系制度的要求。和谐社区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微观的社区建设是宏观的和谐社会构建的切入点和抓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的一项基础性工程[6]。因此和谐社区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图5)2000-2010年CNKI收录的中国城市社区研究论文中“外来人口”等数量变化 从图6中各个标引数量的变化可以发现,除了“社区服务”这一大概念的标引数量略有上升之外,其他分支领域社区卫生服务、社区教育、社区文化体育、社区社会保障均有不同程度上的下滑。但是这并不是学术界对社区服务研究淡出关注,而是其他分支领域吸引了更多的注意力。这一时期国家对 (图6)2010-2013年CNKI收录的中国城市社区研究论文中“社区服务”等数量变化 这一时期,“社区自治”和“社区居民自治”两个的引用依然是并存的。从图7来看,学术界使用“社区自治”为关键词的文章要远远大于以“社区居民自治”为关键词的文章。但是“社区居民自治”这一概念已经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在近几年也被频繁使用,特别是现在社区发展的治理理念一再强调居民参与的重要性。因此,未来关于城市社区问题的学术研究中,社区居民自治依然会是重中之重,因为社区居民自治不仅是我国社区建设的最终目的,也是未来社区治理最理想的模式。 (图7)2010-2013年CNKI收录的中国城市社区研究论文中“社区自治”等数量变化 (图8)2010-2013年CNKI收录的中国城市社区研究论文中“外来人口”等数量变化 从图8可以看出,社区外来人口和老年人这两个群体都处在不断膨胀的阶段,“外来人口”的标引数量在2013年稍有回落。2011年民政部颁发的210号文件《民政部关于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意见》,明确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重要意义,这也是图8中2011-2013年“外来人口”关键词标引量虽然有起伏但数量依 然保持很高的重要原因。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与2012年相比,“老年人”这一标引数量在2013年几乎翻了一倍,并且在这一年关键词的标引数量超越了其他所有关键词排在了榜首的位置,而“外来人口”也排在了第二位。在我国城市化和老龄化这两个大的背景下,社区外来人口和老年人这两个群体的管理成为我国城市社区发展面临的两大难题,农民工权益的保障,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教育问题,老年人的社区养老等等问题,都对社区服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基于1991-2013年CNKI中城市社区研究文献所标引的分布与聚类分析,总结起来有如下特征。 首先,我国城市社区研究有着很强的政策导向性,并且研究内容贴近实际,注重时效。上文各个图表中不同幅度的上升和下滑均可以说明这一点,关键词标引数量急剧上升的年份往往与当时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同步,可以说国家城市社区相关政策的变化影响着学术界对城市社区研究的方向,并且这种影响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持续性,而这种持续性所达到的效果就是研究的时效性。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本身就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政府出台的各项社区政策、法律法规多少都会对地方政府的行为造成影响,因此宏观政策的变化对城市社区的研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前文中对近23年城市社区研究的描述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NCET-12-087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BZZ036

从2000年以来,城市社区建设被国家摆上工作日程,学术界也逐渐呈现城市社区建设研究热,并总结了一些经验模式,但都呈现出点状特征,尚未有全观的结构性表达,使得学术研究进一步提升受到限制。

一、中国城市社区研究的聚类分析

从CNKI中选取了1991-2013年所有关于城市社区的论文,按照城市社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2000年前的城市社区发展,这时段的城市社区处于起步阶段;2000年至2010年阶段,这一时期城市社区建设处于全面推广阶段;2010年至今,城市社区处于兴盛期,社区建设开始不断完善。文章基于对三个阶段的有关城市社区的论文进行关键词搜索,选取与城市社区密切相关的若干高频关键词。在1991-2000年这一时期的文章检索的过程中,选取了前9个高频关键词,分别是社区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社区教育、社区体育、社区文化、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自治、社会保障;2000-2010年这一阶段,选择了13个高频关键词,分别是社区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社区教育、社区体育、社区文化、社会保障、社区自治、社区居民自治、社区资本、城市化、和谐社区、社区老年人、社区外来人口;2010-2013年是上一时期城市社区更深的延续发展,因此关键词选取的是相同的。

(一)社区服务为主导(1991-2000年)

1991年至2000年这10年是城市社区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初始阶段,一切有关城市社区的研究都还处于摸索阶段,也是尝试把“社区”本土化的重要时期。为方便对城市社区研究的分析,对所标引

1.社区服务。

1987年9月,民政部在武汉召开了“全国城市社区服务工作座谈会”,明确了社区服务的内容和任务以及社区服务和民政部门的关系,总结交流了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常州等城市开展社区服务的经验。这次会议是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产生、兴起的主要标志。但是这时的社区服务主要以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和便民利民为内容。随着社会的转型,社区服务已经无法包涵具有综合性内容的社区工作,这时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结合国外社区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在1991年提出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社区建设概念。从图1中可以看出,自社区建设提出之际,“社区服务”就占据不小的分量。

2.社区社会组织。

社区社会组织是一个较为宽泛的表述,也可以看出是一个从社会学角度定位的概念。本文把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自治、社区组织等都纳入社区社会组织这一板块。

我国的社区建设提出之初,除了明确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推进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依靠社区自身的力量,而当时的社区依靠的主要载体就是社区居委会。在以社区自治为切入点的社区建设中,社区居委会成为了发动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主要社区组织。1989年颁布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从检索关键词发现,1997年才出现了有关“居民自治”学术研究的文章,在此之前,大多是关于社区居委会的研究,可见社区居委会在社区管理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社区居民自治最初的社区组织。此外,在检索关键词时发现,“社区自治”在学术研究中出现于2000年,在此之前,大多用的是“居民自治”或者是“社区居民自治”(为了方便形成图表,图2统一使用了“社区居民自治”这一关键词作标引)。而在这一概念出现的1997年,“社区居委会”的

(二)社区建设为主体(2000-2010年)

2000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通知指出,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是面向新世纪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城市社区建设,把城市社区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自此我国展开以城市社区为中心的社区建设工作。

1.社区服务与社区公共服务。

2006年首先出现了“社区公共服务”的概念,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的学者认为,“社区公共服务”指的是政府和政府的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中国叫社会中介组织,国际社会称之为NGO组织)所提供的不是为组织内部人服务的一种服务形态。而有的学者把“社区公共服务”定义为政府非营利组织、志愿者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为满足社区公共需求而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1]。实际上,学术界对社区服务与社区公共服务没有明确的界定。从社区服务和社区公共服务两者使用的具体情况来看,在突出强调政府的责任或居民的共同服务需求时,一般使用社区公共服务的概念;在强调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以社区为单位开展各方面的服务时,一般使用社区服务的概念。由此可见,社区服务的外延比社区公共服务要广,社区公共服务是社区服务中的具有福利性公益性的部分,是社区服务最重要的组成内容[1]。

2.社区社会组织。

这一时段的划分也体现交叉学科研究的特征,这种学科意义上的学科综合研究与交叉研究不仅能为城市社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也对解决城市社区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看出,社区自治和社区居民自治在这11年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是对于社区居民自治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差异是近几年才引起重视的。社区自治是对我们传统管理体制的改革,意味着权力的下放和公共权力的重新配置,在社区建设推进的过程中,社区自治所引起的争议毋庸置疑。但图4中的数据两者均在2010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和当时国家的相关政策分不开。2010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是国家下发的第一份专门规范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的政策文件,其中第五条明确指出要积极完善城市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民自治制度。社区建设强调参与,视之为社区中人的管理和社会管理的主要方法,要使社区真正成为一份守望相助的共同体,还得依靠居民的共识[3]。如今在近十年的探索中,社区自治也获得不小的成效。当然,目前我国社区建设整体上尚不成熟,社区自治能否在党的领导下实现真正的自治,还需学术界进一步的探讨。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在学术界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到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为49.68%,超过了“十一五”计划预计的47%①以上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http://www.stats.gov.cn/ztjc/zdtjgz/zgrkpc/dlcrkpc/dcrkpcyw/201104/ t20110428_69407.htm。。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城乡贫富差距的拉大,农民工进城的问题,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与城市的基本人居单元社区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图4中的数据来看:2000年至2005年,数据有着明显的起伏但数量一直比较小;2005年至2008年,处于不断上升的阶段,数量较之前有着很大的增加;2008年至2010年有轻微的滑落。结合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社区发展来看,在我国的城市化的进程中,最初我们关注更多的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很少关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社区的变化,以及其对城市社区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的影响[4]。这也是2000-2005年中国城市社区研究论文中“城市化”关键词的标引数量普遍较低的原因。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矛盾的加剧和城市社区建设的推进,有些问题越来越不容忽视,例如农民工与城市社区的融入问题,随着人口的流动所引发的青少年犯罪问题,就医难以及住房保障等问题都较为突出。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城市化”的关键词数量达到新高,2008年是“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市化率从17.92%增长到45.68%,城市化进程发展到了关键时期[5]。2009年以来,学术界对于城市社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越来越给予重视,这不仅表明城市化对社区建设有着越来越深远的影响,也说明了我国在社区建设的过程中,更多地开始考虑到在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社区建设将要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例如“城中村”向“城市社区”的转制。

从图4的数据来看,从社会资本的视角来分析城市社区建设开始于2006年,2008年社会资本的标引数量实现了历史上的新高。图4中,2008年中国城市社区研究论文中“城市化”关键词的标引数量实现了前9年的最高点。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社区建设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多,而社会资本的重建为解决社区建设所面临的困境找到一条新思路。虽然“社会资本”关键词的引用量在2009年出现了骤降,但较之前还是有着相当不错的存量,并且在2010年出现了不小的回升。这不仅表明我国学术界关于城市社区社会资本的探索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也说明社区建设在社会资本这种新的探索视角下将有着更为良好的发展方向。

3.社区人口管理。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城市是一个常住人口和外来人口混居的城市,社区内人口的居住也是不固定的,这不仅给城市的人口管理带来了困难,也使城市社区面临着许多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比如流动人口的增多、外来人口的增加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等问题。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都关系到城市社区的发展甚至是整个社会的稳定。

自2003年起,关于社区外来人口的研究得到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从图5中可以看出,2003年的标引次数一开始就突破了10,这是由于200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意见》,农村税费改革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把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许多闲置的农村劳动力开始纷纷投向城市谋生,掀起了一股“打工潮”。2006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明确了解决农民工相关问题的办法,比如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的问题,农民工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等问题。从图5中“外来人口”的标引数量来看,2006年的标引量是2003年的近8倍,并且在2006年以后的5年内关键词的标引数量是急剧上升的。值得注意的是在2010年“外来人口”关键词的标引数量较之前实现了新的突破,2010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的一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4223万人①以上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http://www.stats.gov.cn/ztjc/zdtjgz/zgrkpc/dlcrkpc/dcrkpcyw/201104/ t20110428_69407.htm。。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医疗问题以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都亟待解决,社区作为城市最基本的人居单位,成为管理和保障农民工的依托平台。

另一方面,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2000年达到8811万,占总人口比例的6.96%②以上数据来源于中央新闻网,http://www.cctv.com/special/1017/-1/86774.html。,而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不仅是老年人自身的问题,它还牵涉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图5中的数据显示,这一时期“老年人”关键词的标引数量是处于逐年不断上升的状态,这表明老年人口的增加所带来的养老问题将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引起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而社区养老以及与老年人有关的社区服务都将成为社区建设面临的亟待解决的艰巨任务。这一时期,对于社区养老等社区老年人方面的问题,党和国家都做出了不少的努力,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从2001年起,民政部连续3年实施全国“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总投资134.85亿元,建成各种类型“星光老年之家”32490家,涵盖老年人入户服务、紧急援助、日间照料、保健康复和文体娱乐等多种功能,受益老年人超过3000万,极大提升了社区养老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③以上数据来源于中国民政部网站之云南民政网站新闻,http://yunnan.mca.gov.cn/article/llyj/200912/20091200050879.shtml。。综上可知,社区外来人口和社区老年人作为社区的特殊群体,在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得到国家很多政策上的支持,在这一时期也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三)社区发展为主旨(2010-2013年)

自2010年以来,我国的城市社区经过近20年的发展,开始进入到一个更为创新发展的阶段。

1.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的建设从整体上作出了新的规划。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对社区公共服务的各个分支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社区医疗卫生方面,要求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卫生监督协管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向社区居民提供,逐步拓展和深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在社区教育上,要求重点建设一批标准化、示范性的全民学习中心,建设学习型社区;在社区文化体育方面,要逐步建设方便社区居民读书、阅报、开展文艺活动的场所,继续推进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特别要积极发展面向青少年和老年人的社区体育设施;在社区社会保障方面,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加强街道和社区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平台建设,配备标准化的设施设备,完善服务功能,社会保障卡、社会服务信息要落实到社区。国家在社区服务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积极推进社区服务体制机制的创新,大力发展社区服务的队伍建设,完善社区服务网络设施。按照“面向基层、完善功能、整合优先、填平补齐、规范建设、形成网络”的原则,力求建设完善一批集劳动保障、社会救助、卫生和计划生育、社区治安、文化、教育和体育、养老托幼、便民利民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综合社区服务设施。可见,社区服务建设在未来的几年内仍将是学术界研究的宠儿。

2.社区社会组织。

从图7可以看出,社会资本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在城市社区建设中的应用和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学术研究中提到的与社区建设相关是社区社会资本的重构,这一概念值得进一步的探索和深究。图7中“城市化”的关键词标引数量虽然上升的缓慢,但是存量还是相当的大,这也说明城市化进程对社区建设的影响依然不容小觑。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城市,流动人口的剧增,使社区邻里之间很难相处,也就很难形成和谐的邻里关系,而社会资本理论就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图7中关于“和谐社区”这一关键词的标引数量在逐年下降,刚刚所提到的也正好能够解释这一现象,并没有忽视对于和谐社区建设的研究,而是被其相关领域所分流了。社区社会资本的重构意味着更和睦的社区人际关系,对于和谐社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也说明城市社区建设各个方面是相互牵制、共同发展的关系,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割裂来看。

3.社区人口管理。

二、中国城市社区研究的主要特点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4799(2015)03-0086-08

收稿日期[]2014-10-12

作者简介[]王敬尧(1969-),男,四川达州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区发展与地方治理研究;赵真真(1990-),女,安徽亳州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

其次,涉及城市社区研究的基础理论薄弱,大多是个案研究,没有统一的理论做基础,从而造成对某些概念的模糊界定。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推行于20世纪90年代,与西方国家社区的发展相比较,仍然落后很多。“社区”这一概念本身也引自西方国家,学术界把其本土化来适应我国的国情还需要一定的磨合期,基础理论不成熟也是合理的存在。目前我国社区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形成了“上海模式”、“沈阳模式”、“青岛模式”、“江汉模式”等等,也建立了一些“和谐社区”的示范单位。但是这些模式和示范单位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从这些地区来看,大多是经济发达的一些地区,有着雄厚的财政支持。而经济稍显落后的地区是没有这个能力来完善社区设施的,因此这些所谓的典型在中国并不能普及。其理论也不适用于在全国推广。鉴于我国关于社区建设基础理论的薄弱,学术界在探讨实践理论的同时,也要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只有把基础理论研究透彻了,才能更好地为实践理论服务,为国家政策提供理论基础。

第三,城市社区研究涉及面较广,宏观、微观甚至中观都有所涉及,并且微观视角研究和分支领域研究的成果较为突出。文中所选的关键词几乎涵盖了城市社区建设的各个方面。学术研究结合国家出台的政策,这在学术界也是非常普遍的。但是现在更多的是倡导可实践性理论,也就是实证研究,从中观或者微观的角度出发,能够为更好地解决我国社区建设面临的问题提供理论支持。选取比较小的主题,易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然后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可实施性,这样不仅有利于推动城市社区基础理论的研究,也为国家政策的出台提供实证分析。因此可以看出,这种中观、微观以及上文提到的选取较小主题的研究日益在城市社区研究中显现。因为这种研究不仅能更大限度地贴近现实,而且也能够从更小的细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四,从前文中可以看出城市社区研究涉及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充分体现了学术研究中交叉学科研究这一特征。“社区”一词本身就是社会学上的概念,而我国的“社区建设”又使其带有了政治学的色彩。城市社区的建设所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而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有利于推动城市社区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为城市社区的全面研究提供了契机。

第五,从上文对城市社区研究的三个阶段的分析发现,每个阶段都有着明显特征。2000年前关于城市社区的研究,内容单一,基础理论较少且不规范,研究的重点主要涉及当时背景下的社会矛盾,如社区治安问题,对城市社区的研究不够深入。2000-2010年这一阶段是城市社区建设全面推广的阶段,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学术界对城市社区的研究掀起了一个浪潮。从研究成果来看,首先是这一时期文章的数量较多;其次是研究出一些典型的模式,如“上海模式”、“江汉模式”、“青岛模式”等等;最后是研究的内容广泛且微观视角研究显现,学科的交叉研究碰撞出一些新的领域,如社会资本。2010-2013年这一阶段,研究内容和上一个时期没有多大的改变,但重点突出了我国城市化和老龄化背景下产生的外来人口和老年人问题,这也说明了外来人口和老年人对社区发展的重要影响。在城市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还没有覆盖到农民工群体,农民工在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还没有得到有效保障,农民工从事

的底层工作依然受到社会的歧视等等,这些都是外来人口带给城市社区亟待解决的问题。老年人口的膨胀,使得社区发展出现许多新的内容,如社区照顾、社区救助等等都给城市社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三、中国城市社区研究的可能空间

以上是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研究的现状及其表现出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今后城市社区研究的可能走向。

首先,关于社区自治,文中第一个阶段侧重于社区居委会、居民自治的研究,第二个阶段演化为社区自治和社区居民自治的研究,第三个阶段是社区自治的持续升温以及对社区居民自治的重视。从关键词表面上的变化可能看不出变迁的意义,结合同一板块的社区自治和社区居民自治或许就能发现其内在的逻辑。社区建设最初的切入点是社区自治,而社区居委会是社区自治最初的载体,通过社区居委会来实现居民自治。发展到第二阶段,社区自治和社区居民自治依然是研究的高频关键词,但却没有了居委会的引用。这是因为随着社区自治的发展,社区治理不再单单依靠社区居委会,社区组织的发展,社区自治组织的创立,到目前较为关注的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都为社区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从长远来看,社区社会组织将在未来的社区治理中占据不小的地位,因为社区社会组织不仅能够弥补政府和市场对公共物品提供的不足,还可以组织发动社区居民积极地参与社区事务。这在学术界虽不是尚未触及的领域,但研究成果颇少,从社区治理的长远发展来看,社区社会组织将会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其次,我国的社区建设有着很强的行政主导性,但是随着社区建设的深入发展,“去行政化,让社区回归到自治本位”的呼声却越来越高。关于社区自治的研究如上文所述,从最初关注的主体大多是社区组织,到近几年学术界关于社区自治概念的较大争议,有学者认为我国的社区自治应该用社区居民自治更为严谨规范。社区是居民的,是为居民服务的,社区需求让居民表达,社区问题让居民讨论,社区事务让居民治理,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是社区治理的未来走向,也是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主要途径。目前学术界对社区居民参与的研究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有待于学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第三,在前文特点中提到的跨学科交叉学科的研究在学术界是普遍存在的,从长期来看,这种跨学科交叉学科的研究有利于解决社区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也会使城市社区研究出现新的领域,比如城市社区社会资本的研究是最近几年比较受学者关注的话题,对于城市社区社会资本的重建也引起众多学者的讨论。因此,城市社区研究需要这样跨学科交叉学科研究的力量来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第四,我国在社区本土化的研究中不能单纯地引入国外社区的理论与概念,要研究国外先进的实践理念,为我国的社区建设提供实证性的理论支持。国外社区特别是西方国家社区发展较早,它们在社区发展中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有着许多创新的实践理念。目前学术界大多是关于国外社区概念的研究,对实践理念的研究不够,已有的研究不应该在未来的研究中重复,要更多地结合实际的需要调整研究的方向,在做好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也要重视实证研究。

第五,在前文特点指出,学术界对城市社区的研究普遍是个案研究,并且对已有的经典模式的研究也铺天盖地。但是这些模式都有当地的特色,不能供其他地区借鉴、学习,因此需要对多个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一个模式是无法适应中国的社区发展的。对多个模式比较研究进行总结、提炼、升华,一定程度上得出具有指导价值的认知,不仅能为国家政策作理论支持,还有利于学术研究的深层发展。

[参考文献]

[1]纪茜,尹保华.浅谈社区公共服务的概念[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9).

[2]吴鹏森,章友德.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费孝通.居民自治: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新目标[J].江海学刊,2002,(3).

[4]李东泉,蓝志勇.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社区发展的思考[J].公共管理学报,2010,(1).

[5]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化率历年统计数据(1949—2010)[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d4a365f4f61fb7360b4c6560.html.

[6]郑杭生.中国特色社区建设与社会建设——一种社会学的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

[责任编辑:黄文红]

猜你喜欢
标引社区服务居民
建设“家门口”服务体系 “绣”出高品质社区服务
“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有哪些看点?
“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石器时代的居民
打通社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档案主题标引与分类标引的比较分析
本刊对来稿中关键词标引的要求
本刊对来稿中关键词标引的要求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