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安
关于热点事件引起的网络舆情的思考
——基于S市的研究
李君安
[摘 要]随着新技术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舆论传播更加迅速,网络舆情的应对给政治、经济、社会等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热点事件造成的网络舆情,由于其与各种传媒的联系密切,更具有特殊性。在此基于S市的研究,对热点事件引起的网络舆情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热点事件;网络舆情;突发事件
[作 者]李君安,南宁市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随着新技术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国已进入新媒体(社交媒体)时代。统计表明,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①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2次报告》。,特别是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普及,传统媒体垄断话语权的格局被彻底打破,借助互联网,大众可以十分方便地传播信息、发表评论、参政议政、宣泄情绪,由此产生的任何网络舆情,都会对政治、经济、社会等造成影响。其中,出版业发生的事件造成的网络舆情,由于其与各种传媒的联系密切,更具有特殊性。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以S市为例,对网络舆情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舆情性质:正面信息多于负面信息,负面信息拉高舆情指数
总体而言,正面热点话题占多数,达热点话题总数的44%;负面热点话题达32%;中性及争议性热点话题占24%。正面信息占优势显示出S市的网络舆情工作总体把握较好,然而负面信息对网络舆情指数有较强的拉动作用,每月舆情热度最高的基本为负面热点话题。因此,网络舆情应对工作仍有较大的提高空间。
(二)关涉地区:全市性话题占主体,区县分布与经济发展程度基本对应
S市网络热点话题中,全市性话题占总体的55%;另有45%分布在各区县。调查数据显示,各区县的分布情况与其经济发展程度基本正相关。涉及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区的热点话题较多,涉及欠发达县域的热点话题则较少。发展较快的经济开发区相较其他开发区产生的热点话题较多,有近2%的话题涉及。
(三)关涉媒体:新闻首发为主,微博次之,论坛及视频为补充
S市网络热点的首发主体以新闻媒体为主,占了首发网络媒体总数的78.6%;微博次之,占13.0%;论坛及视频仅占少量,分别为6.6%和1.8%。首发媒体以新浪微博、新华网、中新网及当地两种报刊为主,这5种媒体首发的热点话题数基本占据总数的80%。新浪微博首发的S市舆情热点事件数占所有媒体首发总数的比重由2014年1月的2.2%快速持续上升为8月的25%,已居S市网络舆情热点事件首发媒体的首位。
(一)危机意识不强,防范存在漏洞
旧媒体时代,新闻宣传有一条“不闻”“旧闻”原则,即对某些突发事件、敏感事件或其他负面新闻事件等,出于“家丑不可外扬”等多种考虑,常采用不报道、缓报道、少报道的做法。新媒体时代,如果依旧采取这种做法,无异于掩耳盗铃,等于拱手让出舆论制高点,为谣言和不实之词敞开大门,对党和政府的工作造成被动。新的形势下,某些部门、领导对突发事件处置、负面信息报道等认识上存在误区,不懂得互联网传播规律及舆论应对策略,结果贻误引导和危机处置的时机,导致个别问题扩大化、简单问题复杂化,给党和政府的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二)舆情反应不够及时,应对措施不够科学
突发事件一经发生,一般2~3小时后网上便会出现相关博文、帖子、评论等信息,6小时后就可被其他网站转载,24小时后网上的跟帖议论就会达到高潮。正面的声音如果跟不上,负面信息就会乘虚而入。人民网舆情
监察室的研究表明,做出反应和启动应急预案的最佳时间是事件发生后的4小时内,即“黄金4小时”。分析近年的相关案例发现,不少情况下对事件的应对是在事件发生后“姗姗来迟”,错过了改变舆情意见流向和正负态势的良好时机。
(三)新闻发布制度有待完善,网评员队伍建设仍需加强
一是部分部门新闻发言人未发挥作用。不少单位仅出于对上级单位要求的应对,对新闻发言人制度缺乏真实的了解及运用,甚至不知道如何申请新闻发布,即使指定了新闻发言人也未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网评员积极性不高。网评员多为兼职人员且多为公务员,由于政府机关事务繁杂,日常工作任务繁重等特点,兼职网评员不仅每天要处理好日常的手头工作,还要随时关注网络动态,抽空撰写网评文章。然而,受政策限制,现有网评员不能领取网评工作的酬劳,因此,他们积极性不高。
(四)网络管理存在盲点,网络行为有待规范
目前,各地方网站对新闻信息的规范发布普遍比较重视,但对属地网站、论坛、微博等互动栏目的管理还比较薄弱。规范网络行为的规章制度操作性不强,仍存在管理的盲区和盲点。网络技术落后,监管技术准备不足且不成熟,对网络不良行为缺乏刚性的惩治手段和制约措施。有的网络运营商在提供接入服务时只管收费赚钱,对内容提供商的资质不检查核实。一些互联网运营企业、信息服务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网站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这些管理上的不足给网络舆情事件的应对带来了困难。
(一)推进网络政民互动平台建设,加大信息公开力度
第一,完善政务信息网各种功能。市直、县(区)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均要开通部门网站。网站的各种交换功能要实现,杜绝成为摆设。第二,大力推行政风行风面对面、官方微博、手机短信贴吧等新型信息平台,提高政务微博在各级各部门的覆盖率。将信息公开纳入政府、部门年终考核指标体系,奖先进惩落后。第三,拓宽并畅通民意表达渠道,真正实现政民双向互动。要广开下情上传渠道并保持通畅,如政务电子邮箱、论坛、新闻评论等。
(二)建立网络舆情信息相关机制
第一,建立舆情信息监管联动机制。确定各市直单位的联络人,设置各县(区)、各部门联动机制,遇有重大舆情、突发事件,立即通知相关部门介入处理,并跟踪事件进展。第二,创新舆情报送机制。市网宣办及新闻办、网安支队都涉及舆情监测及报送工作,可以尝试整合这几个部门的相关工作及资源,分类监测、统一报送,提高效率。第三,建立有害信息快速处置机制。由各部门联合,通过有害信息快速处置机制,出现有害网络信息后采取相应措施;出现网络舆情事件后,力求在发生后4小时内发布新闻通稿,快速平息突发事件。
(三)进一步深化、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
第一,建议加强针对各部门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相关培训。目前,S市各级各部门基本已设置新闻发言人制度,但是不少单位仅出于对上级单位要求的应对,对新闻发言人制度缺乏真实的了解及运用,甚至不知道如何申请新闻发布,应加强这方面的相关培训。第二,尝试建立社区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可借鉴合肥市的做法,在各社区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各社区设立新闻发布厅、开办专门的网页、开通官方微博、建立QQ群、微信群等,从社区中选取高素质的网民成为社区新闻发布厅、代言社区大小事务的新闻发言人,为社区服务,传播网络文明。
(四)开展文明上网活动,培育文明网民
第一,对网民开展网络责任意识教育,通过常规教育、报纸、公益广告等培养网民自觉分辨并抵制网络的有害信息,倡导依法用网的理念。改善网络教育和网络舆论引导方式,引导网民正确区分合理诉求和发泄不满之间的关系,正确表达心中诉求。第二,组织重大主题网上宣传、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征文活动、开展文明网站、文明网民评选等活动,活动中同时扶贫帮困,关心困难群体,弘扬良好的道德精神风貌,集聚社会正能量。第三,充分发挥广大网民在信息网络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发动全民参与纠错、曝光网络不文明现象。
【参考文献】
[1]姜胜洪.网络舆情的内涵及主要特点[J].媒体与传媒,2010(3).
[2]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8-21.
[3]张春华.网络舆情社会学的阐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4]项平.公共网络舆情事件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2.
[5]孟建,裴增雨.网络舆情的收集研判与有效沟通[M].五洲传播出版社,2013.
[6]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网络舆情热点面对面[M].新华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