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柏强
放眼全国,微博作为自媒体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工具,参与社会管理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虽然尚有不足,但却已成为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有益尝试。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也紧随全球化步伐,进入了这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在党和国家各项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也都紧跟经济发达地区。不管是少数民族群众、少数民族地区地方自治政府以及少数民族地区有关部门,还是设置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种机构组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等,纷纷开通微博,向世人和社会展示,公开信息,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新社会生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针对如何运用互联网做好政务信息公开工作指明了方向,具有巨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2013年10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提倡各地区各部门应积极探索利用政务微博等新媒体,及时发布各类权威政务信息,尤其是涉及重大关切的公共事件和政策法规方面的信息,着力建设基于新媒体的政务信息发布和与公众互动交流新渠道。我们可以借助微博,在少数民族地区危机管理中帮助反思体制机制建设,提高危机管理水平,预防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提高危机处置水平,避免给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造成精神、身体和财产的损失以及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
这里的“以人为本”是指尊重所有人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尊重公众知情权,让公众了解公共事务,是政府部门行政管理的一种义务。当前,微博是信息时代重要的发布媒体,因具有便捷的互动讨论功能,广大网民已经通过微博等自媒体工具发表意见、参与公共事件的讨论,表达民众对事件和问题的态度、看法,从而监督和提升政府的行政管理水平,从这个层面看,微博推动了公民参政议政的民主建设。因此,引入微博参与少数民族地区危机管理,必须是“以人为本”,在危机发生时既要尊重人的生命权,也要在危机发生前后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危机的发生错综复杂,不管是自然灾害引起的危机事件,还是人为原因引起的危机事件,特别是发生在少数民族地区涉及民族、宗教的群体性事件绝大部分可以通过舆情的研判、分析、引导加以预防。只要政府部门平时注意收集舆情,特别是分析微博上可能会引起民众关注的事态进行比较、鉴别、筛选、分类、归纳、总结,并从中挖掘出有用的参考信息,就能够消灭引发危机的苗头。另外,对于微博上传递出来的、已经发生的事件、质疑,政府积极回应,及时把公众须知、欲知、应知的信息发布出去,就能合理疏导,从而最大限度地预防危机的发生。
微博是当前所有自媒体中发展速度最快、人数使用最多的传播媒介,但其具有网络媒体共有的“致命伤”——信息的真假难辨。正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少数民族地区危机发生时,在微博上所形成的每一种言论,不管是有意无意,必然会给危机管理者增加更多的工作量和麻烦。这时候,社会大众最关心和最信任的就是权威媒体,具体到微博上,就是代表政府发声的政务微博。因此,政务微博参与少数民族地区危机管理时,必须要运用自己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将政府看待危机事件的立场、处置危机事件的思路和措施,对危机事件的各种谣言的回应和澄清,快速而准确地传达给社会大众。同时,要坚持团结稳定、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注意语言艺术,注重表达效果,引导舆论导向,杜绝谣言传播,稳定大众人心,有利于危机的妥善处理,进而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危机的恶化。
讲究处置时间、提高处置效率,是及时控制危机事态恶化的关键。当前,无论是几年前发生频率较高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还是近几年发生频率较高的涉及民族、宗教,有些甚至还带有暴恐性质的群体性事件,这些突发性的危机发生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少数民族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处置不好还会阻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及社会的稳定,从而影响全国的统一稳定和民族团结,破坏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必须用高效率的运作来处置事件,特别是在“黄金24小时”之内快速反应,快速处置,以免事态恶化,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首先,要树立危机意识。少数民族地区危机事件具有其特殊性、复杂性和多样性,无论是人为的危机事件还是非人为的危机事件,带来的都一定是具有较大危害性的影响。政府管理部门除了具有较强的危机管理手段、处置措施外,更重要的是以预防为主,将一些潜在的危机因子消灭在萌芽状态,把危机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这已经成为危机管理者的共识。其核心是确立“权力属于人民”“执政为民”的理念,尊重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因此,要正确运用微博,发挥微博的影响力指导于我们的少数民族地区危机管理,必须得树立强烈的危机管理意识和全局观念,防患于未然。首先,随着在舆论主战场的影响力不断壮大,微博已经初步体现出“晴雨表”的特征,对危机事件的预警作用愈来愈大,政府管理部门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大局上,将危机意识前移,不能停留在处置发生的危机事件上,而是积极应对虚拟网络特别是微博舆情信息,及时回应热点信息,公开应对追问的焦点,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微博舆情的发酵与扩散,才有可能把各种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此外,从政府管理部门来讲,除公安、司法部门外,作为民族工作管理部门——民委(或民宗委)更应该高度树立危机意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开设具有翔实内容的民族工作微博或完善已经开通的民族工作微博,通过微博加大民族政策宣传、民族团结教育、民族风俗习惯普及等,及时与网民互动交流各种民族宗教问题,协助解决让社会民众可以进一步了解和学习,增强各族各界群众积极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坚定性。
其次,转变固有观念。国家要稳定,经济社会要健康发展,必须要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建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趋势。而要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必须首先要转变原有观念,树立正确的危机管理意识。一是转变“危机偶尔发生”的观念。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很多领导干部只注重经济建设,认为在这个地方发生任何危机事件的概率非常低,而且现在从国家层面加强了安全防范,没必要大张旗鼓地将危机管理上升到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危机管理意识淡薄。他们没有意识到,在少数民族地区,所发生的危机事件大多伴随着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生活习俗等,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引发各种冲突。二是转变“发生后处置而不是事先预防”的观念。如上文所述,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系统脆弱、社会环境复杂,各种危机事件可能随时发生,不能等到危机事件发生了才去处理,应及时地掌握地区潜在的危机信息,同时充分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公共危机应急预案。三是转变“微博无用论”的观念。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滞后,少数民族地区有些领导干部还不会上网,还不会使用微博这一现代化的沟通工具,在他们的思想意识里,“微博无用”,社会管理还得用传统套路,“发生危机事件逐级上报,按上级的指示意见处置”,殊不知,这往往会错过微博回应危机事件的黄金时间,各种信息谣言一发不可收拾,对政府的管理、舆论的引导产生更加难以挽回的影响。四是转变“一刀切办事”的观念。少数民族地区突发事件大多伴随着暴力、群体以及危害社会治安的性质,有些领导干部在没有深入核查、有效把握事情原委的情况下,还沉浸在凭借权力掌控一切局面的意识里,草率地行使手中权力搞“一刀切”,不论什么事件都调动公安、武警进行处理,致使更严重的后果发生,严重损害政府形象。这不仅无法服众,更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恶劣影响。五是改变“微博只适用于发达地区”的观念。诚然,由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电脑、智能手机以及第三方应用工具的普及率比较高,少数民族地区在使用微博的部门、人数及活跃程度方面与之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传播的影响和功能上,微博所适用的区域是不分地域的,有时甚至在文化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少数民族地区更容易爆发舆论危机,后果不堪设想。
再次,扎实开展宣传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危机管理中,各族群众一方面既是危机管理的受众,另一方面也是管理的主体。因此,运用微博进行少数民族地区危机管理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重要工作,同时也是对全社会每一位公民的一份责任,要充分树立“人人都是危机管理者,人人都是信息把关人”。回顾多年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实际,除不可避免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外,许多危机事件都是由于技术事故和人为因素造成的。少数民族地区地域辽阔、交通闭塞,信息化普及工作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少数民族群众文化基础较为薄弱,接受新事物、新观念还需时日,因此,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加强对各族群众运用微博参与少数民族地区危机管理的常识性教育,让大家充分了解微博在创新社会管理方式中的作用,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提高微博信息的甄别能力,切忌一发了事、一转了事,创设一个增强各族群众对党和国家的信赖和尊重,各族人民自觉维护公共安全,积极参与到危机管理中的环境,人人遵守国家关于民族宗教问题的法律法规,人人自觉不利用微博散步民族宗教谣言、制造民族和社会矛盾,人人尊重多样化的民族习惯和区域文化,思想意识、责任意识、危机意识、防范意识提高了,才会大大减少人为危机的发生,即便在危机突发的时候也可以减少社会民众的恐慌,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事件造成的影响和损失。
实践证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社会公共管理,别说少数民族地区,就算在发达地区或者在城市如果没有良好的机制配合,也难以奏效。少数民族地区最大的特点在于危机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微博的发布不是简单地发布信息,而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危机发生前,政府部门通过微博能收集舆论热点,回应民众质疑;在危机发生时,主导舆论方向,化解危机矛盾;在危机结束后,总结危机经验,分析评估事件影响。而要想将微博引入少数民族地区的危机管理中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有一套完备的支撑保障体系提供体制支持,这样才能将微博与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实体工作紧密联系起来、配合起来,在政务活动中发挥效用。
第一,要创造引入微博开展少数民族地区危机管理的良好机制。在少数民族地区危机管理当中,政府有些部门可能出于民族危机事件敏感、棘手的考虑,从规避风险和维护形象的立场出发,往往会对一些信息进行控制,对信息发布的主体进行有选择性的筛选,从而控制对舆论的导向,比如回避微博,转而选择报纸新闻延后几日进行澄清。这对于同样具有媒体特征的微博来说,无疑是不公平的,如果不在这个开放的网络平台上发声,不仅没能及时有效地组织谣言散布,而且也会让信息传播的渠道受阻,社会公众的猜疑更多,舆论方向则会呈现出一边倒的局面。因此,从国家安全的战略角度出发,要创设一个引入微博的良好机制,根据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区分少数民族地区危机的性质,在危机发生前后都应及时向社会发布信息,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危机管理工作,而不是阻碍工作。
第二,要强化少数民族地区危机管理的微博舆情信息收集发布和舆论引导机制。政务微博是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形象的代言人,传达的是少数民族地区政府机构的权威声音,代表的是少数民族地区领导组织机构的权威性。因此,充分利用微博优于其他媒体平台的优势,强化微博舆情信息收集发布和舆论引导机制建设是少数民族地区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维护大局稳定的需要,也是服务领导决策、服务群众民意的需要。一是必须将政务微博所发布的信息和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政府解决实际问题的反应能力和回应能力,而不是简单转发国家的有关政策和法规。二是在现有的舆情信息网络建设上,运用科学的收集方法,加大微博舆情监测数据的快速识别、分析研判,监控重要舆情动态,掌握舆论动向,更好地了解社会大众的风险认知能力和行为倾向,同时开启民智,实现群防群控,及时发现危机苗头,及早处理危机问题,为抵御危机事件的发生做好准备。三是少数民族地区政府要建立健全微博发布、审核、信息收集等机制,统筹安排、规范管理、责任到人,做到“重大信息必须发布,热点信息必须回应,不实信息必须澄清,违规信息必须控制”。四是少数民族地区政府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媒体评论员、专家顾问团、重点观察员“四位一体”的舆论引导机制,新闻发言人一般由政府领导干部担任,代表政府部门做好信息的发布和热点话题回应;媒体评论员一般由在任的各种媒体评论员担任,做好日常信息、危机信息的收集分析;专家顾问团由在任资深的民族学专家、社会学专家、心理学专家等担任,主要在舆情发生前后能顺利地提供危机处理指导和咨询;重点观察员由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微博主或网站管理员担任,主要在舆情发生初期而有关部门又尚未正面回应时,自觉地承担起维护网络环境的职责。
第三,要建立适应少数民族地区实际需要的危机管理沟通机制。一套良好的危机管理沟通机制是信息准确传递、政府快速应对的重要保障,要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知情权,要顾及他们的各种风俗习惯,区分危机事件的性质,充分利用微博向公众及时地公布信息,加强地方政府与社会公众、网络媒体之间的相互沟通。当公共危机事件突发时,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和民族群众的及时沟通能有效地避免信息沟通不畅或扭曲,同时也能将公共危机事件准确、客观地还原,力求让公众了解事实的原委,争取民众的支持和恢复政府的公信力。
第四,要重新建立一套覆盖全国的民族关系监测评价处置机制。要在微博上发布有效的信息,建立一套民族关系监测评价处置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套机制对于定量评价某一社会区域的民族关系总体状况,预测其发展走势和走向,并对可能发生的重大民族关系事件进行有效的预警①郑双怡、张劲松:《民族关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监测预警机制研究》,《民族研究》,2009年第1期。。针对我国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和重要性,2007年国务院发布的《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就提出“建立民族关系监测系统,制定处置涉及民族因素突发性事件的应急预案”②国务院办公厅:《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2007年。。为的是可以为国家有关部门监测民族关系状况,研判和评价民族舆情,对可能引发民族矛盾纠纷或突发事件的因素进行排查、教育、调节、预防,并及时、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在这一点上,党和国家制定的规划还是蛮有前瞻性的。然而,至今为止,只有广西于2011年率先在全国建立实施了“一个系统、两个信息资料库、三支队伍、四项制度”的民族关系监测评价处置机制。这套机制实施几年来,得到了国家民委和有关部门的好评,特别是在新疆“7·5”事件发生后,广西民委通过这套机制,为维稳工作中配合有关部门严防敌对分子进行煽动、造谣和破坏活动,及时排查、摸清涉及民族关系的有关情况并及时上报给党委、政府。③《广西:用好政策,夯实民族团结基础》,http://cpc.people.com.cn/GB/165240/167241/10653509.html。可是,这套民族关系监测评价处置机制,区域性特征十分明显,并不一定适用于全国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经过多年的实践,在少数民族危机管理工作中发挥功效最大的还是“全区民委系统与各级党委、政府部门联通的信息报送网络系统”和“民族关系状况信息收集编报制度,民族关系信息研析评价制度,处置涉及民族因素事件和民族矛盾纠纷制度”,而“建立自治区、市、县三级少数民族社团和少数民族知名人士信息资料库”“成立编外信息队伍、专家顾问队伍、民族关系协调队伍”“建立各级民族工作机构与各少数民族社团和少数民族知名人士之前交流沟通、联谊互助制度”在笔者看来,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开展具体的民族学术研究工作、加强民族专家学者的交流上,对于真正意义上的监测民族关系作用并不明显,且在少数民族地区发生的各种危机事件,一般都是跨区域、跨民族的,如果各民族地区政府自己制定一套监测处置机制,待危机发生时,如何归口协调、如何统一处理将会带来一系列的新问题。为此,笔者认为,应由国家民委统一领导,或参考“中央网络安全领导小组”的形式相应地成立“中央民族工作领导小组”,调研全国民族地区的实际,可以参考广西已推行的民族关系监测评价处置机制的有益之处,重新建立一套覆盖全国的民族关系监测评价处置机制。
第五,要建立适应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完善的法律机制。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少数民族地区各种危机发生后快速救治和实施危机处理措施的制度保证,对于危机管理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建立和完善微博传播的法律法规。微博的传播有其两面性,鉴于在传播过程中所遇到新情况新问题,目前还只是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公共互联网管理办法》来执行,涉及新媒体和互联网发展的法律法规还是空白,应该通过立法的形式加以规范。毕竟少数民族地区危机管理有其特殊性,任何一条不实的传闻都会让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疲于查证,同时,如果谣言波及面过大,将会带来无尽的后患。因此,必须要从立法、监管技术保障等方面多种措施共同综合治理微博谣言,提升网络监管水平,有效遏制和防范其传播和蔓延,让微博参与少数民族地区危机管理发挥其健康积极的作用。其次,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地区应对危机的法律法规。我们国家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突发危机事件的危机管理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防震减灾法》等,除有效地促进国家法律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实施外,还应根据地区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适合的危机防范处置预案和法规,并将如何正确运用微博等信息工具进行有效的危机管理写入其中,通过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落实。
天红镇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施7年多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以及镇政府领导班子的努力工作下,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六,要建立一套完备的问责制度。在少数民族地区危机管理中,政府部门随意发布微博信息造成严重后果、网民通过微博散步谣言制造舆论性恐慌、有关部门不及时公布和反馈微博信息造成舆论偏差的,微博账号被盗导致信息误发和滥发等等,都应该被问责。从整体上看,当前我国的问责制度还比较落后,急需建立一套针对微博等新媒体的问责制度,进一步规范微博等新媒体的使用,让问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提升危机管理的有效性。
在日常的少数民族地区危机管理中,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各职能部门在参与应对危机时,各自依据事件进行判断,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合力,职能交叉,特别是在应对特有的少数民族危机时很难实现应对的时效性,比如,涉及新疆籍人员的打架斗殴,公安部门在等民族工作部门定性,民族工作部门在等上级政府部门定性,上级部门在等中央定性,微博难以做出快速反应和及时的告知。要解决这一问题,应该通过下面三个途径实现:
第一,搭建一个适合微博发布管理、责权明晰、运行灵活的统一组织架构。为运用微博有效地处理各种危机,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应该整合公安、民族、司法、宣传等部门的有效资源,搭建一个适合微博发布管理、责权明晰、运行灵活的统一组织架构,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及时对危机事件定性,领导、指挥和协调各种信息的公开发布,做到“立场一致,口径一致,目标一致”,代表政府及时发布信息,化解危机,实现职能的最优组合,整合有效的资源,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二,组建一支善于处理网络信息的专职化、专业化的微博管理团队。人才是干好事业的基础。一个适合微博发布管理、责权明晰、运行灵活的统一组织架构,必须配备一支善于处理网络信息的专职化、专业化的微博管理团队,懂得如何进行有效的危机管理和舆论引导。这个团队应由各级党委的宣传部兼管,除公安、安全、民族等部门有关人员外,团队里的其他成员必须选拔那些政治素质高、政治敏锐性强,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掌握网络信息传播规律及微博传播特点,具有较强的舆情分析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能站在国家大局和全局的高度考虑问题,应通过国家舆情分析师考试或国家信息信息安全分析师考试,并获得上岗证。
第三,培养一支自觉引导网络舆情事件舆论导向的网民队伍。在微博上,有许多有影响力的网民,他们当中有的是专栏作家,有的是公务员,有的是学生,有的是自由职业者,等等,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人气,每一条发布、回复都会引起较为重大的影响。我们应该善于利用他们的影响力,将他们培养成为一支自觉引导网络舆情事件舆论导向的网民队伍,在少数民族地区危机管理中特别是在危机事件发生初期、危机事件发生中、危机事件发生后,把他们自觉管理、引导网络舆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他们的网络舆论影响变成平息危机事件的有效力量,这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政府的行政成本,而且也有利于整个舆论导向的自觉规范树立。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不管是东部发达地区也好,还是西部较落后的民族地区也好,信息化浪潮已经无法逆转,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提高区域经济优势和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在少数民族地区危机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上,只有政府的积极参与和有效推动,才能有效推进。
第一,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应该把危机管理预算单独列支。目前别说信息化投入,就是单纯在危机管理的有效投入上,除新疆、西藏外,包括广西、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可以说少之又少,有些地区甚至是将这笔投入列在公安部门、武警边防的安全防范预算体系中,建议各省(区)根据自身的实际,将危机管理预算单独列支,由政府统一管理并下拨。在相应的危机管理预算开支中,其构成应包括信息化的投入和维护费用。
第二,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微博参与少数民族地区危机管理,离不开网络的支撑。不管是有线网络还是移动网络的分布,其分布的不均是我国目前微博参与少数民族地区危机管理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因此,通过各种政策性扶持手段,加大中西部地区、老少边山穷地区的互联网和数字信号的覆盖力度,拉近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降低公众的通信资费和上网成本,运用网络的普及率和数字信号的覆盖率进一步推进微博参与少数民族地区危机管理的覆盖面。同时,在城市里,大力推进智慧城市信息建设;在基层,充分利用村级图书馆、广播站、信息中心等现有条件,为基层百姓创造便利的上网条件,增加微博用户数量,最终增加少数民族地区危机管理的参与人数。
第三,建设一个适合当地的监测舆情、发布信息和应急处置的微博信息平台。一个能监测舆情、发布信息和应急处置的微博信息平台,是少数民族地区危机管理能否取得实效的保障。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应加大对这个微博信息平台的研发和资金投入力度,集合警务、民族、信息、安全等内容于一体,通过数据库分析和自动化风险评估,以及历年来的各种危机分析汇总,更好地监测舆情的热点、敏感点,并对任何突发应急事件做出一个预测评估,为政府部门制定应急处置预案提供借鉴。
少数民族地区发生的危机事件通常是敏感性、群体性事件,在微博上传播该类信息既是信息公开的需要,也容易成为许多外国政客、恐怖组织、电脑黑客、网络水军攻击的重点。一旦微博账号被盗、信息被篡改、遭遇黑客攻击等,微博里所发布的不实信息将会瞬间传播给不明真相的网民,给正在发生的危机事件增加控制难度,直接影响到舆论导向和社会稳定。应通过如下途径实现:
首先,加强微博信息平台的安全防范和安全管理。既要信息技术的层层加密,又要提升安全防护措施,用较高的安全级别来防御各种可能遇到的信息技术安全问题,并经常性地对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运行进行检查,为更好地参与危机管理提供安全保障。
其次,建立微博信息平台安全管理制度。微博信息平台的安全防范不仅要从措施上预防,更要在制度上进行管制。无论是信息发布、人员管理、教育培训,还是信息上报、机房管理、系统登录等多方面,都必须建立良好的安全管理制度,用制度的“防火墙”来实现整个平台的安全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