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云
探讨环境类科技图书的审读及编辑加工
陈雪云
[摘 要]以自身负责出版的环境类科技图书为实例,探讨稿件审读及编辑加工中经常遇到的几个重要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环境类科技图书;图书审读;编辑加工
[作 者]陈雪云,硕士,中国环境出版集团有限公司环境科技图书编辑。
稿件的审读和编辑加工是图书出版的核心环节。审读主要是对书稿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检查稿件是否齐备,是否符合出版要求,提出编辑加工注意事项。编辑加工是按出版要求对稿件进行检查、修改、标注的工作过程,主要包括书稿通读、规范术语使用、图表检查、体例设计等。
本文主要针对环境类科技图书,结合编辑加工中的实例,从以下七个方面探讨审稿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由于地图涉及行政区界线、地名注记等敏感问题,大多数作者对地图出版要求并不十分了解,使得稿中地图常常出现差错。一般黑白印刷书籍,地图插图需要注意界线和注记问题;彩色印刷书籍,还需要注意地图上的颜色设置。
由作者自己绘制的地图插图必须送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审核。需要网上审,并寄送纸样。每次送审需要20个工作日。本社出版的系列丛书《五大区域战略环境评价》,7本书共包含140多幅地图,全部送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审批,不符合要求的退作者修改,然后再次送审,仅地图修改通过就耗费了半年之久。
因此,最保险的做法是要求作者直接采用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网站发布的标准地理底图。从一开始就使用标准图,这样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正确,也节省了反复修改的时间。
引进版书籍,译者的中英文语言水平、逻辑思维能力都非常重要。在审稿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一些编辑觉得比较敏感的语句,为了尽量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和连贯性,首先考虑的不应该是全部删除,而是先与作者和译者沟通,在能够诠释作者意思的情况下,考虑措辞上的修改。
比如本社出版的图书《消逝中的荒野——中国西部野生动物保护》,作者是一位资深的美国生物学家,研究中国西部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20余年,他的著作先在美国出版发行,后翻译成中文在本社出版。书中在评价中国西部野生动物保护任务艰巨时,提到:“今天中国的领导人,其处境并不值得羡慕,因为除了要面对几百年来不可持续的农业和林业生产所遗留下的后果,还要为过去的一些观念买单。”当时被总编辑划出,作为敏感语句考虑删除。与作者沟通后,改变了个别词语,修改为:“今天中国领导者的工作是何等的艰辛,不仅要面对几百年来不可持续的农业和林业生产所遗留下的后果,还要为过去的一些观念埋单。”既保持了文章的完整,准确表达了作者的意思,又避免了歧义词汇。
例如《东江鱼类生态及原色图谱》一书中,每幅鱼类图片的上方,均标注出鱼类中文名、拉丁文名、定名者、年代。但让编辑感到困惑的是,定名者有的用括号标注起来,有的却没有。如“七丝鲚Coilia grayii Richardson,1844”和“白肌银鱼Leucosoma chinensis (Osbeck,1765)”。括号的意义是什么,是否需要统一呢?经请教作者,原来这是林奈提出的“双名法”的规则,即“属名”+“种名”+“命名者”,而括号具有重要的含义,代表“属名有误,加以更正”。这是生物学领域的专业命名法,一般稿件中很少接触到。
遇到这类很专业的稿件,有自己不确定的问题时,不要轻易改动,一定要查阅资料,并与作者沟通后,再决定是否修改。
例如《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一书,在介绍抚仙湖流域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模式中提到:“抚仙湖流域基本形成了以粮食为主导,烤烟为支柱,生猪、蔬菜及乡镇企业为优势产业的经济格局。工业以磷化工、建筑、建材为主,农业以种植业为主。2006末,流域内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35275万元,其中第一产业125380万
元,第二产业167981万元,第三产业159915万元,分别占生产总值的27.66%、37.06% 和35.28%。”这段话是作者直接引用其他参考文献中的数据,但是认真算一下,三个产业占生产总值的百分比明显存在问题。反馈给作者后,修改为:“抚仙湖流域基本形成了……2006年末,流域内生产总值到达392512.50万元,其中工业、农业分别占生产总值的30.41%和27.09%。”
例如《巢湖磷本底影响及其控制》一书,在介绍巢湖北部研究区各河流采样点物质贡献比例计算结果时,原稿是这样描述的:“各河流水体中总溶解质(TDS,mg/L)主要来自岩石风化溶解,所提供的物质贡献比例占总溶解质的60%~86.8%……人为活动向河流水体中提供的物质贡献比例占总溶解质的9.9%~32.7%”。
但从《巢湖磷本底影响及其控制》一书的图2-10看,岩石风化的比例上限超过了90%,而非给出的86.8%;人为活动的下限只有3%左右,而非给出的9.9%。与作者沟通后,发现是制图时有错误,重新绘制了图2-10。
这种图、表给出的信息与前后文字不符的情况十分常见,所以科技类图书,尤其是图、表、数据非常多的稿件,对责编的要求会更高。每个数据都要前后比对,甚至是重新计算,工作量会大大增加,但这也是作为一名优秀编辑需要付出的努力。
有些图书中包含大量环境法规、环境标准,需要格外注意的是,稿中给出的法规、标准是否是现行的,如果已被新颁布的条文取代,我们要保证及时更新。有时作者会忽略掉这些细节。
比如本社出版的图书《环境保护标准原理方法及应用》,原稿在论述食品安全标准的法律规则创新中指出:“卫生部正在制定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规范,相关的国际标准主要指国际食品法典。”但经过核实,《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规定(试行)》于2010年1月已经发布并实施了。与作者协商后,修改为:“卫生部已制定《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规定(试行)》,相关的国际标准主要指国际食品法典。”
对出版社来说,检查快样书是图书发行之前对其总体质量进行的最后一次把关,其性质是成品检查。必须认真对待、快速处理。由于现在很多书籍已经采用数字化、按需印刷的方式,也为了更加环保,尽量采取脱机直接制版(即CTP制版),省去了“核片”这个环节,快样书检查就显得更加重要且必要了。
每次给其他图书做质检时,常会发现一些比较明显的错误,比如封面英文标题缺少一个字母、封面作者与扉页作者排序不一致、封底定价与版权页不统一、CIP数据与新闻出版总署给出的有出入,等等。这些“封、扉、权”中的错误,在图书质检中都属于比较严重的问题。其实只要认真检查快样书,这些错误是都可以避免的。
除了以上内容方面的问题,快样书检查还是对印装质量的把关。比如封面和正文有无脏版、墨色不均情况,多色印刷有无套色不准、缺色情况;合页处理的图表是否对齐、插页中的图表、附图、彩图等有无装错或漏装;封面有无脱胶、书壳有无跷起、锁线是否压紧等。如果快样书出现上述问题,都要及时处理后再发行。
另外,编辑应该保存好每份编辑加工的原稿,无论是之后的工作总结中可能会用到,还是若干年后想再看一下某本书的加工过程,原稿加工笔记都非常珍贵。
以上是笔者在从事环境图书编辑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总结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一名优秀的科技图书出版人,既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又要有过关的文字功底、敏锐的思维能力,为作者和出版社把好稿件质量关,每份稿子的审读,也是与作者共同进步的过程。
[1]汪继祥.作者编辑手册[M].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