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利蕊
河南偃师市中医院彩超室 偃师 471900
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良性肿瘤之一,好发中年妇女。肌瘤生长相对缓慢,症状隐匿,少数患者以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下腹疼痛等为主要症状。随年龄增长肌瘤可能逐渐增大增多[1-2]。病理诊断是该病的金标准,但需手术切取标本,创伤较大。2012-01—2014-01,我们将50例术前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的子宫肌瘤患者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患者,年龄28~68岁,平均41.28岁。病程1~3 a,平均2.26 a。48例有生育史,未婚2例。既往有痛经史28例,月经量增多10例,经期紊乱10例、不孕2例。患者均有子宫增大,质感较硬,腹部肿块体征。术前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子宫肌瘤,经择期手术及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GE VIVID E9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3.0~5.0 MHz。嘱患者取仰卧位,在膀胱充盈状态下行耻骨联合上方纵切、横切、斜切等多个切面扫描检查。待子宫清晰显示后,测量子宫及卵巢的大小。观察子宫前后壁、内膜厚度及形态变化。重点观察子宫肌瘤大小、数目、边缘情况及与子宫的关系。准确显示异常回声区内与血流供应情况,获得清晰多普勒血流频谱,测量血流阻力指数。
1.3 子宫肌瘤声像图表现 (1)宫体增大程度与肌瘤的大小数目成正比。多发性子宫肌瘤及浆膜下肌瘤可见子宫外形成不规则表现且表面凹凸不平。(2)较小肌瘤表现低回声且边界清楚,较大肌瘤易发生玻璃样变、囊性变、钙化[3],因此有多种回声。较常见为漩涡状杂乱回声与栅栏样竖条状暗影相间,后方回声衰减。囊性变时可在肌瘤内出现不规则的液性暗区,血流信号减少。钙化时可见肌瘤表面出现强回声光环或肌瘤内部出现强回声光斑。脂肪样变时,肌瘤呈较强回声。(3)受肌瘤挤压影响可造成子宫内膜线偏移或消失。(4)子宫黏膜下肌瘤可造成宫腔分离,于宫腔内见到中等回声团块,团块周围与子宫壁间有一间隙。如肌瘤脱入宫颈及阴道,可见宫颈管腔增大,宫口张开,内有一中等回声团块,高速中等阻力血流频谱形态,阻力指数多在0.50~0.65之间。
本组50例患者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96.00%(48/50)。肌壁间肌瘤28例,浆膜下肌瘤13例,黏膜下肌瘤7例,肌瘤位于子宫峡部2例。误诊率4.00%,均为子宫腺肌病误诊为肌壁间肌瘤,因声像图上部分突出于子宫腔表面的团块似为浆膜下肌瘤,但病理结果为肌壁间肌瘤。
子宫肌瘤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与正常肌层细胞的突变、激素及局部生长因子有关,子宫肌瘤检查方法较多,其中彩色多普勒超声可通过血流显像和频谱观察到子宫肌瘤时子宫体增大明显,子宫动脉血管变粗,血流供应丰富,血流灌注压力增加导致舒张期血速度增快,阻力明显减低,R值明显下降;同时能清晰观察到子宫肌瘤直条状血流。从而通过分析提示明确诊断有无肌瘤及肌瘤所在部位,良、恶性等诊断,具有简单、无创性、经济、诊断率高等特点,受到多数患者和医生认可[4]。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两者临床表现和超声表现相似,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广泛弥漫性异位于子宫肌壁内,引起肌纤维组织的反应性增生,单一较大或较小但数量较多肌壁间子宫肌瘤更易与子宫腺肌病混淆。因此在检查中必须结合病史和体征进行诊断。子宫腺肌瘤可随患者月经周期存在一定的大小或回声变化。而子宫肌瘤随月经周期变化不明显,且常表现为痛经进行性加重。此外块边界清晰,多有假性包膜是肌瘤重要特征,而腺肌病往往缺如[5-6]。
提高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肌瘤准确率不仅与医生操作技术水平关系密切,亦受患者膀胱充盈程度等因素影响。子宫肌瘤合并其他病变时,声像图变异较大,故行多普勒超声诊断需多角度仔细观察,认真鉴别。对绝经前后子宫肌瘤持续增大者,尤其内见不规则无回声区,应高度怀疑肌瘤恶变。必要时进行辅助检查,同时对子宫肌瘤直径在1 cm以下或已婚等患者,可联合经阴道彩色多普勒等检查,以提高诊断率,降低误诊率。
[1] 孙立群,邹建中,陈菲,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子宫肌瘤的血流灌注特征[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9,25(1):59-62.
[2] 唐珏.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病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3,3(3):122 -123.
[3] 谢红宁.妇产科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5.
[4] 邓凤莲,李锐,段灵敏,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宫角妊娠诊断中应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2,28(7):639 -641.
[5] 张云霞,王祝,宋振才.经腹部与经阴道超声联合应用对子宫肌瘤的诊断价值[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7,4(8):719.
[6] 柴学云.彩色多普勒诊断100例子宫肌瘤临床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3,8(6):125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