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磊 王淑霞
河南西平县人民医院超声科 西平 463900
下肢静脉血栓分为深静脉血栓和浅静脉血栓。其主要病因为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手术后,产后长期卧床以及肢体挤压伤等)。动脉血栓分急性动脉血栓形成和急性动脉栓塞,二者病因不同,临床症状相似。急性动脉栓塞为心源性或血管源性栓子脱落到远端动脉或各种医源性侵入性操作引起,多和动脉粥样硬化有关。手术、意外交通事故造成肢体挤压伤逐渐增多,易形成血管内血栓后甚至危及生命[1]。2011 -01—2014 -01,我们对30例下肢动静脉血栓行超声检查检查,现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以评价下肢动静脉血栓的超声诊断价值。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患者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32~80岁。腹部手术后8例,产后3例,骨科手术后3例,下肢挤压伤3例,无明显诱因13例。左下肢23例,右下肢7例。急性动脉栓塞2例。静脉内血栓28例,深静脉血栓22例,其中单纯腘静脉血栓4例,腘静脉股静脉血栓10例,腘、股、髂及大隐静脉均血栓8例,。单纯大隐静脉血栓5例,大隐静脉瘤合并血栓形成1例。
1.2 仪器与方法 美国GE Vivid3,GE Vivid7。检查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或俯卧位,行动不便者取侧卧位。用高频探头探查双下肢动静脉,观察血管内径、血栓大小、回声、形态、血管压缩性、搏动性及彩色血流频谱情况。
2.1 治疗前超声检查结果 30例中11例发现下肢肿胀疼痛后即来院检查。超声表现:静脉内径>10 cm,压缩性差,内可见较均匀的低回声填充,部分可见散在的强回声。CDFI:部分其内可见细束血流通过,频谱显示血流缓慢。16例感觉下肢肿胀疼痛分别于第2~7 天来院就诊,超声表现:静脉内径明显增宽约12~22 cm,其内可见不均匀的低回声填充,并有不规则条状强回声,仅少部分可见细束血流通过。2例患者突发下肢疼痛,不能行走后第1 天和第3 天来院检查。超声表现发现静脉正常,左下肢动脉内径增宽,搏动消失,内充满较均匀低回声。CDFI:未见血流通过。1例无明显症状,仅因左下肢不明原因皮下结节就诊。超声检查可见左下肢大隐静脉迂曲扩张,局部向外突起形成静脉瘤,瘤内可见均匀低回声填充,未见血流信号显示。
2.2 溶栓及手术治疗后复查超声检查结果 及时就诊的11例患者3~6个月后血管内径基本正常,内膜欠光滑,血流充盈好,血管压缩性好,部分瓣膜可见反流。其他11例深静脉血栓血管内经增宽,其内可见不规则条带状强回声,压缩性较差。CDFI:可见内血流部分再通,流速缓慢,瓣膜功能不全。原有症状明显缓解,但活动后很容易出现下肢水肿。1例动脉栓塞因保守治疗无效截肢,复查动脉残端未见异常。另1例动脉栓塞保守治疗后动脉再通。1例静脉瘤合并血栓形成,行大隐静脉剥脱术后复查深静脉未见异常。
下肢静脉血栓性疾病中,静脉血栓占绝大多数,并且左下肢较右下肢多,主要由于右髂总动脉交叉在左髂总静脉之上,引起该侧静脉血流缓慢所致。临床表现大致相同,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疼痛、压痛、皮温升高、肢体缺血甚至坏死,皮肤呈青紫色(股青肿)。单纯股静脉及腘静脉血栓症状较轻,浅静脉血栓症状最轻,大隐静脉瘤内血栓可无明显症状。2 周以内的血栓为急性血栓,多呈无回声和低回声,2 周后血栓回声逐渐增强,但回声强度的差异较大。下肢静脉血栓及时治疗后部分可完全消失,有的仅遗留瓣膜功能不全。部分血栓回缩,血栓之间或血栓与管壁之间可见血流信号,形成“轨道”征,管腔部分再通,但遗留有瓣膜明显功能不全。大隐静脉瘤合并血栓需与皮下包块鉴别。急性动脉血栓较少见,但危害较大。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苍白、运动障碍、脉搏消失、皮温下降,故实施超声检查时注意观察血管内径、管壁、血栓回声以及彩色血流频谱多普勒等变化,以达到及时准确诊断的目的,对临床治疗方案选择和随访均有重要价值[2]。
[1]唐杰 温朝阳. 腹部和外周血管彩色多普勒诊断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65.
[2]张培华. 临床血管外科学[M].3 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