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慧 华
(广西师范大学 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生死疲劳》葛浩文译本文化负载词跨文化重构研究
陈慧华
(广西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摘要:《生死疲劳》葛浩文译本是中国当代文学英译的杰出代表。译者对原作物质文化、宗教文化、社会文化、语言文化和生态文化负载词的出神传递是译作在海外市场成功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英译本文化负载词翻译实例,指出译者可通过借用法、直译法、注释法、释义法和增译法等翻译补偿和变通手段,在目标语语境中重构源语文化意象,使译作更好地贴近目标语读者,推动译作的海外有效传播。
关键词:生死疲劳;葛浩文;文化负载词;跨文化重构
汉语文化负载词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产物。文化负载词在目标语文化语境中的解构与重构是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翻译成功的关键。葛浩文是中国当代文学翻译的领军人物,其深厚的双语语言功底及娴熟的文化翻译技巧为其在国际市场收获了广泛好评。本文以《生死疲劳》葛浩文译本文化负载词为研究对象,分析译者在文化负载词英译中采用的跨文化重构策略,探寻英译本畅销海外的深层原因,以期为我国本土译者汉英文学翻译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一、文化负载词分类
文化负载词指那些反映某个民族独特文化事物或概念、承载本民族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应语的词汇[1]186。作为我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代表作之一,《生死疲劳》涵盖了丰富的汉语文化负载词。根据美国翻译理论家[2]91对翻译中文化的分类,《生死疲劳》中的文化负载词包括物质文化负载词、宗教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语言文化负载词和生态文化负载词。
1.物质文化负载词
物质文化指物质生产、物质生活及其行为、成果,包括劳动工具、食品、居室、衣着、服饰、日用器皿等[3]475。物质文化是国家对外宣传的重要媒介之一。历史上中国四大发明的西传及丝绸之路的繁荣,均对世界文明的交流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典型的中国物质文化有丝绸、瓷器、茶叶、中药和古典园林等。《生死疲劳》作为一部以农村为主要故事背景的长篇小说,涉及的物质文化较贴近普通民众社会生活,如“天津卫十八街的大麻花”[4]5、“二锅头”[4]47和“水烟袋”[4]47等。
2.宗教文化负载词
宗教文化指由民族的宗教意识、信仰所形成的文化[5]54以及外来宗教(如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等)对本国影响所形成的文化。纵观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以佛教和道教在中国的文化根基最深。道教生于中国本土,宣扬“长生不老”、“羽化成仙”的思想,主张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佛教源于古印度,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信奉“佛、法、僧”三宝。《生死疲劳》作为一部以地主西门闹六次轮回为主要叙事线索的小说,以佛教思想贯穿始终,如“投胎转世”[4]38、“前世”[4]51和“轮回报应”[4]61等,但道教文化亦很常见,如“玉皇大帝”[4]24、祭拜英雄神的“关帝庙”[4]10、祭拜土地神的“土地庙”[4]41及源于道教符咒文化的“护身符”[4]111等。
3.社会文化负载词
社会文化是人们的价值观、思想、态度、道德规范、风俗习惯及社会行为等的综合体,它是人们生活在某种社会中,久而久之必然会形成的某种特定文化[6]32。中华传统文化强调长幼尊卑的等级关系,推崇忠孝礼义伦理规范及集体主义价值观。《生死疲劳》中社会文化负载词有“忠诚足赤”[4]41、“为母尽孝”[4]43和“集体的力量大”[4]24等。
4.语言文化负载词
语言文化是最基本的文化。语言的产生、运用和发展有着丰富的文化现象,这类文化现象叫做“语言文化”。语言文化通过逻辑方式和修辞手法等表现出来[7]60。小说中出现的语言文化负载词有成语“助纣为虐”[4]122、委婉语“绿帽子”[4]124、俗语“人凭衣衫,马靠雕鞍”[4]173和歇后语“博山的瓷盆——成套成套的”[4]113等。
5.生态文化负载词
生态文化是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保护生态环境、追求生态平衡的一切活动和成果,也包括人们在与自然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8]116。生态文化负载词包括自然及动植物在民族文化中的意义传真。小说中出现的生态文化负载词有“山盟海誓”[4]15、“该遭五雷轰顶”[4]15和“猪狗不如”[4]39等。
二、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
为将《生死疲劳》中丰富的物质文化、宗教文化、社会文化、语言文化和生态文化负载词翻译到位,葛浩文凭借其扎实的源语和目标语文化基础,对比分析双语文化差异,通过借用法、直译法、注释法、释义法和增译法等翻译策略,帮助译文更好地融入译语语境,进而实现跨文化顺利桥接。
1.文化相似与翻译借用
尽管文化负载词是民族独有文化现象,在译语中无法找到与其内涵一样的词语,但如源语和目标语词汇指代文化意象相似,且源语文化负载词在原文中没有深入阐述,对全局影响不大时,可采用借用法,通过借用译语物象或习语的方式,既实现交际目的,又通过同类对照,增进读者对译本的亲近感。
例1:尽管两位鬼卒名叫“牛头”和“马面”,但他们并不像我们在有关阴曹地府的图画中看到的那样真的在人的身躯上生长着牛的头颅和马的脑袋。[4]6
译文: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 attendants were called Ox Head and Horse Face, they bore no resemblance to the underworld figures we are used to seeing in paintings: human bodies, one with the head of an ox, the other the face of a horse.[9]6
阴曹地府的观念是中国道家阴阳学说与佛家的地狱观念结合的产物[10]325。根据我国民间传说,人死后魂灵进入阴曹地府,并由阎罗王根据其生前善恶,判其转世投胎,或下十八层地狱,或留于阴曹地府供职。虽然阴曹地府的功能架构和鬼卒职责划分均为我国特有文化概念,但鉴于其对译文语义传达影响不大,译者并未进行深入阐述,而是直接借用英语underworld表达逝去灵魂地下住所的词义,简明传达源语文化意象。虽然文化形象有些许出入,却不失为一种可取手段。
2.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
文化负载词翻译时常见的另一现象是源语文化在目标语文化中缺失,不存在文化对应项。此时,可采用直译法、注释法或释义法等方法进行翻译补偿,将缺失的文化意象推介至目标语文化。
(1)直译法
直译法是文化负载词翻译时较常采用的一种方法。直译法的使用,有利于推动源语文化的国际传播与融合。如我国读者熟知的英语谚语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西方读者熟知的出自《论语·学而》的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Isn’t it a pleasure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afar?)等。
例2:我的主人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蔫唧唧地说:我等着。[4]76
译文:Like a dead pig that’s beyond a fear of scalding water, my master struck a nonchalant pose. “I will be waiting.”[9]84
原文使用了汉语俗语“死猪不怕开水烫”,指猪已经死了,就不怕开水了,比喻已经下定决心,怎么对待都不怕[11]356。翻译时,虽然英语谚语里有近义表达:A dead mouse feels no cold(死老鼠不怕冷),译者并未采用借用法进行翻译,而是通过直译的方法,忠实且形象地传递了汉语文化意象。
(2)注释法
翻译中可使用的注释法包括文内注释法和文外注释法(脚注、尾注等)。在直译无法完整呈现原文意思的情况下,译者可通过注释法进行补充。出于译语语言流畅性考虑,文学作品翻译中较常使用文内注释法。
例3:我看到洪泰岳满脸僵硬的线条顿时和缓起来,他借坡下驴地说:“迎春,你们家的历史情况,你心中有数。”[4]24
译文:I saw the tautness in Hong Taiyue’s face fall away. Like a man climbing off his donkey to walk downhill, in other words, using her arrival as a way forward, he said: “Yingchun, I don’t have to rehash your family history for you.”[9]26
原文使用了成语“借坡下驴”,字面意思为凭借有利的地势下驴,比喻顺势推掉某事,或借因由罢手[12]527。翻译时,译者先翻译其字面含义“like a man climbing off his donkey to walk downhill”,再通过文内注释法,联系前文所述的迎春劝架行为,将该部分注释翻译为“using her arrival as a way forward”,完整呈现了原文表达的“给自己找台阶下”的文化语意。
(3)释义法
由于文化负载词常与历史文化典故相关,如通篇采用注释法解释呈现源语文化典故,会导致译文文化信息负载量过大,进而影响译文交际效果。因此,在翻译时,可适当采用释义法,直接译出词语的比喻义或引申义。
例4:金龙恢复了操控局面的能力,把该敬的酒都敬了,把该谢的人都谢了,最后他画蛇添足般地端碗敬祝合作与解放幸福圆满,白头到老。[4]301-302
译文:Now that Jinlong had recovered the ability to control events, he went around toasting all the people he ought to have toasted, thanked all those who deserved it, and, finally and perhaps unnecessarily, held out his glass to Hezuo and Jiefang, wishing them happiness and a long life together.[9]302
画蛇添足的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二》,指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多此一举,不但无益,反而有害[13]654。翻译时,译者将其字面意思省略,直接译出其引申义(perhaps unnecessarily),清晰简明地传达了原文含义。
3.文化冲突与翻译变通
由于东西方历史文化及社会发展进程不同,东西文化中存在一定的文化冲突现象。翻译时,需采用适当的翻译变通手段,对源语文化形象进行调整或转换,通过增译阐释等方式,在源语和目标语文化间寻求双方均能接受的平衡点,使译文实现有效的跨文化沟通。
例5:第二年初春她就为我生了龙凤胎,男名西门金龙,女名西门宝凤。[4]13
译文:The following spring she gave birth to a boy and a girl, what they call a dragon and phoenix birth. So we named the boy Ximen Jinlong, or Golden Dragon, and the girl Ximen Baofeng, Precious Phoenix.[9]14
中国的龙是吉祥瑞兽,是封建皇权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故有“鲤鱼跳龙门”、“真龙天子”、“龙的传人”等表达;中国的凤凰是百鸟之王,寓意幸福祥瑞,也用于象征皇权,指代皇后嫔妃,故有“百鸟朝凤”、“龙凤呈祥”等表达。而西方的dragon是口吐火焰的怪兽,象征凶残和邪恶;西方的phoenix是每500年自焚并重生的不死鸟,象征复活和重生。由于东西方文化寓意不同,译者在翻译时,结合增译法,解释了龙凤胎的含义。同时,在翻译人名“金龙”、“宝凤”时,亦补充阐释了名字内涵,通过golden和precious两词,将名字所含积极文化形象完整传递。
各民族在其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宗教文化、社会文化、语言文化和生态文化。源语文化负载词在目标语文化语境中的桥接与重构是文学作品翻译成功的关键。在深入了解双语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译者可通过借用法、直译法、注释法、释义法和增译法等翻译补偿和变通手段,实现源语文化负载词的跨文化重构,使译作真正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范敏, 张法连. 文体翻译教程[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2] Nida, Eugene,TowardsaScienceofTranslating[M]. Leiden: E. J. Brill. 1964.
[3] 张斌. 现代汉语(第2版)[M]. 北京: 中共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6.
[4] 莫言. 生死疲劳[M]. 北京: 作家出版社, 2012.
[5] 曾毅平. 华语修辞[M]. 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2.
[6] 纪娇云. 管理学理论与案例[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1.
[7] 王道森. 法律语言运用学[M]. 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3.
[8] 冯莉. 商务英语翻译[M]. 长春: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0.
[9] Goldblatt, Howard.LifeandDeathAreWearingMeOut[M].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2012.
[10] 桑楚. 趣味文化常识大全 上[M].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2.
[11] 陈君慧. 中华谚语[M]. 哈尔滨: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12] 黄斌宏. 汉语惯用语词典[Z]. 北京: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09.
[13] 鲁中石. 中国典故 中华成语故事大全集 下[M].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3.
[责任编辑:陈忻]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Re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Images in Howard Goldblatt’s Translation of
LifeandDeathAreWearingMeOut
Chen Huihua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Culture and Educatio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 China)
Abstract: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 by Howard Goldblatt is an outstand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novel in English translation. Goldblatt’s masterful translation of material, religious, social, linguistic, and biological culture-loaded words is a key to the book’s success in international markets. By analyzing selected examples from the translation,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ranslators can use translation techniques such as loan transl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explanation, paraphrase and amplification to reconstruct the cultural images of the original text, so as to help the translation better adapt to target readers and thus increase its popularity abroad.
Keywords: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 Howard Goldblatt; culture-loaded words; cross-cultural reconstruction
文章编号:1673—0429(2015)06—0034—04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由2014年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葛浩文英译《生死疲劳》研究”(LX2014045)、2013年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青年专项项目“汉籍外译与译者文化语境重构——以葛浩文《狼图腾》、《生死疲劳》英译为例”(QNYB13048)、2014年广西师范大学科研项目“莫言小说英译本翻译生态环境研究”(师政科技2014-11)资助。
作者简介:陈慧华(1984— ),女,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收稿日期:2015-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