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晓婷
(东南大学,江苏 南京 211189)
从格式塔心理学探究李清照词《声声慢》两个译本的意境传达
沈晓婷
(东南大学,江苏 南京 211189)
从格式塔心理学角度看,诗歌意境的感知不是对意象个体感知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一个格式塔质意象。“格式塔”概念在诗歌意象和意境的翻译中具有极大的适用性。李清照词《声声慢》情感婉约暗含、具体意象众多、叠词浑然天成,意境翻译颇难。以林语堂和许渊冲的翻译为例分析,可以看出:意象的传达并不是字对字词对词的翻译,意象的感情色彩亦是十分必须的。林译运用“格式塔质”,调动多种感官,勾勒出一幅完整的秋景图;许译则更注重格式塔式整体意境把握,得意忘形。在许译中,单个意象不像林译中那样清晰可辨,但“格式塔意象”上更胜一筹。在《声声慢》意境翻译中所体现的格式塔质,在理解和翻译古典诗词中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声声慢》;格式塔;意境;意象
婉约派宋词是中国宋词流派之一。婉约,即婉转含蓄。婉约派宋词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而《声声慢》无疑是婉约派宋词的代表作之一。翻译极富东方特色的《声声慢》,在中华古典文化对外传播中占据极重要的地位。然而,正是由于原作意象丰富,意境深远,怎样通过翻译意象,实现意境的再现一直为翻译界争执不下。我们尝试从格式塔心理学理论来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由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韦特默、苛勒和考夫卡创立。他们提出一个经典命题:“整体并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经验不等于感觉和感情等元素的总和,思维也不是观念的简单联结。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1.整体质大于部分之和;2.整体质决定部分性质和要义。格式塔即经验的整体,该整体并非各部分简单之相加或随意之组合,而是超越局部成分相加的新的结构体,它具有局部意义之外的整体信息。”[1]
格式塔虽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但把格式塔概念运用到古典诗词翻译,特别是处理意象和意境的关系时,可以获得一个崭新的视角。
意象和意境是诗歌的骨架和灵魂。意象是客观,具体,可感的物象。无论作者,译者或读者都是可以直接感知的。而意境则是抽象的,不可直接感知的,必须通过人为的加工,聚合,抽象才能获得,而且具有极大的主观性。同样的词句,在不同的读者和译者理解中,很有可能形成的意境是大相径庭的。但是意境并不是虚无飘渺,不可捉摸的,它是由具体的意象组成的。其组成的方式并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式的累积,而是经过主体(读者,译者)的主观加工形成的具有聚合性的完整体。
意象是水滴,意境则是漫天飘舞的云朵。云朵由水滴组成,却又有着自己的组织和形态。意象是花朵,意境则是姹紫嫣红的春天。花朵组成春天的美景,春天却有着花朵不可简单累积的魅力和神韵。刘禹锡曾说道:“境生于象外。”或许用他的一句诗来解释最为合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晴空”“鹤”“云”是意象,看似寻常无奇,然而这一个个意象组合在一起,便是妙笔生花,诗意盎然,直上碧霄,引得千百年来后人为之传诵。整体意境绝非一个个意象的叠加,而是一个整全的格式塔意象。
由意象和意境分析,不难发现,格式塔原理在诗歌意象和意境的翻译中具有极大地适用性。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是婉约派宋词的代表作,流芳千古。然而对于译者来说,翻译《声声慢》却非易事。笔者就翻译难点主要提出三点:
首先,词中感情婉约哀怨,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有个“愁”字,其情却字字含愁,句句有泪。怎样用目标语将原文中暗含的感情表达给译文读者,值得深思。
其次,词中具体意象众多,且富有浓郁的东方文学色彩,例如:“淡酒”“晚风”“雁”“黄花”“窗儿”“梧桐”“细雨”“黄昏”,看似无关的意象,却并不是诗人机械地累加或组合。诗中每个意象都脱胎于诗人的精心设计,服务于全诗的“格式塔质”的整体意境。李清照借助这些意象,写时节(深秋),写天气(风急),有静景(满地黄花,梧桐沐雨),有动景(大雁飞过,细雨飘零),有近景(杯盏淡酒,窗格外一地黄花),有远景(梧桐细雨,大雁飞过)。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们通过感官和知觉所得到的是一个个完形。同样的道理,我们在读到原作的时候,最先在我们大脑中呈现的应当是对所描绘的整体意象的感知,而不是对孤立的意象个体的感知的简单相加。”[2]如何组织原文中的意象使得意境得到最大程度的再现,是译者要面对的主要困难。
第三,《声声慢》是叠词使用的经典范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十四个叠字,看似平淡,却是浑然天成,如哭如诉,字字含泪,又是翻译一大难点。
笔者经过比较分析,筛选出两篇有代表性的名家译文。
“So dim,so dark,So dense,so dull,
So damp,so dank,So dead!
The weather,now warm,now cold,Makes it harder
Than ever to forget!How can a few cups of thin wine,
Bring warmth against the chilly winds of sunset?
I recognize the geese flying overhead:My old friends
Bring not the old memories back!
Let fallen flowers lie where they fall.
To what purpose
And for whom should I decorate?
By the window shut,Guarding it alone,
To see the sky has turned so black!
And the drizzle on the kola nut
Keeps on droning:Pit-a-pat,pit-a-pat!
Is this the kind of mood and moment,o be expressed
By one word“sad”?(林语堂)
I look for what I miss;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sad,so drear,
So lonely,without cheer.
How hard is it
To keep me fit
In this lingering cold!
By cup on cup
Of wine so dry
Oh,how could I
Endure at dusk the drift
Of wind so swift?
It breaks my heart,alas,
To see the wild geese pass,
For they are my acquaintances of old.
The ground is covered with yellow flowers,
Faded and fallen in showers.
Who will pick them up now?
Sitting alone at the window,how
Could I but quicken
The pace of darkness that won't thicken?
On plane's broad leaves a fine rain driz-zles
As twilight grizzles.
Oh,what can I do with a grief
Beyond belief!(许渊冲)”[3]
两种译文同为名家所作。选词精确,音律优美,意象清晰完整,意境深远悠长,是宋词翻译的典范之作。笔者试用格式塔原理分析两篇译作,探究在意象翻译和意境传达上孰高孰低。
个体意象:“淡酒””晚风””雁”“黄花”“窗儿”“梧桐”“细雨”“黄昏”
林译中分别用“a few cups of thin wine”“chilly winds of sunset”“geese”“fallen flowers”“window”“drizzle”“kola nut”来表示,基本做到与原文的一一对应,同时意象翻译中十分注重意象修饰词的翻译,例如“淡”译成“thin”,“晚”译成“of sunset”,充分体现了原作意象中中国古典诗词特有的婉转哀怨的感情色彩。寓感情于意象,细微处见功力。
许译则另有一番处理,分别用“of wine so dry”“of wind so swift”“wild geese”“yellow flowers faded and fallen in showers”“window”“On plane'sbroadleavesafineraindrizzles”“twilight”,许渊的诗歌翻译翻译一向以“音美”“形美”“意美”著称。单从本例中就可见一斑。许译不仅做到于原作意象的上的一致,也注重了原作意象的文化内涵的传达。例如“yellow flowers faded and fallen in showers”,把中国古典诗词中“落花”特有的萧瑟飘零的感觉传达得淋漓尽致。以此同时,许译超于常人的地方也在于通过译者的再加工,使得译文不仅是艺术的传达载体,本身也富有艺术的美感。“of wine so dry”“of wind so swift”两个意象的翻译兼有“音美”“形美”“意美”,不禁让人拍案叫绝。
从二者的翻译可以看出,意象并不是简单的字对字或是词对词的翻译就可以完成的。意象的翻译是意境传达的基础。充分传达意象的感情色彩,亦是十分必须的。
两个译本都在意境传达上下了功夫。满地凋零的菊花,梧桐浸淫在细雨中,似曾相识的大雁飞过,而故人已经不在。然而“淡酒”“晚风”“雁”“黄花”“窗儿”“梧桐”“细雨”“黄昏”,这几个意象并不是简单累加,随意组合就可以传达原作中婉转哀怨份氛围的,必须经格式塔质的组合联系。在意境传达上,两篇译文都是从“悲”入手,字字含悲,却不提“悲”字。
林译基本按照原作结构,多处运用强调重复结构。“So dim,so dark,So dense,so dull,So damp,so dank,So dead!”“The weather,now warm,now cold,Makes it harder”和“Keeps on droning: Pit-a-pat,pit-a-pat!”突破个体形象的限制,充分运用“格式塔质”,调动多种感官,在译文读者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完整的秋景图。自然景物的文化内涵是穿越国界的。相信每一个译文读者都可通过林的译作感受到李清照要传达的萧瑟寂寥的心境。
许译则更注重的整体的把握。在《声声慢》英译的过程中,译者没有着眼于单个意象中文和英文的一一对应,而是着力于整体意境的传达,得意而忘形。一曲词就是一个“格式塔质”的意象,而翻译就是格式塔意象再造的过程。译文一气呵成,原汁原味地传达了意境美。
全译文以问句起,以感叹语气终,一气呵成。众多意象镶嵌其中,浑然天成。具有东方韵味的文化意象在英语的语境中,丝毫不显得突兀。根据“格式塔心理学”中注重联系的基本思想,许译充分做到的统筹全局,得其意而忘其形,忘其形而不失其形美。“I look for what I miss;I know not what it is.I feel so,sad,so drear,So lonely,without cheer.”是写情,“The ground is covered with yellow flowers,Faded and fallen in showers.”是写景。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要义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1.整体质大于部分之和;2.整体质决定部分性质和要义。”“淡酒”“晚风”“雁”“黄花”“窗儿”“梧桐”“细雨”“黄昏”等意象在许译中不像林译中那样清晰可辨,但却在宏大的深秋背景中若隐若现。“一切景语皆情语”,意象和意境在许译中得到很好的结合,成功地获得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许渊冲先生的翻译就格式塔角度看更胜一筹。
[1]骆蓉.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格式塔意境[J].安徽文学(文教研究),2006,(09):1-2.
[2]何再三.涂凌燕.从格式塔心理学看杜甫诗歌的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95-96.
[3]贺聪聪.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两种英文译本宏观和微观之赏析[J].安徽文学,2008,(07):286-287.
H315.9
A
1671-5993(2015)04-0056-03
2015-10-07
沈晓婷(1988-),女,江苏镇江人,东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文学翻译方向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