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建高
(湖南科技学院 中文系,湖南 永州425199)
串讲教学法指教师对每一时段所讲内容进行粗略回顾、梳理、综合、比较,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比较系统、印象比较深刻。串讲法是我国传统的讲授教学法的一个重要分枝。与“串讲”相对应的是“精讲”——精细、具体、完整地讲授某个内容。串讲与精讲虽然所讲点与面、详与略等方法不同,但并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一次课(每次课两至三节)中所讲诗文,有的内容只需抓住重点与关键加 以梳理、点拨、比较即可,有的内容需要老师一一具体深入讲解。精讲要求讲得集中、深细、具体,串讲要求讲得灵活、全面而有条理,所谓“梳梳辫子”。特别是对那些看似平易简单,实则精深复杂的诗文,犹须串讲加以简列、关涉与比较,方能知其高妙。古代诗文教学内容非常丰富,而教学课时相对较少,加上教师的教学经验、教材处理能力、学识储备与课前准备等多方面的限制或原因,常对串讲不太重视,讲到哪算哪,铃声一响就下课拎包走人;或者搞“满堂灌”,硬塞给学生很多内容,结果没有串讲时间。两种情况都忽略至少是不重视串讲,不重视内容的梳理与相关作品的关涉、比较,即不注意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把握。在笔者看来,每次课后或某一内容讲过后看似随兴所至的三五分钟串讲,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应该与必须:因为串讲既可以梳理内容,掌握重点;又可以丰富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激活“旧知识”,温故知新;同时还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初步养成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主要就大学古诗文教学中的串讲模式略加论述。
多项并列法指教师对所讲诗文具体分析一过之后,将其意象、意境、题材、题旨、语言、风格、人物形象等多项内容,作简明扼要的回顾归纳。如《孔雀东南飞》、《木兰词》与《长恨歌》这样的长诗,其题材、情节、主题、人物性格、艺术成就等内容都相对丰富而复杂,若不作简单梳理、回顾,学生就可能如猴子摘西瓜,摘了后面的丢了前面的。首篇《孔雀东南飞》,将刘兰芝与焦仲卿婚姻悲剧的背景、情节、人物形象及作为最早成功的长篇叙事诗在艺术上的成就,一一简要复述,自然会加深学生对全诗的印象,如果略涉千年后“现实版”的《孔雀东南飞》——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则更见作品的历史穷透力。次篇《木兰词》属梁鼓角横吹曲,是北朝民歌的杰作,串讲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北方民族的尚武风习、木兰的人物形象,从军前郑重其事的准备,还家后喜气洋洋的“接风洗尘”。特别是在繁与简的处理上的精到妥帖,更须串讲重提——从军前与还家后描写得十分细致繁复,十年从军过程却只“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六句,让学生明白诗文繁有繁的妙处,简有简的写法。后例《长恨歌》是白居易名作,串讲简括李杨的情爱史事、创作动机、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作品主题、艺术成就。特别是主题的多义性——或讽喻唐明皇重色误国不早朝,或同情甚至讴歌李杨在天比翼鸟在地连理枝的生死两极的爱情,或者将讽喻与同情说二者兼取。诗的双重或多主题现象与诗人早年恋情相关,与俄国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双重主题相似。
这类串讲可以多项并提,也可以在多项里选择三两重要关节串讲,其作用是或首尾照应,或突出重点难点。却不能因所讲诗文内容多,课时少而顾前不顾后,忽略串讲。至于像屈原《离骚》那样既内容渊深又文字较深奥的名篇,若课时有限,可选择几个重点段落精讲,串讲则只须抓住三两特点即可。
古代诗文名篇大多篇幅短小,内容精粹,微言大义。这些精品篇目多具有相近的体裁、题材、意境、人物、语言等,从不同角度可以建立起可比性。又,不少作品中学或课外阅读已有所涉及。同时古诗文特别是诗,语言平易,学生基本没有什么文字障碍,给串讲留出了足够的时间与内容,教师可以自由选择与安排。如果大学教师的讲授了无新意与深意,再重复中学的内容或教学模式:介绍作家生平与作品背景,逐段逐句分析其内涵、题旨、特色等,其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会闹笑话。即算是大学新讲的那些篇幅较长难度较大的作品,联系之前的相关内容,学生不仅会对新内容加深印象,而且会起举一反三的作用。如讲《唐睢不辱使命》,唐睢的“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类舌战强敌的典型仅先秦散文中前有春秋时秦晋虎狼之师围攻郑国而最终
让秦郑结盟,使郑国安然无恙的烛之武;后有还璧归赵,“张目庭斥,左右皆靡”,“五步之内”“以颈血溅大王”,使秦王终不能加胜于赵的蔺相如。——烛之武、蔺相如、唐睢三位都是“舌战强故”的典型。串讲时“捎带”关联,更会突出在秦国灭韩亡魏背景下,而作为魏国的附属国、地仅五十里的小小安陵国里的唐睢大义凛然的形象——以“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应对秦王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血流千里”,至秦终不能得安陵国之五十里地。况且《烛之武退秦师》与《廉颇蔺相如列传》都是中学学过的课文,与《唐睢不辱使命》串讲,自然而然。
又如讲温庭筠《商山早行》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十字六意象并列的精到与妥帖时(明人李东阳《怀麓堂诗话》言此甚切:“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俱足,始为难得。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1]),前有中唐顾况的《过山农家》“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两句十二字六意象,后有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元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学课文)前三句九意象。意象并置是中国古诗词曲的重要特色。这些佳句中的意象并置,犹如经过精心选择的拼贴画,语言省净,内涵富有“弹性”,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又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通过对春江、月色、花林、潮水、扁舟子、妆镜台等意象的描写,体现出诗作宇宙人生与相思离情等深广意蕴,被称为“诗中之诗,顶峰之顶”(闻一多语),作为初唐向盛唐过渡的重要作品,重点讲其情感饱满,意蕴深沉,语言优美,影响深远。它本为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的旧题,因之不妨附带一提并略加比较隋炀帝杨广的《春江花月夜》及盛唐张子容的同题作二首和晚唐温庭筠的同题作。有比较才能见张诗的博大、精深与优美。
再如讲曹植《洛神赋》,其中对洛神细腻的外貌描写“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戏龙……迫而察之……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不妨关涉《诗经》中的《硕人》对东宫美女的描写:“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关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东家之子的外貌:“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还可以同中求异地关涉背面敷粉的从侧面描写美女罗敷形象的《陌上桑》。如此串讲,学生会感到渊源有自,茅舍顿开,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美国教育家戴维·保罗·奥苏贝尔曾指出:教师应该“指出新旧知识的异同”,“增强新旧知识的联系”[2]31。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讲盛唐送别诗,如果关联中唐送别诗,就会让学生真正了解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文学气象。盛唐送别虽别因多种,别情万千,但盛唐时代士人以开明时代所特有的书生意气、爽朗情调,使送别诗色彩明丽,境界开阔,情感健爽。色彩明丽者如“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秦山楚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李白《送友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境界开阔者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李白《送友人》)。情调爽朗者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它们与中唐送别诗诸如“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飘零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刘长卿《送李录事兄归襄邓》);“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卢纶《送李端》)等。题材相同而色彩、意象、意境、气氛与情调迥然有别。
又可在相同题材、体裁对比中求特色。讲柳宗元《江雪》串讲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两诗都是独处抒怀,都为五绝,但由于诗人的遭遇、心性等不同,两诗意象、意境、情调与诗人心境也就截然不同。前者凝重、清寒、孤寂、执着,后者灵动、温馨、宁静、悠闲。再如讲杜牧的咏史诗《乌江亭》,关涉王安石的《题乌江亭》与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三者题材体裁基本相同,而命意各异。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意为项羽若能包羞忍耻,坚韧不拔,或许能“转土重来”,东山再起。王安石针对杜诗“唱反调”:“百战疲劳将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项羽四面楚歌,逃回乌江,败局已定;即使江东八千弟子没有被消灭,对项羽这样一位心浮气躁、武断专行、有勇无谋,又兼妇人之仁、沽名钓誉的主子,军心人心的向背弟子们现在肯定会作出另外的选择:“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至于李清照在特定情境下,肯定甚至歌颂项羽自刎乌江,当作别论。
网络时代里的一切事物都是关联与开放的,问题是你鼠标如何点击,你的串讲如何放开。如介绍晚唐名家李商隐与杜牧生平心性时,不妨关涉中唐作家柳宗元与刘禹锡。李商隐与柳宗元都47岁英年早逝,他们或夹在牛李党争中,“一生襟抱未曾开”,“中路因循我独长,古来才命两相妨”(李商隐《有感》),或因参与“永贞革新”而先贬永州,再贬柳州,“江流曲似九回肠”(柳宗元《登柳州城楼》)。他们的性格属于敏感、内敛型,又执着于事功。李10岁丧父,家世寒微,急欲出人头地,却长期沉沦下僚,“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片心”(李商隐《初食笋呈座中》)。柳早年“意欲施之事实,以辅时及物为道”(柳宗元《答吴武陵非国语书》),结果一再遭贬,“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性格决定命运,性格也决定寿命,故柳李都抑郁而终。相反,杜牧与刘禹锡心性外倾、开朗、爽直、随遇而安,所以杜牧虽屡历坎坷,但年寿较高。刘禹锡巴山楚水贬了二十多年,“二十三年弃置身”,虽与柳一样长期身处逆境,因为心性开朗随分,所以活得潇洒健康高寿,享年七十有二。由此还可以“节外生枝”地关涉学生的“心理健康”——因为性格决定命运,学生们应该笑口常开,开心每一天。
宋诗多理趣,分析哲理诗的字面意义与言外理趣时,不妨关涉当下媒体内容。如讲苏轼的哲理诗时,关涉几个当下新闻——搜狐网、中青网2014年10月8日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媒体曝游遍整个庐山须一千多元》;2006年3月29日《中国新闻出版报》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来自21家新闻出版改革试点单位的报告》。前者言导游让游客买游庐山通票180元,然而上了庐山之后,美庐别墅、庐山会议旧址及其他不属于庐山风景名胜管理局管辖的19个景点都要另外买票。记者亲身体验后统计,游遍整个庐山须1000多元。真是不识真面目,不游不知道,一游吓一跳。后者意为只有大胆实践,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才能最先感觉到春江水暖,感觉到政策的春风。因之使学生对哲理诗句的微言大义、言外之意有了更直观、更深层的理解。
又如讲王勃的《滕王阁序》,其中意境开阔对仗工整的一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千秋称赏。其实它的句式结构与大致意境源自南朝庾信《射马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串讲点出一是王勃的化用,青出于蓝,点石成金;二是启发学生不仅要多读书,而且要古为今用,学以致用,化为自己的东西。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所讲述的只是学生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曾经‘研究’而‘研究’不出的部分。”[3]84因此,教师在切内容、具情趣、识时机基础上的串讲,一定能讲出情感,讲出精华,讲得精彩!也就是讲出学生想要“领悟”与“研究”的东西来,达到如叶先生所言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3]492
大学古诗文教学串讲内容可以是本次课的内容,也可以关涉中学或者课外学过的相关内容。如果说多项并列法主要是串讲当次课的多项或重点内容,使学生掌握要领,加深理解的话。那么后三种串讲法则更主要关联已经熟悉或似曾相识的内容。教育家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学生学习的主动与被动,主要看能否满足学习的心理过程和条件。他指出影响学生学习的唯一的与最重要的因素是能否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2]52。如果教师串讲法运用得当,时机把握得准,那么就能聚沙成珠,画龙点睛,三言两语的串讲关涉,能使学生建立起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并从中发现某些规律性的东西,所学知识在学生头脑中便能相互作用并建立新的认知结构,那么就不会让学生感到生硬与繁复,而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总之,串讲是串珠之金线,是鱼网之提纲,是电影电视里如慢镜头般的精彩回放。
[1][明]李东阳.怀麓堂诗话[M].长沙:湖南出版社,2007:115.
[2][美]戴维·保罗·奥苏贝尔.心理学与精神障碍[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