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明东(楚雄师范学院,云南楚雄675000)
州市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基本策略与主要路径*
罗明东
(楚雄师范学院,云南楚雄675000)
摘要:国家作出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战略部署,州市地方本科高校是高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转型发展的主体,要转型成功,必须科学谋划转型战略和路径。州市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基本策略是“大学共性基本要求要达标,应用个性职业特色要突出”,主要路径是“一个定位、两项任务、三大发展、四个关键、五个保障”。
关键词:州市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战略;路径
2014年2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上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建设转型”,标志着中国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战略改革正式启动。此项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政府、主管部门的决心决定、政策支持及管理水平,更需要高校自身的积极主动和探索实践。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政府报告中再次指明“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部署2015年的工作中也把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政府和教育部门对于转型的态度非常明朗,非常坚决。作为普通本科高校自身,在经历了形势研判、犹豫等待、观望徘徊后,大部分作出了“必须转”、“坚决转”的回应,并付诸于实际行动。但对高校而言,自身的转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甚至牵一发而动全身。当各高校从转型的理论研讨热潮中冷静下来走进实践时,才发现“转型难”、“难转型”!且不说社会与企业的支持配合,就是校内的改革也是困难重重。虽然已有一些高校在前期就进行了应用型办学实践并初见成效,各校纷纷学习借鉴,但各校办学历史不同、所处地域不同,无现成模式可借鉴。政府和教育部门文件虽然明确了应用技术高校是我国高校的一种新类型,对高校实行分类管理,但就应用技术高校建设的目标、人才培养、评价标准等并不明确和清晰,因此“怎样转”、“转向哪里”成了目前高校转型最核心的问题。基于此,笔者结合州市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实践,从什么是转型发展,为什么要转型以及怎样转型作了简要的梳理和分析,以期对州市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带来启示。
“转型”从字面上来看是从一种类型转向另一种类型,也可以说是从一种模式转向另外一种模式,也就是要打破原来的模式而建立一种新的模式。因此高校在谈“转型发展”时,首先应该搞清楚自己原来有没有“型”,什么样的“型”,该不该转,为什么?转什么样的“型”,为什么?众所周知,中国的高校在转型发展之前是“千校一面”,所有学校发展的目标都是学术理论型综合性大学,也形成了中国高等教育“一元制”的状况,造成这样情形的原因主要是政府对高校的考核评价标准是唯一的,这种评价方式引导了社会和民众的认知,
认为只有学术较强、学科门类较多的综合性大学才是好大学,在这两种因素的合力下,基于生存考虑,所有的大学无一例外,无论基础好坏、差距大小都朝着学术研究型方向发展。“转型发展”从国家层面来说,意味着打破原来中国高等教育“一元制”的管理和发展模式,建立“学术研究型”和“应用技术型”并存发展的高等教育“二元制”的管理和发展模式。对于高校而言,“转型发展”意味着重新选择,国家的政策是“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各地各省采取的措施也是自主申报,而不是搞一刀切,整齐划一,把转不转的自主权放给高校,本科高校发展多了一条道路选择,要么继续走学术理论型道路,要么选择转向应用技术型。
本科高校选择转型发展,就意味着选择应用技术型。那么应用技术型到底是一种什么型?个人认为,应用技术型是本科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类型,是一种普通本科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新型本科教育模式,其本质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视野下的职业教育。应具有以下特征:
1.应用性。这是培养目标的选择。应用性是应用技术高校的最基本的特征,是这类学校区别于研究型大学培养学术型人才和研究人员,区别于专科高职院校培养训练技术工的标志。应用的要求就是会把专业知识应用于工作场所,应用于开发研制工作或生产、管理工作的某一环节与岗位,更多的是职业岗位,能找到岗位并能适应岗位要求,并在工作中起到骨干作用。应用性是贯穿应用技术高校的主线,要求人才培养全过程、全方位都必须着眼于“用”,学以致用、教以致用、研以致用,管以致用,用是根本、是灵魂。应用技术型教育概念大于传统的职业教育概念。应用性本科教育是学术理论性本科教育与职业技能性教育的有机结合,是一种新型的职业教育模式。
2.职业性。这是培养类型的选择。州市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高校转型,实质就是转入高等职业教育的本科阶段,直接要解决的就是学生的工作问题、就业问题。必须以生产、管理、研制一线岗位为基点,以就业为导向,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做准备,职业教育贯穿始终。办学模式、教学模式以职业培养为目标。专业设置强调社会需求性和行业对接性,人才培养规格指向岗位、技术和综合技能,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教师要有行业工作经验,大量聘请来自行业的兼职教师,注重与区域产业结构的紧密结合。
3.师范性。这是基于传统积淀和优势的选择。地方州市本科高校中师范类院校占了较大的比重,这一类学校大多由原来的师专升格而成,有较深的教师教育办学的行业背景,特别是在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方面已形成一定的优势和特色,在应用型办学转型中,必须坚持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应用型思想为指导,对传统师范教育理念进行改革,对传统师范专业师范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造,坚持以基础教育为服务对象,面向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新型教师。彰显现代教师教育的“师范”特色是这类学校的重要任务。
4.综合性。这是基于学科专业的选择。相对师范性来说,新建本科院校中师范类院校打造“师范”特色的根基不能丢,但非师范专业发展也是转型的一项重大任务;相对于学科类型来说,学科过于单一,不具备单独支撑学校发展的条件,必须多学科专业综合发展,相对于传统的文科、理科来说,应用性特点不鲜明,必须面向地方经济建设、面向行业企业,对传统文科、理科专业进行应用性、职业性改造,同时积极探索交叉学科和交叉专业,积极发展应用性专业。
5.本科性。这是办学层次的选择。是地方州市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高校转型必须坚守的位置。本科性主要体现为:一是以本科教育为主,正视自己学科能力弱、研究能力不强的现实,不盲目跟随老大学走研究型道路,不再单纯强化学科建设和教育;二是既然是本科,必须强化专业教育,必须坚持本科专业的规范性,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降低本科人才的专业素质;三是属于本科阶段职业教育,是国家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的主要路径和重要阶段,是中职教育、高职专科教育的延伸和发展,再向上向后发展是专业硕士、博士教育。本科阶段的职业教育怎么办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6.地方性。这是关于服务面向的选择。地方州市本科高校是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创办的,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是地方应用型高校义不容辞的职责。为地方服务要从被动应答转向主动适应。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市场需要,主动贴近地方行业和产业,围绕行业和产业发展需求实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
学研究,与地方社会经济良性互动发展,与产业、行业实现双赢共进。
“应用性、职业性、师范性、综合性、本科性、地方性”是对于地方州市本科院校而言的应用技术学校的类型特征,也是这类学校在转型应用型本科中的基本定位,要使特色更加鲜明,必须进一步加以强化,使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职业教育贯穿始终,师范教育特色鲜明,学科专业综合性强,本科工作基础扎实,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明显。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大多数本科高校、特别是州市地方本科高校已经提出转型发展的概念,但通过高校之间的相互交流发现,相当一部分也就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没有向纵深发展,转型的动力不足,究其原因还是对转型发展的认识不到位,还有必要对“为什么要转”作一些系统的再认识,增强转型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增强转型的自觉意识和主动性。
(一)国家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需要
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是相互作用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力。当前,我国经济在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已经进入到一个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阶段,在新常态下实现经济增长,必须从根本上转换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从注重总量向注重结构转换,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提升转换,而这种转换的关键是依靠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核心是将经济增长的动力转换到创新驱动上来。随着经济的调整、转型和升级,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相应的更高的要求,需要大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动手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而现实的人才结构却是只有学术理论型或单纯的技能型,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对接,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对接,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严重匮乏。因此,高校转型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需要。
(二)国家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搭建人才培养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贯通立交桥的需要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础是建立现代教育体系,重点之一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是“一条腿”走路,基础教育完成之后,除了部分进入中等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外,其他的大部分就进入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逐渐设立了职业高中,又设立了中职教育和高职专科教育,有了“第二条腿”——职业教育。但是,由于社会重知识轻劳动的风尚以及现代新型产业发展迟缓,致使“第二条腿”始终矮一截,无法并行。并且职业教育到了高职专科后便无更高更远的发展,出现了“断头路、终结性”状态。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两种教育呈现出界限清晰,各自为阵、各自发展的状态。要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必须要打通两条线路,并轨进行,甚至要多轨交叉。高等教育需要解决人才培养类型结构与人才需求类型之间的断裂问题,破解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同质化、办学封闭化、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特色的问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需要解决本科阶段职业教育的断层,逐渐扩展“稀罕”的研究生阶段职业教育,打破原来职业教育“断头路、终结性”格局的问题。继续教育发展和学习型社会建设需要解决一线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的断点,打开一线劳动者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通道问题。这些问题最终的交汇点都在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这是高等教育中的新类型,体现了专业学术理论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结合,呈现出应用技术教育形态。应用技术教育形态不是单一的,从传统师专升格本科的高校,“转型”发展的路线是从学术理论研究型追求转向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也就是“本科职业教育”。还有一类主要是从高职专科或中职自然升格而来,是从技能型人才培养进入到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形态,通常称之为“高职教育本科”。这两种类型本科职业教育起点是不同的,其培养模式、方法特点各有不同,但培养目标是相同的,都是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可谓“路径不同,目标相同”。无论哪种类型、何种模式,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都处在枢纽位置,只有构建从中职、高职专科、本科职业教育到专业(职业)学位研究生各个层次的应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建立伴随劳动者职业发展的教育——就业——再教育顺畅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就业创业需求的良性互动,促进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
(三)高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同质化严重,一方面是办学类型的同质化,都追求学科综合学术性强;另一方面是人才培养的同质
化,同专业的人才多,并且都具有重理论轻实践的特征。给高校带来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就业质量问题,这对州市地方高校来说更为明显。州市地方本科高校由于品牌弱势、区位劣势、办学条件差等,学生生源质量普遍不高,但由于办学无分类指导以及评价的统一化、学术化标准,导致了州市地方本科高校不顾生源实际情况而盲目向学术理论型老牌高校看齐,办学理念学术化,培养目标学术化,造成了所培养的学生研究能力不强、专长不明显、动手能力也不突出,与社会需求脱节等现象,同时学生对自我的定位和认知不清楚,造成了做研究和学术不行,无法与老牌高校学生相比,需要动手的工作不愿做也做不好,不如高职院校的学生受人欢迎,形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也造成州市地方本科高校毕业生单就就业率来说不低但“就业质量”不高的现实。于是学生不满意、家长不满意、社会不满意,与办人民满意大学的目标相差甚远,严重威胁到了高校自身的生存发展。这一问题的成因,从整个高等教育的角度来说主要是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从高校的角度来说主要是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所需人才“错位”矛盾。社会发展需要高等教育的类型更加多元化,急需培养应用型人才类型的高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校转型发展为州市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目的是促使地方高校办学更能体现区域特色,人才培养更加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模式更加适合地方高校,科学研究更能紧密结合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办学效益能够满足政府和公众的愿望,人才培养质量更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就业质量的提高。高等教育要健康发展,州市地方本科高校要生存发展,就必须选择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
国家作出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战略部署,在策略上允许本科高校自主选择,但事实上转型的主体非常明确,那就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是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后设置的本科高校,为了优化高校的设置布局,这一部分高校大都设置在省会以外的地州市。根据教育部官网公布数据统计,截至2014年7月9日,全国普通本科高校918所,其中在省会城市的548所,在省会城市以外的州市地方本科高校370所。州市地方本科高校基本上为1999年后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以云南为例,目前共21所普通本科高校(不含民办),有11所新建本科高校,其中除2所在省会昆明外,其余9所全都在地州市。从数据中不难看出,转型发展的主体主要就是州市地方本科高校。
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对州市地方本科高校来说既是国家的战略部署要求,也是学校自身生存的必然和唯一选择。十余年来,州市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异常艰难和尴尬。尴尬一:还未站稳就必须跑步前进。州市地方本科高校大都由办在州市专科学校经合并组建升格而成,有的甚至是中专学校并入,升本后面临的最重要任务是从专科到本科的转型升级。专科到本科的升级不仅仅是校区面积的扩大、教学科研设备的增加、办学经费的增多等硬件的升级,更重要的是专业的改造升级、教学水平的升级和学生素质能力的升级。但是州市地方本科高校在升本后,对怎样办本科高校都还没有完全认识清楚,还没有较扎实的实践经验,就承担了因扩招而带来的巨大的本科生培养任务。再者,本科教学评估的要求和标准的统一化致使新建本科高校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老牌高校多年积累才能达到的标准,为此,形成了州市地方本科高校还未在本科层面站稳脚跟就必须跑步前进的局面。尴尬二:学生高不成低不就。高等教育扩招提高了毛入学率,但对州市地方本科高校而言带来的一个现象就是学生生源质量问题,州市地方本科高校由于品牌弱势、区位劣势、办学条件差等,学生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学习基础、学习风气与精神面貌等都与精英教育时代的学生有较大差距,这是存在的现实,有的老教师甚至感叹,现在的本科生还不如当年的专科生!但是办学无分类指导以及评价的统一化、学术化标准化导致了州市地方本科高校不顾生源实际情况而盲目向学术型老牌高校看齐,办学理念学术化,培养目标学术化,造成了所培养的学生研究能力不强、专长不明显、动手能力不强,与社会需求脱节等现象,同时学生对自我的定位和认知不清楚,造成了做研究和学术不行,无法与老牌高校学生相比,需要动手的工作不愿做也不会做,不如高职院校的学生受欢迎,形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尴尬三:下不接地气上行无元气。州市地方本科高校建在非省会城市,管理
体制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省州共建,以州市为主;另一种是省州共建由省直管。无论哪一种管理体制都让州市地方本科高校无所适从。在省州共建以州市为主的管理中,政府出资基本上由州市政府承担,但远离省会的非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有限的教育经费要同时兼顾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州市政府对高校的投入往往有心而无力;另一种省管的学校却存在着省州地域差异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尽合理,而所在州市以省管为由支持力度减弱甚至有排外现象,州市地方本科高校办学可谓困难重重。再者由于评估指标与重点大学同质,州市地方本科高校盲目追随学术性、理论性的发展方向,往往造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对接甚至脱节的现象,形成了无论在争取办学投入还是自身发展都存在着下不接地气上行无元气的现象。为此,州市地方本科高校在十余年的发展中,表现出定位趋同不准确,目标模糊不具体、模式单一无特色,形成的办学竞争力不强、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社会服务能力有限,学生就业质量不高的现实。
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无疑为地方州市本科高校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选择,这一发展方向与州市地方本科高校自身的实际和内在发展需要是相同的,州市地方本科高校要走出曾经的困境和尴尬,只有通过科学合理重新定位,不盲目跟从老牌学术型大学,而是走应用型大学之路,并且在主动、深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练好内功,创建针对地方行业产业一线人才需求相应的培养模式,形成具有自己优势和特色的发展方向及发展路径,才能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才能提升竞争实力,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面宽,难度很大,州市地方本科高校必须根据学校的发展水平和办学实际,综合考量,统筹规划,作好战略新部署,选准转型发展的重点路径,不同的学校情况不一样,转型发展的路径也不一样。但就一般情况而言,转型发展的基本策略和主要路径有着共性,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本策略——大学共性基本要求要达标,应用个性职业特色要突出
应用技术本科大学,既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同时也是职业教育的本科阶段。州市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必须把握好“尺度”,否则,就会成为“换汤不换药”,只转名称而没有真正进行内涵的转型;或者,直接变成职业学校,而失去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有的功能。为此,在进行转型的战略谋划时,必须抓住根本点来进行战略谋划。
学术研究型、应用技术型、职业技能型是目前国家较为明晰的高等教育发展类型,但事实上,三种类型中,学术研究型和职业技能型能截然分开,但学术研究型与应用技术型、应用技术型与职业技能型却不能完全划分开来。学术研究型与应用技术型是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的,根本点就在于都是高等教育。大学的共性、基本要求即使是应用技术型也应该达到。应用型技术与职业技能型也是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的,根本点在于“应用”,即必须都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简言之,构建应用技术大学的基本策略就是在建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时代背景下,以突出本科职业教育为切入点,坚持“大学共性基本要求要达标,应用个性职业特色要突出”的有机结合,实现大学共性与应用型个性的统一。
“大学共性基本要求要达标”指的是转型应用型办学中必须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坚守大学育人、科学研究、文化精神等基本共性,注重本科教育中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以及本科学术水准等共同育人原则,这是学校生存和发展之本。
“应用个性职业特色要突出”指的是在坚持大学共性基础上,发展应用性特色,彰显学校职业教育个性,注重教学内容与产业、企业、职业的衔接,人才培养上与产业、企业、职业的联合,强化学生知识的转化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和总结应用技术型高校办学的特殊规律,不断突出办学特色。
“大学共性基本要求要达标,应用个性职业特色要突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概念,是本科高校转型战略中要坚守的基本点,是实现由传统学术理论型本科向应用型本科或本科职业教育转型,创建新型本科教育模式的基本策略。州市地方本科高校升本较早的,已有10余年的本科办学经验,大部分已达到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合格标准,必须坚守本科办学的质量要求;升本稍晚的,也必须同时完成“专升本”的升级转型,在强化本科基础的同时突显应用型的办学特色,才能保证应用技术大学名副其实,也才能实现国家引导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应用型大学的真正目的。
(二)主要路径
州市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主要路径要把握“一个定位、两项任务、三大发展、四个关键、五个保障。”
1.明确一个基本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
高校的基本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这四项任务也是在发展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的,但无论怎样发展,人才培养都是高校的首要任务。为此,在应用型转型中,必须坚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明确应用型转型是一种新型本科教育模式的探索,这种新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前提认识是以本科职业教育为重点,以建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体化为引领,以建立普通本科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立交桥为突破口,从职业教育的视角对传统学术型、理论型本科教育进行应用性、职业性的改造。因此,必须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应用型人才是一种复合创新型人才,区别于学术型人才的根本是有应用技术能力,能动手操作,区别于技能型人才的根本是有较强的专业理论基础,能在学科专业的基础上能动地解决应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这类人才应具有以下特征:一是要思想品德优。强化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奠定学生成长成材的内核基础。二是要专业基础实。强化以学科为背景支撑、以专业为基础、以行业为核心的专业教育。在课程的实用性上下功夫,使学生具备本科职业教育扎实的系统性、完整性的专业理论基础,具备实用的专业技术知识,为专业技能技术能力形成奠定扎实基础。三是要职业能力强。强化岗位职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行业职业岗位的发展变化性前沿要及时跟踪把握,并及时转化到培养过程中,突出培养过程与行业岗位变化的对接性。四是要综合素质高。强化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必须贯穿素质教育,坚持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五是要工作适应快。强化学生以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应用”的优秀品质,使学生具备强大的发展后劲,能根据不同职业环境变化和需求,很快做出自我调整,迅速适应工作并创造性开展工作。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加大特色培养力度,进一步形成“上手快、后劲足、能创新、品行好”的特色能力,才能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专多能”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完成两项任务——全心全意服务地方和努力发挥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龙头作用
(1)服务地方。服务地方是州市地方本科高校的重要使命,也是州市地方本科高校赖以生存、谋求发展的重要途径,必须通过转型全方位的研究地方、服务地方、贡献地方,使学校成为地方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合作伙伴。州市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地方是全方位的,重点在以下几方面来突显。一是培养地方所需人才。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途径是通过人才培养来实现的,州市地方本科高校的生源大多为本省,甚至是本州市居多,毕业生的就业和去向大多在生源地,以本省内和州内居多,为此,州市高校要了解地方对人才的需求,围绕需求培养地方所需人才。二是为地方经济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科学研究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也是服务地方最直接的方式,州市高校的科研应在应用性上下功夫,强化贴近生产实际和社会需求,大力支持和鼓励与地方开展横向研究,直接促进研究成果转化,服务企业行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展。三是引领和传承地方优秀文化。地方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州市地方本科高校要立足于所在州市,研究和传承地方优秀文化,引领地方优秀文化之方向,成就一批地方文化大师,为地方优秀文化发展提供服务。四是服务和引领地方基础教育。州市地方本科高校大都有师范教育行业背景,为所在州市培养过大量的基础教育教师,目前也承担着所在州市基础教育职前教师培养和职后教师培训任务,切实发挥服务和引领基础教育两大功能,促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2)发挥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龙头作用。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引导和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提高地方高等教育支撑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高等教育特色发展,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从中可看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既是高等教育本科中的一种类型,也是职业教育中的本科类型,是普通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交叉点,打通了职业教育从中职、专科到本科生、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同时也打通了职业教育和
普通高等教育交融的通道。目前我国在职业教育中采取的是集团化办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各地州建成了职业教育中心,实行职业教育集中办学,但是大部分只是地点的集中,由于办学层次相同,没有“领头羊”,各职业学校还是各吹各打,难以形成统一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州市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后就是地方本科及以上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办学层次更高、实力更强,学科、专业门类多,具有高等教育本科的学科、专业优势,具有引领职业教育的能力,就要发挥出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龙头和引领作用,促进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集约发展,建设专业硕士点,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品牌。
3.抓牢三大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
(1)内涵发展。内涵发展是高校提高竞争力的唯一路径。州市地方本科高校组建升格之后,首先面对的是本科办学层次关于办学条件的各类达标,造成州市地方本科高校在升本初期无一例外的都把精力和重心都放在了规模扩大和硬件条件改善上,校区扩大了,大楼盖起来了,学生也越来越多,办学条件越来越好,规模越来越大,但办学质量不高,办学特色不鲜明,办学实力不强成了这一时期州市地方本科高校的共同特征。改变这一现实的唯一途径就是把重心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建设,内涵建设的要素很多,要以一盘棋的思想,科学谋划好内涵建设的整体协调推进,形成“教学是中心,科研是重点,学科是龙头,专业是基础,队伍是关键,需求是导向”的战略部署,以“注重质量,强化特色,提高水平,持续发展”为要求,全面促进学校内涵发展。要在协调推进中突出重点,抓好要点。内涵建设的中心是人才培养质量,要坚持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的信念不容动摇,在任何时候都要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人才培养上,要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首要的、根本的职责,构建学校“教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的全方位育人体系,共同作用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2)特色发展。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州市地方本科高校的特色发展应该在两个要点上下工夫。一是特色学科专业。在高校转型应用型办学中,也有学者提出应用型大学要忽视学科强化专业,事实上没有能脱离学科的专业,学术型高校更多侧重的是学科的理论发展,而州市地方本科高校这类应用型学校则更侧重学科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更侧重学生对学科相应层次的应用能力培养。州市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过程中发展特色学科要根据学校办学的实际,尊重学校发展历史和积淀,才能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二是地域特色。州市地方本科高校处在不同的地域,就目前高校布局来看,很少有同一地州市有两所本科高校的状况,地域的差异性为州市地方本科高校错位发展形成特色带来条件和可能,州市地方本科高校也只有在发展中抓住区域经济和区域文化特点,抓住地方特色,才能为地方发展作出贡献,才能彰显自己的生命力。
(3)创新发展。转型即创型,正如前文所言,国家引导高校转型就是要打破高校“千人一面”的同质化局面,给高校更大的创新空间,突出发展个性与特色。高校自身在转型中也无固定模式可借鉴,转型的过程就是一个创型的过程。要创什么样的型,可以从以下三条路径实现突破。一是从专业建设的角度来创型。专业的创型中就是要避免一哄而上,再次形成专业同质化、就业竞争集中的现象。因此要充分利用所处州市的区域优势、地缘优势,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及社会事业发展,建立与地方产业紧密对接的专业集群,加强专业设置与职业需求的匹配度,打造特色专业,错位发展,创出具有各自专业特色的应用型。二是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来创型。应用型的关键在“应用”,因此要在课程设置上下工夫,以“用”为中心,让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紧密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提高实践实训课程比例,理论课强调够用、能用,实践实训课强调实用、管用。目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教材是空白,各校可从实际出发,编写大量的本土教材,突显本校人才培养特色。三是从评价模式上来创型。改变考试中以理论为主的闭卷考试方式,探索多元化考试形式,增加动手实践能力考核比例,要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探索“学位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以及体现一专多能的“多证书”制度。只有在这些关键环节上下真功夫才能真正实现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
4.四个关键
(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构建。这是州市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核心内容。州市地方本科高校在升本后都把老大学当成发展的目
标,办学理念学术化,培养目标学术化,人才培养模式几乎都是学术研究型高校的翻版,但由于办学历史短,没有传统高校的学术积淀,造成了所培养的学生研究能力不强、专长不明显、动手能力不突出等现象,因此,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都要跳出传统学科教学的范围,以创型本科职业教育的全新视角,向学用结合、以“用”为主的方向转型发展。按照“上手快、后劲足、能创新、品行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基本要求,以“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格为主线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应用性和职业技能性课程,要听取社会、行业、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建议,并作为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并从政府、企事业单位聘请专家参加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参加实践实训课程的教学,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与地方企业行业合作发展转型。这是州市本科高校转型中的难点。高校转型的一个直接目的就是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破解高校“就业难”与企事业单位“用工荒”的矛盾。因此高校转型必须打开校门走向社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各种联合培养及合作方式。要积极与地方行业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要广泛与地方行业、企业、事业合作,让企事业单位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质量评价等制定,参与课程教学、实践实训指导;要积极与国内外高校协作合作,联合进行人才培养;积极与地方科研院所合作或行业协会合作,协作开展技术研发、创新与推广应用。在各种开放的协作合作中构建具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服务地方的能力和水平。
(3)“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所在,师资队伍建设不能只重视专业理论的提高,还应该重视教师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可采取三条途径并重施行:一是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中,不但要重视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的引进,还要重视从企事业引进有相关专业资质、职业资格的高层次人才。二是在已有教师的“转型”培养中,把从科研单位、企事业邀请具有动手能力和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人员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和选送教师到企事业实践培养相结合,加速推动教师的转型。三是采用聘用管理模式从行业、企业中聘请行业专家、业务骨干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承担技能实践类课程教学。
(4)办学条件改善。这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应用型办学急需大量实践实训条件,州市地方本科高校能否成功转型,能否保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办学条件的保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州市地方本科高校由于都有合并的历史背景,都属新建本科高校,因此办学设施老旧,教学科研装备滞后,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训设施严重缺乏,条件差、投入少、起点低是不可回避的事实,改善办学条件的任务就显得更为艰巨。要加大校园的基本建设,使公共服务硬件更加健全完善,保障师生学习生活条件;要加大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师生精神生活,用优秀的校园文化凝聚发展的正能量;要加大信息化建设,建设智慧校园,提高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现代化水平;要加大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和实践实训设备建设,提高使用效率,为师生的教学科研和学习提供充足条件。要加强条件建设和保障的机制完善与创新,使各项办学条件在不断完备的同时充分发挥效用。
5.五个保障
(1)以“四个全面”为指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明确使命,以正确政治方向治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中国的改革发展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高校的转型发展就是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改革的重大部署,是高等教育自身“解难题”、“啃硬骨头”的重大改革举措,因此在转型改革中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要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指导,使转型发展无论怎样转,转成什么型,都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保高校转型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2)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结合本地实际,自觉主动转型,科学发展治校。高校的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转型发展要走科学发展之路,必须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高校的存在和发展不是孤立存在的,高等教育外部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人口、地理等等因素与高等教育是相互作用的;高等教育内部中的师生之间、领导干部和教师之间、各部门之间等等也是相互作用的,因此转型发展要
系统考虑与全盘规划,统筹社会需求与自身发展,兼顾传承与创新,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根据各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发展方略、落实步骤方法,使转型不走错路,不走弯路,切实推进转型发展。
(3)遵守社会道德、法律,法治与德治结合,依法合德治校。转型本身就是打破一种传统模式、建立一种新的模式的改革,但并不是乱改乱转,前些年,一部分人打着改革的幌子,突破了法律与道德的底线,导致了道德滑坡,甚至法律无用的现象,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阻碍了发展,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转型发展要避免走这种错误的道路,要守住法律和道德的底线,依法合德的推进改革。依法,就是必须在国家法律的范畴内推进转型,法律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同时,也要加强学校自身的制度建设,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合德就是要合道德规范,要加强学校管理干部、教职工、学生的道德建设,形成推动转型发展的正能量。
(4)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制度建设,坚持规范办学治校。转型发展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迫切要求各高校从实际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破除阻碍教育改革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形成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同时,转型发展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必须建立与转型发展相适应的制度体系,才能保障转型发展统一协调推进。制度的关键重在执行,因此必须强化制度的从严执行,才能显现出制度的作用,才能使管理不断走向规范,以优质高效的管理,加速推动转型发展的进程。
(5)发挥师生员工主人翁精神,增强责任心、事业心和使命感,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突出民主和谐治校。高校转型发展的主体是师生员工,师生员工既是转型发展的利益主体,也是推动转型发展的行动主体。转型中,教师担心学校转型后成了职业学校降低身份、地位、降低经济收入,学生担心自己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却成了高职生,降低了职业层次,师生对转型都有抵制情绪。要保障转型顺利推进,就必须重视师生在转型中作用的发挥。要引导师生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加深对转型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克服对应用技术大学的偏见,使学校转型得到师生的肯定和认同,激发出师生的责任心、事业心与使命感,发挥好师生在转型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出主人翁精神,同时积极吸纳师生在推进转型发展中的意见建议,突显师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民主和谐治校。
(责任编辑刘祖鑫)
“Transition”Development of Locally-run Universities: Basic Strategies and Major Approaches
LUO Mingdong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Chuxiong,675000,Yunnan Province)
Abstract:As the majority to answer to the strategic call of the State that some of the universities be application-oriented,universities locally run by the prefectures are going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Strategies and approaches,therefore,are to be carefully worked out to ensure success of this transition.For such universities,“accomplishing the common university objectives while pursuing vocational personality”can serve as a strategy while the ideas of“one positioning concept,”“two tasks,”“development in three aspects,”“four key jobs”and“five guarantees”are the major approaches.
Key words:local university in the prefecture,transition,strategy,approach
[主持人语]人类文明史近代以来,许多种文化的食事研究都开始观照人本主义的生理、心理探究,传统的爱好与技艺描述实现了理论思维的历史性跨越。两个多世纪以来食学研究的经典成果累积,研究者会不断关注它们的存在,本刊欢迎新的探索以“温故知新”。
学科主持人简介:赵荣光(1948—),男,浙江工商大学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所长、城市与旅游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饮食文化。
作者简介:罗明东(1962—),男,楚雄师范学院校长,二级教授,教育学博士,云岭学者,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高等教育、教育地理与区域教育。
收稿日期:* 2015-04-06
文章编号:1671-7406 (2015) 04-0001-09
文章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649.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