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成因及对策分析

2015-03-19 03:33:04卢进勇
关键词:低端跨国公司价值链

陈 静,卢进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北京 100029)



贸易经济

中国企业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成因及对策分析

陈 静,卢进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北京 100029)

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切入全球价值链并获得价值链利润的同时,由于核心技术缺乏、跨国公司有意进行技术封锁等原因,容易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之间形成“俘获型”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并陷入“低端锁定”现象中。从公司角度通过微观层面分析了“低端锁定”产生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其中,增强核心竞争力、构建中国自己的全球价值链对于中国企业摆脱“低端锁定”现象大有裨益。

俘获型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国内价值链

一、全球价值链与中国企业“低端锁定”的形成

(一)俘获型全球价值链与中国企业“低端锁定”的形成

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利用低成本劳动力比较优势以加工贸易形式切入全球价值链分工,发达国家将大量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到中国,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方式从而得到改善。中国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持续技术学习和知识积累成功攀升到价值链高端环节,成功实现获取高额价值链增值的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加入GVC之后的升级之路是自然而然的。长期依赖于资源高消耗、低劳动力价格、以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为主的传统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的发展,使中国与跨国公司之间逐渐形成一种“俘获型”GVC治理关系。Humphrey & Schmitz(2002)根据GVC的不同治理模式(即GVC当中主导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归纳出来三种不同类型的GVC:市场型、领导型和层级型。GVC的类型后来被Gereffi et al.(2005)加入了关系型和模块型而拓展为五种类型,并将领导型修正为俘获型价值链。在该理论中,企业或者产业集群加入俘获型GVC后虽然容易实现产品升级和工艺升级,却很难发生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大量企业陷入“低端锁定”的怪圈中,即企业功能被限制在零部件加工制造、组装等低附加值、低利润的低端环节。Schmitz(2004)进一步指出,“低端锁定”现象在发展中国家实现起飞或低端阶段的工业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着,而发展中国家企业易于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形成“俘获型”的价值链生产关系,成为跨国公司的低端产品供应者或者简单环节的加工者,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被俘获”现象。全球价值链驱动力与中国产业发展成为扭曲中国产业结构的重要力量,且加剧了地区差距的扩大(刘志彪,2008)。

(二)“低端锁定”的负面影响

“低端锁定”的负面影响在于使全球价值链中附加值较高的环节长期被发达国家的主导企业所把持,低端、弱势企业的利润空间被挤压,往往会陷入低价无序的恶性竞争之中,这不仅不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而且容易导致价值链低端企业所在国产生资源环境的持续恶化和国内福利水平的长期低下,即产生所谓的“贫困式增长”。

“低端锁定”对我国的产业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十分不利:当本土企业试图通过提升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塑造自身全球品牌、构建国内外的销售终端渠道等方式进行价值链升级时,将面临着来自掌握核心技术专利和标准体系、拥有完整和成熟的销售渠道和掌握国际消费市场情况的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强大竞争,其通过技术封锁、渠道封锁以及价值链中的利润压榨等方式竭尽所能地阻碍发展中国家企业通过研发投入进行核心生产力和技术的培育,通过低销售价格竞争、“创新竞争”等行为极大程度地剥夺发展中国家的本土企业通过刻意压低本国劳动力成本和资源价格而产生的比较优势带来的利润,阻止企业将所获利润投入到研发中,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为了维持其价值链的现有位置不得不被迫追随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战略,从而产生研发资金短缺、劳动力报酬过低导致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创新行为无以为续,经济发展放缓,从而又影响企业价值链的升级和发展,形成恶性循环(卢福财,2007)。因此,为了防止这种状况的产生,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干脆放弃在价值链中升级的打算,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之间形成一种“俘获型”生产网络,成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特定产品或者零部件的稳定供应商、特定产品的加工和组装工厂,并获取作为被俘获的供应商所能获得的一部分微薄的价值链利润。

总而言之,国内学者认为俘获型价值链、主导企业对低端企业的限制、中国企业切入全球价值链的行为方式等是造成低端锁定现象的主要原因,并且集中于对宏观的国家层面以及中观产业层面分析,而本文拟从技术差距、跨国公司经营战略、中国企业存在发展的“路径依赖”等方面对“低端锁定”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

二、中国企业“低端锁定”成因分析

(一)“代工”生产模式产生的“低端锁定”

尽管全球价值链分工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参与国际分工,并且参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价值链环节为其工业化和产业升级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由于发展中国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仍然是廉价劳动力或各种自然资源,资本和技术仍然是其缺乏的核心竞争力,因此通常只能以“代工”的模式切入到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制造性环节;而发达国家利用其技术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积累的比较优势,通常以价值链的主导者身份占据且控制着全球价值链中的核心技术研发、品牌或销售终端等高端环节。在这种国际经济分工格局中,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生产工序或环节往往是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和环境污染型的部分。而发展中国家只能通过长期压低国内劳动力成本和资源价格的方式在全球价值链中求生存,从而产生了国内有效需求不足、资源过度消耗、价格体系扭曲、自主创新不足和严重的环境问题。与此同时,发达国家还通过参数设计(技术标准、专利授权、质量、环保、交货、库存及价格等)来给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赶超和价值链升级制造障碍,从而使得作为代工者的发展中国家被限定在与主导国家之间的“俘获型”生产网络中,或被“锁定”在低附加值、低创新能力、低发展空间的微利化的价值链低端生产、加工、制造环节,从而形成“低端锁定”现象。

(二)跨国公司逐利本质形成的“低端锁定”

在全球价值网络体系中,出于追逐高额垄断利润的本能,拥有核心能力的跨国公司具有一种天然的驱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长期“锁定”在价值链低端的动力机制。跨国公司会寻找各种理由和机会,不断通过加强核心能力或提高知识壁垒的行为,在提高发展中国家企业参与全球价值分工与合作的成本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研发、创新能力,从而保证长期收益最大化。仅仅依靠自身的能力,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很难突破低端锁定状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系统集成公司(位于全球价值网络中最高端的企业,可称为网主企业或者主导企业,通常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能根据需要对自身主导的价值链进行重要重组。系统集成公司通过向次级系统集成者、供应商传递压力,使得供应链其他环节的集中度迅速提高,而集中度的迅速提高增加了价值链中的后来者与系统集成者直接竞争的困难性,也大幅度提高后来者进入价值链为系统集成者提供生产和服务的门槛。而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的产业升级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处境。通常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都是依托一般要素条件(如低劳动力资本优势、资源优势等)带来的比较优势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竞争,而这种微弱的优势会伴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更多低劳动力成本和拥有更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国家加入而逐渐丧失。作为价值链低端的被锁定企业来说,其不具有提高自身能力成为系统集成者、次级系统集成者的能力,因此,只能作为供应商并被“锁定”在该功能当中,否则其可能面临被甩出全球分工体系的风险。

(三)基于路径依赖形成的“低端锁定”

路径依赖理论源于技术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其概念常用来解释技术和制度为何长期锁定于无效率的状态,导致社会最优结果无法实现。Meyer & Stamer(1998)在对巴西的Santa Catarina的产业集群的研究中发现,不同的集群在面临着外部冲击时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而集群克服路径依赖的能力决定了其升级程度的不同。如果企业满足于从事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无法获取或掌握核心技术,在技术上易形成路径依赖。

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往往受俘获型价值链治理机制的束缚,在该类型的全球价值链中,跨国公司支持和鼓励代工企业在工艺和产品设计能力方面的升级行为,以满足自身获取低成本、差异化产品的要求,一旦被俘获的企业试图向提升自身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培育品牌、销售渠道方向升级时,会对跨国公司的利益形成挑战,跨国公司就会利用截断中国企业下游渠道、抑制企业开发热情等方式使代工企业丧失掌握核心技术的能力和开拓自有品牌的动力,通过严格的产品进口质量、安全、环保进入壁垒及快速变化的产品升级换代要求等方式,既完成了向中国企业出售其淘汰设备获得利润,又能再次剥夺中国企业的加工利润,或者以防止知识泄露为借口,直接威胁终止合作关系的手段,将中国企业控制在代工—微利—自主创新能力缺失的循环路径中。

总之,在俘获型的全球价值链体系当中,从事国际代工生产的企业通常只从事简单的生产和组装任务,其他重要的增值环节尤其是产品的研发、设计和营销等关键环节都依赖于跨国公司,在这种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中,中国企业只能按跨国公司的意愿行事,对双方的合作路径和获利方式产生依赖,也由于关键知识缺失等原因放弃转向其他类型的价值链治理模式,或者在已有价值链中进行升级的努力。

三、创建由中国企业主导的全球价值链,突破“低端锁定”

由于缺乏由发展中国家构建的全球价值链体系,发展中国家企业只有进入到由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构建的全球价值链方可参与国际分工并获得分工利益,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企业来说,“被俘获”是一种被动也是主动的选择。而国内价值链(NVC)的建立和培育是突破“被俘获”的有效策略(刘志彪、张杰,2007)。李美娟(2010)认为,中国企业陷入“低端锁定”的原因源自于两方面:一是企业自身的原因,包括自主创新能力的缺乏、制度的滞后和心智模式的不适;二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进行严密封锁。因此,改变企业心智模式、构建市场势力和培育国内需求市场等策略可以帮助中国企业摆脱价值链锁定。刘维林(2012)认为,基于功能视角的价值链延伸容易招致链主企业的阻击而难以突破,从而产生“低端锁定”,而基于产品与功能的双重嵌入可以通过价值模块的动态调整而实现价值链的攀升。张少军、刘志彪(2013)则构建了一个国内价值链模型,以有效对接国外价值链并寻求中国企业通过国内价值链的构建进行升级,并对接到全球价值链高端部分。针对以上对发展中国家企业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之间形成“低端锁定”的成因提出如下相应的对策。

(一)企业层面的对策

1.区分价值链类型,分类发展

价值链上的利润增值环节呈现出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的特征,即从研发、设计的营运区段到加工装配区段再到营销区段。其中,价值链的两端:即上游以知识经济、知识产权为主导,包括研发创新机构等知识型企业;下游以品牌、综合服务等要素为主导,包括品牌、销售、物流、金融等高附加值的服务业企业。这两类企业可以获得价值链增值的绝大部分,而处于价值链中间的企业则仅能获得微薄的利润。用经济学中“稀缺性”进行解释:参与产品价值中各环节的国际分工合作诸方的利益分配的多寡,取决于其各自拥有要素的相对稀缺程度。具体地说,在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条中,大部分价值的增值部分流向了生产领域,则以增强核心技术能力为中心的策略就是合乎全球竞争规则的正确路径;在购买者驱动型价值链条中,大部分价值的增值部分流向了市场销售和品牌渠道等流通领域,那么,设计和市场营销环节的优化便成为获取范围经济等方面的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张辉,2004)。

(1)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

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条上的核心企业的升级行为多表现为从制造区段向研发区段升级和上游延伸,技术研发型生产企业则主要通过技术升级来推动市场发展。因此,对于参与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条的多数中国制造企业而言,必须强调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产品的不断更新,从制造区段向研发区段升级。具体路径可以通过产业的集群和垂直一体化来强化规模经济效应,努力向知识信息密集型的研发区段攀升。

在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中,中国企业的研发能力落后于国际企业,可以通过对研发功能的集聚,即价值链条上各环节研发功能的纵向集聚和同类企业特定研发功能的横向集聚两个层面,促进中国企业的后发优势。设计环节是企业集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设计模式本身可以分为美国设计模式和中国设计模式,美国设计模式表现为在对消费者文化深刻了解的基础上,美国在设计产业的研发和运作层面集聚了大量人才,从而在不断更新消费者文化和消费产品方面走在同行前列,创造了在同行中的竞争优势,而中国设计模式主要体现在中国的中小制造企业与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加强研发设计产品的实力,弥补中国企业设计力量薄弱的缺陷。对比两种设计模式会发现,仅靠中小制造企业自己创建技术联盟的创新研发进展较慢,因此,通过两种设计模式的结合,设计技术平台的集聚、科研科技资源的汇集,推动中小制造企业设计创新、研发突破。除此之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高附加值,依托于传统产业的科技创新环节,充分整合了人的无限思维资源,冲破了物质资源的硬约束,开辟了以不消耗物质资源、不污染环境的方式来加快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路径,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例如,英国伦敦作为一个老牌工业城市,客观条件决定了不能再发展低端制造业,其就通过创意产业的设立而成功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超越工业经济的局限,发展创意产业,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2)消费者驱动型价值链

中国参与的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基本属于购买者驱动型价值链条的产业。因此,摆脱价值链条上的低位不利格局可以从下游消费者方面入手,依靠市场势力构建努力向下游营销区段升级,是中国企业在区域性竞争中发展的主要基础,以消费者需求带动价值链条始端,直接控制产业价值链条终端,通过互动使上游研发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张小蒂、朱勤,2005)。在企业强化产业价值链条下游竞争优势的过程中,通过渠道升级强化价值链条的功能。首先,这是一种兼并融合打造渠道的途径。例如,中国建筑电器行业巨头广州朗能电器有限公司与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霍尼韦尔公司在2005年进行国际战略合作,成功利用了霍尼韦尔公司的渠道将其产品和品牌打入国际市场,以其制造优势创造市场&渠道和品牌优势,控制产业价值链条终端,掌握主动权。其次,可以缩短中间渠道环节,建立直接供销关系,渠道缩得越短,附加价值越高。通过共建共用采购平台,不仅提高企业在原材料和中间产品采购中的议价能力,降低输入成本,而且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平台使企业借助现代综合物流手段增加盈利能力(李海舰、郭树民,2005)。

2.构建市场势力,培养企业创新能力

核心竞争力源于企业不断的创新行为,中国企业如果想维持持续创新能力,则需要构建市场势力以提供内生的动力机制维持创新的产生。拥有一定市场势力的企业所获得的超额利润和组织资源将促进企业进行自主创新,而自主创新又能维持和扩大已有市场势力的影响。创新是市场势力获得的前提,它可以产生产品的异质性从而创造和维持产品的市场势力,而一定的市场势力又能进一步促进创新的动力与能力的提升,中国企业可以通过自主创新,逐渐建立自身的市场势力,摆脱“低端锁定”。

在全球价值链中,上游的研发、专利标准以及下游的销售渠道和品牌都是附加值比较高,也是跨国公司进行技术封锁比较严密、适合我国企业构建市场势力的环节。在目前大多数全球价值链中,主导性跨国公司就是通过对上下游关键环节的占领形成了强大的市场势力并获取主要分工利益,同时也可以限制其他环节的企业在价值链上的攀升。中国企业首先可以对本国巨大的内需市场的占据为基础,创建品牌、构建自身的销售渠道,形成市场势力后,利用所获得的价值链利润进行创新投入,从而为巩固市场势力打下基础,与此同时,也需要在人力资本的培养方面加大投入,利用我国劳动人口基数较大的比较优势,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为中产消费阶层、高技术研发、营销、管理人才的形成进行储备,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同时,通过有效和有针对性的创新激励政策如直接补贴、税收优惠、对高校等公共研究机构进行资助等方式,最终达到占据价值链中的自主设计、品牌营销两端制高点,彻底摆脱跨国公司对自身的技术封锁的目的。同时,张小蒂、朱勤(2007)的研究也发现,具有市场势力的企业不仅不会产生垄断行为,基于市场势力的创新具有极强的外部经济性,且其社会收益率约为私人收益率的3倍,其对社会福利的净效应也为正。

3.构建全球价值网络,纵横发展

根据价值链理论,不同的行业、不同国家都可以根据比较优势主导形成不同类型的价值链,这些价值链通过时间和空间相互联系,纵横构成网络结构,而每一个网络的节点就是一个企业或者组织。所有的企业在价值网络中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在网络的结构中,由于其是受到能力要素的驱动形成(王伟,2005),网络成员间能力呈现互补性:处于网络高端的企业将集中经营少数几个或单个最有价值的核心能力,低价值的能力要素被分离;处于网络低端地位的企业只能承接低价值的能力要素。在现实中表现为跨国公司拥有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市场开发与品牌经营等高价值能力要素,而发展中国家企业只有接受产品生产与组装的能力要素。在网络内部,网络成员在价值网络内的地位是由企业自身能力来决定的。根据价值网络上不同企业之间能力的差异对比,网络分为对等型的价值网络和依附型的价值网络。其中,对等型的价值网络是指分工合作的双方或多方在价值分工中的地位是平等的,而依附型价值网络中的成员间的价值分工关系与地位是不平等的。一般来说, 具有核心能力的企业与不具有核心能力的企业进行价值分工往往形成依附型的合作关系。在全球价值网络条件下,跨国公司借助于自身的核心能力,与中国企业组成了依附型的价值网络,形成了全球价值网络形式的分工与合作经营模式。由于核心能力的稀缺性,拥有核心能力的跨国公司在网络中处于主动的支配地位,没有核心能力的企业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在构建或维护全球价值网络过程中,跨国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的利益要求来主动选择或放弃没有核心能力的发展中国家企业, 从而迫使发展中国家企业接受不利于自身发展的合作契约与协议。

网络的结构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交易成本的下降,企业保持非关键能力要素的机会成本越来越高,分离这些能力要素并在全球范围内组成价值网络也就成为必然的趋势。全球价值网络是一种不稳定的、动态网络体系,不具有固定的结构和模式。它是根据变化的要素市场来组织各种相应的资源,建立起动态的网络体系,以满足全球消费市场的动态需求。因此,中国企业可以利用网络的动态性特点,抓住新一轮的全球经济调整的机会,成功在网络中进行转型和升级。

目前,中国已有一些企业成功嵌入全球价值网络,而其嵌入全球价值网络后,低端锁定的问题是其经常面临的问题。为突破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锁定,中国企业可以在价值链中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协同发展。可以通过沿着价值链条升级,即从价值链条的低端制造区段向高端研发区段、营销区段和营运区段横向升级;也可以在价值链之间进行选择升级,即从各区段价值网络的最低端,沿着模块供应商、系统集成商、规则设计商纵向升级。价值链条、价值网络上的节点企业,既可以选择横向价值链条升级的“一”字型成长模式,也可以选择纵向价值网络升级的“|”字型成长模式,还可以选择混合升级的“十”字型成长模式,纵横推进中国企业全面成长。

除了让企业成功嵌入全球价值网络,中国企业也可以通过构建全球价值网络,成为全球价值网络的网主企业。中国企业只有通过建立自主发展型的价值网络,推进分工深化,才能摆脱价值链被俘获的处境,掌握价值链网络的主导权,让本土的价值链系统集成商在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它需要根据企业的内外部环境选择具有一定分工迂回程度的产品,发挥分工带来的新比较优势,才能逐步实现资源和能力优势的积累,最终获得竞争优势。

4.处在价值链不同位置的企业间关系通过特定的机制进行协调

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并非一成不变,其将因为价值链中的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层次、价值链活动的管理以及管理技术在设计、生产和价值链自身治理当中的不同的应用以及行业的不同,或者不同行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而进行动态演变。中国企业加入全球价值链之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与中国本土企业、全球采购商与本地供应商之间将产生动态博弈,中国企业若想在博弈过程中胜出,顺利实现产业升级,将受到其自身产业竞争力和产业所在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与价值环节的影响,在传统的国际经济结构中,生产者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上,跨国公司作为“核心”控制着整个价值链的全球分工和价值分配,治理模式以科层型和俘获型为主,发展中国家往往被推到价值链的边缘,难以实现功能性升级。在采购商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上,大的采购商、全球零售商、品牌制造商通过扁平的网络把分散于全球各地的制造商、供应商、分包商联系起来,治理模式以网络和单纯的市场关系为主,发展中国家的本地供应商得以借机嵌入全球价值链,获得本地产业的产品、工艺流程和跨产业升级。如果供应商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全球价值链可以从其获得更少的附加利润的科层型和俘获型的治理模式向可以获得更多利润的关系型、模块型以及市场型的治理模式发展。如供应商成为模块化服务的提供者之后,在企业内部化战略知识和规模经济能力的建设方面将产生比较优势,并可以获取更多价值链利润。因此,培养和巩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则是目前处于供应商位置的我国企业需要重点发展的环节,通过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我国企业可以从俘获型价值链转向与主导企业关系更加对等的模块型、关系型、市场型价值链当中,摆脱被“俘获”的现状。

5.提高本土企业研发、技术水平

根据企业演化理论和技术能力学派的观点,企业研发技术水平的变迁通过吸收、改进、创造技术的持续学习过程而发生。Bell & Pavitt(1997)将企业技术能力分为技术使用和改进能力。在企业技术发展早期,技术使用能力对企业较为重要,充分掌握和利用包含在机器、工艺流程和产品中的知识需要积极学习和反馈、掌握管理现有知识的组织方式;长期来看,技术的改进能力对本土企业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企业若想要成功实现价值链升级,需要在掌握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和提高并进行创新,从而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企业可以通过其内部技术活动如干中学获得技术外溢,也可以从修理、维护或重装设备、系统性的逆向工程或试验以及正式的研发活动获取相应的知识;企业也可以从外部获取知识,通过与其上下游客户、研发机构和行业协会等互动行为获取技术。

(二)产业层面分析

1.构建产业集群,利用多种价值链加速升级

Kaplinsky & Readman(2001)曾提出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嵌入全球经济的两种一般途径:低端道路(low-road)和高端道路(high-road)。所谓低端道路,其实是一条基于低端市场竞争的“贫困化增长(Immiserizing growth)”道路,这种竞争往往是“向下竞争(race to the bottom)”,而非“追赶竞争(race to the top)”,即越竞争越恶劣,越增长越贫困,它会导致贸易状况恶化、国民实际收入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降低,比如,当产品出口价格下降的速度超过出口量增长的速度时,就会出现“贫困化陷阱”。对成本较为敏感的产业,如木制家具、中低档服装、鞋帽、玩具等,在进入全球市场初期往往选择这条道路。所谓高端道路,是指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程度的加深和出口数量的增长,其国民收入和社会福利也以相当的速度持续增长。两条道路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高端道路必须通过持续不断的产业升级来获得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优势。从低端道路跨越到高端道路,从全球价值链上的低附加值环节转向高附加值环节,这是地方产业升级的特有内涵。把全球价值链和地方产业集群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从治理的角度来探讨升级的内涵,就具有更为开阔的视野。产业集群本身具有特定的内涵(王缉慈2001),它不仅强调相关产业的企业和辅助机构在特定地理空间上的聚集,而且还特别强调企业之间的内部关联和集群在当地的嵌入性。集群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主要是指通过专业化分工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地理邻接降低交易成本,并获得知识外溢、外部经济和集体效率,进而提高产业集群整体的国际竞争力,为嵌入全球价值链打下良好的基础。

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往往同时处于不同的价值链中,不同价值链治理对集群中企业的升级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品牌主导企业占主导地位的准等级制价值链、国内市场形成的网络型或市场型价值链。利用代工企业所从事的多种业务之间的协同作用,有利于实现企业的升级。企业在实现价值链中的功能和链条升级过程中,由于可能成为现有客户的潜在竞争者,其升级过程将受到主要客户的阻挠,因此,在产业集群中加入多条价值链,可以在利用现有的技术和生产能力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同时避开升级对主要客户构成的竞争威胁,从而有利于功能型升级的顺利进行。同时,也要注意在构建产业集群中,避免出现“地方产业集群”,由于该类型集群缺乏外部联系从而难以嵌入全球价值链并升级,如我国浙江温州地区存在着大量建立在家族工业基础上的专业化小企业集群,其几乎没有外资的介入,从而限制了其嵌入全球价值链,因而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当中受到巨大冲击;同时,也需要注意防止产业集群的外部联系过度,比如,巴西曾经是来自欧美鞋类的主要供应商,但在欧美产业升级过程中无法跟上其步伐,加之对订单有着过度依赖性,因此,在主导企业升级过程中变得无所适从。因此,在产业集群的构建中,要进行外部化程度的把握并微妙平衡。

2.创建由中国自己构建的全球价值链

创建由中国构建的全球价值链,最早是由联合国贸发会议专题研究(2013)成果提出。以往的全球价值链研究重点集中在对发达国家构建的全球价值链当中,对由发展中国家构建的全球价值链重视度不够。从国内看,仅利用增值贸易方法解释贸易顺差问题、缓解贸易摩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与我国实施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创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企业升级大局联系起来,考虑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上地位攀升对产业、技术、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全方位意义。

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与人均GDP增长率之间呈正相关,全球价值链对附加值、就业和收入都有直接影响。参与全球价值链还是发展中国家构建生产能力、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过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水平,提高了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成功地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取了更大的份额。中国就是其中成功的案例,通过积极有效吸收外资和出口模式的升级,得以嵌入价值链中一些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环节,成为世界工厂和全球制造第一大国(联合国贸发会议,2013)。但是,我国企业参与的全球价值链均由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主导,我国企业从全球价值链中只能获取较少份额的增值,这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就很有限;或者外溢效应过低的话,全球价值链也不一定能为我国带来技术转移和进步,特别是选择低端切入和简单跟随模式进入时极易产生“低端锁定”。由于进入门槛低而产生行业易被转移,或者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而产生替代现象等,目前,中国企业对全球价值链的参与就是限于对跨国公司价值链的参与与适应,较多地集中于全球价值链低端和低附加值环节,即“微笑曲线”的中部和底部(联合国贸发会议,2013)。这制约了我国对外开放质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升,限制了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积极作用,不利于稳步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而且我国目前进入了中等收入阶段,也容易产生中等收入陷阱,并导致经济发展后退的现象。因此,我国应该实行全方位参与全球价值链与实现地位攀升并重的价值链切入战略,并通过跨国贸易、投资和“走出去”战略优化全球市场布局,搭建全球资源整合和要素聚集新平台,逐步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并最终构建自己的区域及全球价值链,既为全球价值链重塑和优化治理做出自己的贡献,也为加快现代化产业及企业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从中国本土企业发展环境角度来看,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丰富的外汇储备、合理的外贸结构,也让本国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或者走出去进行对外投资,我国有了良好的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基础。与此同时,我国正处在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转型期,因此,我们可以把培育内生发展能力、核心技术和高层次劳动力资源与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结合起来,从而能够增加全球价值链参与的外溢效应、参与到“微笑曲线”附加值高的两端。从世界经济大环境角度来看,经历了2008年的次贷危机、随后的欧债危机,欧美经济进入疲软期,世界经济也在这短暂的平缓发展中进行着大幅度的调整和变革重组,跨国公司也随即改变了经营战略,其在对当前布置的全球价值链进行局部收缩调整的同时,也正在顺应产业技术革命趋势而酝酿新一轮扩张和布局,新技术和网络革命将带来全球化和全球资源再次整合,也可能产生新一轮的跨国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我国可以利用本轮全球价值链重塑,加快构建由自己主导的区域及全球价值链,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取得先机,占领制高点,创造新的国际竞争优势。

我们可以通过如下具体做法(1)提出我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总体战略。将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与促进国内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结合起来,以创新为主,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2)构建由本土企业主导的、基于国内市场需求发展的国内价值链。在本土市场建立品牌、构建销售和终端渠道,培养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的产品链高端竞争力,逐步切入到区域或全球市场的价值链分工体系。(3)支持中心城市和重要经济区域率先实现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大力优化区域经济布局,重组区域价值链,构建高效的现代化流通和市场服务体系,全面提高流通服务效率,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新的国内国际竞争优势,与其他地区错位竞争,发挥更大辐射带动和外溢效应。经济特区和自由贸易区更应在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推动价值链升级中发挥先导作用。(4)支持各类企业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重塑,探索构建自己的全球价值链网络。特别是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应抓住机遇优化重组价值链布局,提升全球资源整合能力,充分利用外部的科技、知识、人才等高端创新资源,实现地位攀升;积极培育本国的跨国公司和知名品牌,进入价值链高端环节,提升国际定价权和话语权,提高参与全球价值链治理水平,为国家总体优化重组全球价值链做出重要贡献。

3.扩大国内有效需求

从需求角度来看,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市场规模,也有助于国内价值链的构建。通过缩小城乡、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国内需求市场和合理的需求结构,加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缓解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拉动的压力。尤其是要促进消费需求结构升级,形成一个能够支撑国内企业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有效高端需求市场。因此,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劳动者在企业所创造的价值中的分配份额,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促进社会中产阶层的形成。这为我国构建自己的价值链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以及良好的国内渠道基础。

4.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同时转移部分生产功能

除了利用“嵌入”的方式进入全球价值链以获取产业升级和分工利益以外,我们也需要开拓思路,跳出全球价值链的“切入”思维定势。目前,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新型的国际分工带来了新的机遇,我国企业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国际运营经验,加上国内市场激烈竞争的洗礼,我们不仅可以构建自己主导的全球价值链,甚至可以利用自主品牌和国际销售渠道优势,将我国目前所从事的价值链中的低技术含量部分(尤其是劳动力密集型部分)向其他经济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欠发达国家在初始切入全球价值链时,通常依赖其资源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这也为目前我国劳动力和资源价格由于愈加稀缺而不断攀升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由于我国经过多年的对外经济发展,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生产经验,逐渐具备了在价值链中攀升至高端的实力,我国产业也可以将非核心、劳动力密集型和技术含量低的部分转移出去,集中核心竞争力,发展优势产业,为价值链的进一步攀升打好基础。

[1] Michael E. Porter. Competitive Advantage: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 [M]. 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85.

[2] Bruce Kogut. Design Global Strategies: Comparative and Competitive Value-Added Chains [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85,26( 4) : 15 - 28.

[3]汪 斌,侯茂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7,(3):92.

[4] Gary Gereffi,Miguel Korzeniewicz. Commodity Chains and Global Capitalism [M]. Westport: Praeger,1994.

[5] Raphael Kaplinsky,Mike Morris . A Handbook for Value Chain Research [EB / OL]. [2012 - 05 - 11]. http: / / www. srp - Guinee. org / Download / Valuechain-Handbook.pdf.

[6] 张 辉. 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产业发展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04,(5): 38-46.

[7] 胡琼洁,夏洪胜.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制造业产业升级分析[J].商业时代,2011,(17):104-105.

[8] Gary Gereffi.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48) : 37 - 70.

[9] John Humphrey,Hubert Schmitz. Governance and Upgrading: linking Industrial Cluster and Global Value Chain Research[R]. IDS Working Paper 120,Brighton,2000.

[10]Gereffi,G.,Fernandez-Stark,K. Global Value Chain Analysis: a Primer [EB/OL]. [2011-05-31].http://www.Cggc.Duke.Edu/pdfs/ 2011-05-31_GVC_Analysis_a_Primer.pdf.

[11]Nolan,P. China and the Global Business Revolution[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002,(26)

[12]李 放,林汉川,刘 扬.面向全球价值网络的中国先进制造模式构建与动态演进——基于华为公司的案例研究[J].经济管理,2010,(12).

[13]王子先.中国需要有自己的全球价值链战略[J].国际贸易,2014,(7).

[14]刘明宇,芮明杰.价值网络重构、分工演进与产业结构优化[J].中国工业经济,2012,(5).

[15]卢福财,胡平波.全球价值网络下中国企业低端锁定的博弈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10).

[16]刘志彪,张 杰.全球代工体系下发展中国家俘获型网络的形成、突破与对策[J].中国工业经济,2007,(5):39-47.

[17]张少军,刘志彪.国内价值链是否对接了全球价值链[J].国际贸易问题,2013,(2):14-27.

[18]宗 文.全球价值网络与中国企业成长[J].中国工业经济,2011.

[19]刘志彪.中国地区差距及其纠偏: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的视角[J]. 学术月刊,2008,(5):49-56.

[责任编辑:邹学慧]

An Analysis on the Cause and Solution on Chinese Enterprise’s “Lock-in” in Global Value Chain

CHEN Jing, LU Jin-yong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conornics and Trade,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29, China)

When the enterprises from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join in the global value chain, they probably fall in a captive value chain constructed by the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due to lack of core technology, technological blockage arising from the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and so on. So they tend to be easily falling in the "lock-in" pattern in the global value chai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ause of the phenomenon as well put forward some solutions such as improving competitiveness and building up China’s own global value chain by Chinese enterprises.

captive-global value chain; lock-in; national value chain

2015-02-21

商务部新时期‘走出去’战略布局研究课题

陈 静(1980-),女,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跨国公司和外国直接投资研究;卢进勇(1957-),男,教授,主要从事国际投资战略研究。

F270.7

A

1671-7112(2015)03-0048-10

猜你喜欢
低端跨国公司价值链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医疗器械包装发展价值链
上海包装(2019年4期)2019-08-30 03:52:56
SILICON SAGA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消费导刊(2017年24期)2018-01-31 01:29:30
任正非要求华为重视低端机
谈跨国公司知识资本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商业会计(2015年15期)2015-09-21 08:26:26
跨国公司的品牌战略——文化的地位
现代企业(2015年2期)2015-02-28 18:45:41
SNB笔记本电脑还有必要配备低端独立显卡吗?
Transnational com panies encouraged to set up R&D centers in Sha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