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报的数字化发行策略研究

2015-03-19 03:23:25王继鸽
传播与版权 2015年8期
关键词:出版发行办刊学报

王继鸽

高校学报的数字化发行策略研究

王继鸽

当前,我国高校学报在数字化出版发行过程中存在市场营销意识不强、传播渠道单一、信息交互平台建设缓慢等诸多不足,制约学报数字化转型的发展瓶颈主要有体制障碍、标准障碍、人才障碍等方面。为此,要努力适应时代主流发展,重视学报数字化发行的出版转型,努力延伸和拓展传统学报的内容和品牌资源优势,不断调整优化学报自身主动发展的能力,以实现其出版发行数字化多元发展之路。

高校学报;数字化;信息传播;发行

[作 者]王继鸽,江汉大学期刊社编辑。

在现代信息不断趋于网络化、数字化传播的环境下,我国学术期刊在编辑、出版和营销发行等环节正经历着一次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挑战。高校学报作为我国学术期刊的一支重要力量,理应在传播科学研究新成果、构建民族理性思维、推动我国改革建设顶层设计等方面发挥巨大理论支撑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囿于传统办学理念、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国高校学报在数字化出版发行过程中存在市场营销意识不强、传播渠道单一、信息交互平台建设缓慢等诸多不足,为此,要努力跳出校园,适应时代主流发展,重视高校学报数字化发行的出版转型,变内向型办刊为外向型发展,变“自娱自乐”为“与人共乐”,大力推进高校学报数字化、网络化出版发行平台建设,努力延伸和拓展传统学报的内容和品牌资源优势。

一、高校学报数字化发行是时代进步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信息接收习惯,快捷、及时、大容量的网络“菜单式”阅览逐渐成为学术研究人群习以为常的主导信息储备方式。传统高校学报发行手段单一、出版周期较长、受众对象较窄、信息传导效应滞后等弱点,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科技信息快速传播的需要,而突飞猛进的数字化技术正使传统学报的运作模式受到严峻考验与巨大冲击。因此,高校学报应该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和科技传播的需要,在学术期刊编辑出版过程中积极开发数字化产品,构建数字化学术交互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开放性、平等性、共享性的信息传播优势,拓展高校学报单一的学术传播功能,通过管理水平和资源整合能力的提升,实现其引导学术研究、促进高校学科建设、培养学术人才等多功能的融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其传播学术理论、交流科技革新成果、培育学术人才的时代使命。

同时,高校学报的数字化出版发行也是其不断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这种现实需要主要有:

1.体现学报存在价值的需要。高校学报只有借助数字化发行实现快速交流与传播,做到学术开放、包容共济,才能更好地体现其存在的价值。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学报出版发行周期和学术人群的阅读习惯都发生了深刻变革,高校学报的学术传播是否能利用大众喜爱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接收模式,向特定读者群有效传播至关重要,这也是学报实现其期刊功能、社会存在价值的重要属性。

2.适应出版市场变化的需要。随着网络化、数字化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数字阅读习惯对当代青年读者影响深远,而青年是我国的未来,更是未来学术传承的中坚力量,因此传统高校学报在未来发展中必须考虑将期刊产品数字化,以适应未来读者市场的不断变化。如果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不紧跟数字化发行的时代发展新步伐,势必会被边缘化,甚至消亡。

3.适应期刊业资源整合、转轨改制的需要。在2011年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后,中央明确提出了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分期分批转企改制的改革目标[1],我国高校学报作为非时政类报刊纳入其中。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学报的编辑、出版、发行等经费都是依靠各高校行政拨款,期刊发行也主要在各校之间相互交流。这种小众传播模式势必造成发行数量少、读者面较窄,学报的学术影响力难以提升。而借助数字化、网络化出版发行,高校学报既节省了办刊经费,又可以迅速传播有价值的学术理论和学术成果,这种学术传播范围的极大延伸、传播时效的极大增强,势必会使学报的影响因子和被引率大大提高,极大提升学报的学术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高校学报数字化发行的现状及发展瓶颈

借助计算机和现代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目前我国高校学报在数字化、网络化出版发行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大多数高校学报已加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网等大型学术文献数据库,通过文献上网对其所刊载的论文实现推广发行。有调查研究表明:借助我国大力实施的一系列重大科技出版战略工程,我国高校学报依托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知网)(国家“十一五”重大出版工程)和万方数据资源库(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绝大多数都已经实现了刊载论文的文献上网,上网率在两个数据库中已经基本达到100%。[2]这极大地推动了高校学报的数字化发行进程。

但是,这种单一地将学报纸质出版物的电子文件上传到互联网上实现网络传播发行的模式,只能算是高校学报数字化发行的初级阶段。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出版,必须更充分地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所提供的丰富多样的编辑处理手段,以图文并茂、声画结合的立体形式表现文献内容。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提供的检索和超链接功能,进行学术专题报道和学术背景描述,使文献内容和论文举证融为一体,形成全方位的电子文献传播发行体系。[3]这种较高层次的要求,我国高校学报现阶段还难以做到,文献数字化发行建设依旧任重而道远。

此外,高校学报在单一的文献数字化发行同时,数字化文献交互机制尚需建立。这种交流互动除了传统期刊编辑过程中的约稿、投稿、审稿、改稿等要素,还应该涵盖网上讨论、网上评价、网上调查等开放性文献交互模式;通过数字化发行建立学报文献内容的知识化重组机制,实现论文内容的检索、分类、交叉引用和参考等诸多功能。[4]通过这种文献内容知识结构重组的构建,一篇学术论文既可以通过数字化发行传播被读者很容易地检索和利用,也可以与其他相关文献内容实现网络链接,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学报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共享,这种网络数字化发行模式的信息传播优势是传统印刷发行无法比拟的。

尽管也有部分较有学术影响力的高校学报自主开发或者利用大型数据库提供的专业模板组建了自己的官方网站或主页,但是总体来看,我国高校学报的数字化发行建设仍然处于低水平的初级阶段,只是部分实现了发行传播的数字化,没有充分利用数字化平台强大的综合功能。造成这种高校学报数字化发行建设落后的状况,有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主要有:

1.体制障碍。我国高校学报大多是各校行政编制的独立一级业务部门,主要靠行政拨款来保障运行,虽然名义上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但财权和人事权仍归主管高校所有。这种管理体制造成高校学报数字化转型和参与数字出版市场竞争的改革动力明显不足,在事业单位体制下,高校学报普遍缺乏市场化的经营机制、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学报的人员编制和工资奖金等多由主管高校统一分配管理,难以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面对出版数字化“产业革命”的新态势,等待和观望成为许多高校学报普遍的选择。

2.标准障碍。高校学报数字化发行无疑能够大大促进我国科学研究成果的资源共享,推动学术的交流与传播,这种借助网络技术实现的数字化出版发行要想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链,就必须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但是目前我们从学术论文的上网格式到信息检索,仍然没有统一的标准。以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为例,前者浏览期刊页面是采用自己专门研发的软件,后者采用的是国际通用浏览器。标准不一、各自为政为网络资源共享带来技术障碍,同时也制约了我国高校学报数字化出版发行平台建设的联合与壮大。

3.人才障碍。我国高校学报数字化发行举步维艰归根结底是缺乏熟悉现代网络技术的专门人才。目前高校学报编辑部还大多承袭传统印刷出版的工作流程,人员的学历、专业配备也大多按栏目的学科分类进行安排,但是这仅仅只是满足了整个数字化出版发行流程过程中审稿加工环节的人才需求。而期刊数字化发行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许多,比如信息系统的管理、数码产品的生成、出版传播的营销、市场的拓展等,都需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来解决。这些专门人才目前高校学报相当匮乏,以致在数字化出版发行平台建设中无所适从、难以作为。

三、高校学报数字化发行的应对策略

(一)积极探索适应高校学报开放型办刊的新体制

高校学报的数字化发行建设要求学报必须由内向型办刊转变为开放型办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立足学术发展来办刊,努力提高学报社会竞争力。早在2007年,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就对高等学校出版体制改革工作做出部署,明确要求各高校学报要切实贯彻“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办刊方针。201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办发〔2011〕19号)正式下发,标志着我国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全面启动。[5]高校学报作为非时政类报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势必要经历一场从体制到结构的深刻变革,必须要未雨绸缪,早做打算,争取主动。

这种开放型的办刊思路主要体现在:一要形成高校期刊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对高校学报实行优者胜出、劣者淘汰,以促进学术期刊质量的全面提升;二要改变目前学报各自为政的发展格局,通过组建一批开放型、高水平的学术期刊群,加强学术和办刊交流,相互借鉴经验,共同发展;三要积极借鉴国外学术期刊的先进办刊经验,加大开放力度,实现与国际接轨,全面提高学报的国际竞争力。

(二)组建高校出版集团以实现学报的“专业化、集约化”发展

目前我国高校学报的数字化发行传播主要是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商业数据库来进行,学报编辑部作为最主要的论文内容提供者,却在网络数字发行中受制于人,处于被动接受的弱势地位。学报的特色栏目不复存在,鲜明的专业特色也淹没在商业数据库的论文海洋之中,这样的发行传播对提升学报的学术影响力难以形成集合效应。为此,必须转变高校学报的发展思路,由被动发展转换为主动发展,积极组建高校出版集团,对学报期刊群进行统一的集约化管理和市场运作,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全国高校科研成果交流与管理平台,以适应学报改革“专业化、集约化”的发展需要。

(三)建立适应学报数字化、多元化发展的人力资源库

当今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编辑出版发行的全过程,期刊排版、采编管理、电子校对、文献检测、网络共享等大量现代数字技术的运用为学报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这些现代技术专业程度高,涉及面广,要求高校学报编辑不仅是合格的纸质期刊编辑,还要成为熟练掌握数字化编辑手段的行家里手,努力学习最新的数字化出版传播知识,积极开拓学报多元化发展的新路径。同时,学报管理者在编辑部人员配备上也要转变传统观念,积极吸纳储备适应未来数字化建设的新型人才。这也是高校学报数字出版发行对编辑主体活动的客观要求。

(四)制定符合高校学报数字化发行的标准体系

要切实打破目前我国高校学报在数字出版发行过程中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尴尬困局,就必须加紧研究制订出既符合学术期刊行业发展要求,又适应高校教育特点,还能与现有网络传输标准相匹配的高校学报数字出版标准体系。这套标准体系要包括高校学报上网文献格式的统一、网站接口标准的统一、网络出版的版权规定等方面的内容。只有进行统一的标准体系建设才能使各高校学报的数字化出版发行聚成合力、形成特色、创出品牌。

综上所论,在期刊数字化出版发行已成为全球流行趋势的当下,我国高校学报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只有居安思危、与时俱进、锐意进取,不断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时代要求,充分运用数字化和网络化出版发行传播模式,不断调整优化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才会在激烈的期刊业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以实现高校学报出版发行数字化多元发展之路。

[1]曹亚宁.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提速[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07-26(1).

[2]姜红贵,王全金,等.高校学报数字出版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2(1).

[3]王小红.数字期刊发展前景及发展趋势研究[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2007.

[4]余朝晖.高校学报数字化建设的分析与思考[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

[5]刘杨.报刊体制改革视阙下地方高校学报发展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1).

猜你喜欢
出版发行办刊学报
《Cryogenic Heat Management: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for Science & Industry》出版发行
真空与低温(2022年6期)2023-01-06 07:32:44
《Cryogenic Heat Management: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for Science&Industry》出版发行
真空与低温(2022年5期)2022-10-13 02:41:38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致敬学报40年
论蒙古语内部期刊办刊难题及解决方法
《中华战创伤学》出版发行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深空探测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