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应强化学术期刊的新闻报道

2015-03-19 03:23:25禤展图
传播与版权 2015年8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常态学术期刊

禤展图

新常态下应强化学术期刊的新闻报道

禤展图

新闻报道是学术期刊的固有功能;强化学术期刊的新闻报道是服务读者和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需要;然而,一直以来,学术期刊新闻报道的弱化影响了其传播功能的正常发挥。面对新常态,办刊者要转变观念;做好新闻报道的规划;挖掘学界有新闻价值的学术信息;丰富学术期刊新闻报道的形式;利用新媒体解决学术期刊新闻报道时效性差和受众少的难题;建立必要的新闻报道队伍。

新常态;学术期刊;新闻报道

[作 者]禤展图,广东肇庆学院学报编辑部副主任、副编审。

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指出,中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同年11月9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中,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中国经济的三个特征: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要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1]。

习近平对“新常态”的描述,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全新揭示,是宏观调控乃至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发展的重要源泉和不竭动力。要实现新常态下经济建设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全面创新,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开放创新的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2]。新常态的国情要求全国人民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并为实现新常态下的奋斗目标竭尽所能。面对新常态,学术期刊作为主要传播媒体,应担负起推动学术创新、科技创新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不仅要刊载学术成果,而且要强化其新闻报道功能,努力传播正能量的学术新闻,凝聚社会学术共识,促进加快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

一、强化学术期刊新闻报道的必要性

(一)新闻报道是学术期刊的固有功能

传播媒体均具有新闻属性和报道功能。学术期刊亦不例外。在科研成果信息传播过程中,学术期刊若能将学术性与新闻性有机地相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各种新闻手段对学术信息进行重构与传播,将有利于传播信息,延伸科研成果的社会价值与应用价值[3]。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学术期刊的传播服务只偏重于科研成果的学术性,而自觉不自觉忽视了其新闻属性与报道功能。在实际出版中,学术期刊的版面主要用于刊发文体单一的学术论文,成了名副其实的“论文集”或“论文专辑”,所承载的信息量较小,尤其是无法将学界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传播给广大受众。在新常态下,学术期刊除了刊载学术成果外,更应报道学术界的新闻,帮助公众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科技成就和科技政策,引起社会公众对科技研究的强烈关注[4],并从各方面支持科技创新工作。

(二)强化学术期刊的新闻报道是服务读者的需要

为读者服务乃刊物的根本点和出发点,概莫能外。社会大众读者是学术期刊的消费者,学术期刊理应为其服务。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学术期刊的服务定位却有失偏颇。尤其是在以发表论文的数量和档次作为考核科研实绩的机制下,由于发表论文的数量刚性需求很大,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学术期刊的版面主要是满足作者为评定职称、为完成科研工作量或完成国家、省部级课题而发表论文的需要;也有的办刊者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为收取数额可观的版面费,而把刊物的全部版面规划给作者发表论文。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术期刊都是作者的期刊,更多的是考虑如何为作者服务,而很少设身处地考虑读者对学术信息的需求[5],并为其提供优质的学术新闻报道服务。

(三)强化学术期刊的新闻报道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需要

“新常态”从调整增长速度、优化结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揭示了我国经济建设出现的新特点。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创新科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的关键。面对新常态,在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中,学术期刊必须适应新常态,担负起刊载学术成果和传播学术文化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以刊载学术论文、报道学术新闻等多种形式传播学术信息,凝聚社会合力,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创新潜能,提升劳动、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效率和效益,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2]。

(四)学术期刊新闻报道的弱化影响了其传播功能的正常发挥

目前,我国学术期刊以刊载论文居多,报道学界最新相关活动、研究动态较少,自觉或不自觉弱化了其新闻报道功能,影响了其在传播学术信息和服务社会方面作用的发挥。其新闻报道的弱化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意识弱化。一直以来,评价学术期刊级别和档次的指标主要是看其所发表论文的被转载率、被引率、被摘率、影响因子等,而从未把刊载新闻报道分量的多寡或影响力的大小作为评定期刊级别的依据。因此,办刊者为了使其所办的学术期刊进入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等,往往重学术论文而轻新闻报道,甚至或认为,学术新闻报道不是学术期刊必需的,是可有可无的东西。(2)内容弱化。学术期刊即便偶有学术新闻报道,其内容也往往是一些关于学术活动、学术颁奖会之类一般层面的动态性新闻,鲜有关于学术信息或与学术有关的重大事件的深度报道,更无关于学术研究的具有轰动效应的重大新闻。(3)报道分量弱化。既往学界的学术新闻报道大多依赖学术期刊外的媒体,似乎与学术期刊的义务与责任并无太大的关系。有的学术期刊即使有学术新闻报道,也不是每期都固定推出,且分量极小,通常也只是置于论文后面权当临时补白,而非真正规划安排完整的版面刊载。(4)报道形式弱化。见诸学术期刊的新闻报道普遍都是篇幅短小的消息。(5)时效性弱化。时效是新闻的生命。学术期刊的出版周期很长,多数为月刊、双月刊,有的甚至为季刊、半年刊。因此,即便有新闻报道,其时效性也甚差,当期刊出版后发行到读者手上,新闻也变旧闻了,大大降低了其新闻价值。

基于上述,学术期刊很有必要强化其新闻报道,以适应新常态下社会建设发展的需要。

二、强化学术期刊新闻报道的举措

(一)充分发挥学术期刊的新闻报道功能

一直以来,我国学术期刊的新闻报道观念较为淡薄,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认为学术期刊的职责仅是发布优秀学术论文,没必要刊登学术新闻报道[6]。2014年12月9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了系统的阐述,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1]。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我国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读者十分希望通过学术期刊权威的新闻报道了解我国乃至世界科技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因此,学术期刊人要明确学术期刊新常态下自身所肩负的现实责任和历史使命;学术期刊除了成为学术共同体代言人之外,还应提高服务读者的水平,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7]。也即是说,面对新常态,学术期刊不仅仅发布学术论文,而且还要报道学术新闻,凝聚大众的创新驱动共识,推动学术和科技创新。

(二)做好新闻报道的规划

要做好学术期刊的新闻报道,必须做好其报道规划。规划是具体实施的蓝图,必须切实做好全面合理的布局。报道规划既要有长期规划,也要有中期规划、近期规划;既要有年度规划,也要有阶段性规划。首先,在内容方面,要紧密围绕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特点和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主题,规划要报道的内容,且所规划报道的内容要有轻重主次之分,科学合理规划,既不要把学术期刊变成单纯发表论文的“论文集”,也不要把其变成以发表学术新闻报道为主的学术期刊。其次,要策划好新闻报道的栏目。因学术期刊毕竟以发表学术成果为主,其报道新闻的篇幅有限,故规划新闻报道的栏目不能面面俱到,要有重点取舍,特别要优先设置致力于创新驱动研究,推动学术和科技发展的栏目。再次,根据期刊出版的总体规划,合理安排新闻报道的版面。学术期刊的版面极其宝贵,因此,规划其新闻报道的版面尽可能物尽其用,考虑在正文安排一定的版面篇幅的同时,充分利用封二、封三的版面刊载学术新闻报道。

(三)挖掘学界有价值的学术新闻

因办刊的定位和规划不同,学术期刊不可能如新闻媒体那样用大量的篇幅面面俱到报道学界的新闻,只能围绕新常态下的工作重点,大处着眼,深处着手,挖掘其新闻价值。所谓大处着眼就是从新常态的大局出发,根据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报道国家关于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动态新闻;所谓深处着手,就是注重挖掘学术新闻的深度,通过系统地提供新闻事件的背景,用新闻传播特有的形式对学界重要的学术事件、学术人物件进行阐释,以延伸并拓展其新闻价值[8]。比如,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国际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2014年广东仍获得13.9%的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创造了人均地区生产总价值突破1万美元的新成绩,但是,广东自主创新的空间还有很大,其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远远落后于江苏,其原因有多方面,其中广东高端的科技人才配置远不如江苏,广东的人才培养质量、人才规格与经济总量和结构并不相称[9]。针对这一状况,学术期刊可以组织记者、通讯员深度挖掘江苏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经验和广东创造人均生产总值新成绩的长处,并剖析新常态下其产业结构调整、创新驱动等方面的发展潜力,为其他省的经济建设提供借鉴经验。报道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闻,其范围可以是省内的,也可以是省外的;可以是区域性的,也可以是小范围的;可以是本行业、本系统的,也可以是本单位、本部门的。挖掘有价值的新闻可从多方面考虑:(1)挖掘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决策有重要价值的新闻;(2)挖掘学术成果本身具有价值的新闻;(3)挖掘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等学术研究先进事迹的新闻;(4)挖掘一些行业、单位包括本单位乃至本部门大力支持科研创新研究的先进事迹的新闻,等等。学术期刊的新闻报道既要关注宏观的,又要关注微观的;既要关注学术高大形象的典型宣传,又要关注为科研工作作出不懈努力的默默奉献的普通科研工作者,以凝聚新常态下大众的正能量,形成创新驱动合力。

(四)丰富学术期刊新闻报道的形式

同样的新闻内容,用不同的体裁报道,其产生的新闻价值和影响也有所不同。打开以往的学术期刊不难发现,有的学术期刊即便有少量新闻报道,其体裁往往单一,大多数都以消息为主。因消息本身的体裁局限,其所报道的新闻仅满足于读者对与学术信息相关的时间、地点、参与者、事情的简单因果等的了解,缺乏对新闻题材进行宽广和纵深的开拓,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新闻报道的作用。因此,学术期刊应采取多种报道形式,创新报道角度,根据不同的新闻题材而采用典型报道、综合报道、述评性报道等多种形式进行报道。比如,对一些学术动态的新闻用文字新闻形式报道之外,也可用图片新闻的形式报道,简明扼要;对一些重大的创新驱动决策事件和研究者的先进事迹则用通讯报道;对学界一些学术不端行为甚至学术腐败事件可用新闻述评进行报道;对于一些有价值的学术事件或先进人物的宣传可用专访形式予以报道。同时,以上这些新闻体裁的报道也可考虑以音频、视频的形式在新媒体上发表。

(五)利用新媒体解决学术期刊新闻报道时效性差和受众少的难题

时效是新闻报道生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时效的报道失去了新闻应具有的特征,也就无法产生新闻报道所要实现的影响[10]。长期以来,时效性差和受众范围小一直是影响做好学术期刊新闻报道的主要瓶颈。大多数传统学术期刊出版周期都很长,且受众局限于学界的小范围,很少触及普通大众。在经济新常态下,新闻报道时效性的强弱和受众面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其产生的影响大小。为了解决这两个难题,充分利用新媒体做好学术期刊的新闻报道未尝不是良策。所谓“新媒体”就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传播信息的传播形态,包括数字媒体、手机媒体、博客、微信等[11]。新媒体因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互动性强、阅读不受时空等条件限制而拥有广泛受众,从而产生强大的信息影响效果。面对当今报刊网媒体大融合的新常态,学术期刊要充分利用各种数字化新媒体,抢在传统学术期刊出版前,率先在Q群、博客、微博、微信、数字学术期刊、手机学术期刊等及时报道科技动态、专业资讯,甚至报道有关学术、科技专业领域内重点与热点问题等,同时发布科研创新成果及其相关创新信息,让广大受众第一时间了解有关实施创新驱动专业领域的最新信息[3],使其在传播时效和传播范围取得主动权。其现实操作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一是利用第二方平台开展二次传播,提高影响力,即直接把学术期刊的电子版交给中国期刊网、龙源期刊网、维普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较有名气的期刊网出版;二是投入资金、人力、物力,自建传播网站或出版手机学术期刊等,实现数字化出版;三是学术期刊界建立统一的数字传播平台,让每家学术期刊发布有关新闻报道,以使其争得时效、扩大受众范围。

(六)建立必要的学术新闻报道队伍

或许有办刊者以为,学术期刊以刊载学术论文为主,不必要小题大做建立什么学术新闻报道队伍。其实不然。新闻报道是一门新闻传播学科,有其自身采写规律,并非人人都能胜任。毋庸讳言,以往学术期刊新闻报道的弱化,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必要的新闻采写人员。在新闻报道不被学术期刊重视的情况下,编辑部没有配备行业新闻记者,也没有专门建立通讯员队伍。客观地说,当下学术期刊的编辑人员工作极其繁忙,除了要承担大量的日常编辑实务之外,每年还要疲于完成专业技术岗位的科研工作量、继续教育等;再说,编辑人员只是编辑专业里的行家里手,大多数人相对新闻传播学而言仍是外行。这样,即便学术期刊规划有学术新闻报道版面,若无相应的专业新闻人才,也是无法做好学术新闻报道的。因此,学术期刊很有必要建立一支新闻报道队伍。诚然,要建立高素质的学术期刊新闻报道队伍并非易事。学术期刊的新闻报道对记者或通讯员的素质要求较高:要很好地把握经济新常态的特点、发展趋势,要很好理解中央的新常态政策意图;对新闻事件的反应要有敏感性;有良好的分析能力;掌握新闻写作的规律和技巧;有一定的学术专业素养等。采写人员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要求,工作起来方能得心应手。构建学术期刊新闻报道队伍不妨从以下几种途径考虑:一是依靠高等院校培养记者。因学术新闻对记者素质的要求不同,从高校院校选择记者最好是从主修编辑出版专业、兼修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中录用。二是从编辑队伍中培养记者。这种培养方法就是从编辑人员中有计划地挑选若干名编辑学习新闻写作,让他们通过参加培训、自学,掌握新闻写作能力,从而胜任学术期刊的新闻报道。三是建立特约记者、通讯员队伍。值得注意的是,要从社会的科研院所(中心)、高校科研部门等挑选素质较高的有关人员作为特约记者、通讯员。这三种途径培养新闻采写人员各有优点和局限性。第一种途径选择编辑记者直截了当,不用费事就能上岗,缺点是目前这方面的毕业生很少,一下子难以实现。第二、第三种途径不用为寻找人员伤太多脑筋,缺点是因为其没有新闻采写经验,缺少采写能力,往往要经过培训方能担当此任。

三、结语

学术期刊作为主流传播媒体,在社会和广大读者中拥有较大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新常态”使我国学术期刊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强化学术期刊的新闻报道不仅是为了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而且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对推动学术研究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常态下,学术期刊要发挥其传播功能,更好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在发布学术成果的同时,还要加大报道学界新闻的力度,为我国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传播正能量。[本文系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2013年编辑学研究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编号:2013ZC08)]

[1]王姝.经济发展新常态首次明确九大特征[EB/OL].(2014-12-12)[2015-03-28].http://business.sohu. com/20141212/n406883613.shtml.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EB/OL].(2015-03-2)[2015-03-28].http://news.cntv.cn/2015/03/23/ VIDE1427109375810241.shtml.

[3]夏登武.媒介融合环境下“小众学术”走进“大众视野”的策略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27(2):118-121.

[4]翟杰全,孟青.科技新闻的社会责任及其价值取向[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40-43.

[5]游苏宁.中国科技期刊的追求和出路[N].光明日报,2009-02-02.

[6]张海明.关于科技学术期刊提升新闻报道能力的思考[J].编辑学报,2011,23(1):17-19.

[7]梁小健.媒介融合中学术期刊的功能缺失及应对[J].编辑之友,2012(2):56-59.

[8]冯润亮.如何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J].新闻传播,2014(5):245.

[9]蒋玉.创新,强劲的第一引擎[J].南方,2015(1):10-11.

[10]杨小菊.新闻报道中应注意问题的再思考[J].新闻窗,2014(4):101-102.

[11]佚名.新媒体.[2015-03-28].http://baike.baidu.com/ link?url=CKgubShZt5ps0-jFNeP7qvb4z8R3SjbpGx1R5nw6D0el WWn1CoxFUEMfNoMFQJQvB7bNXNX6pFi70fEqj7kRcnsys2 K7WF-pMzWXVeA7Lfq.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常态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2:10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18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中国卫生(2015年2期)2015-11-12 13:14:00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民族大家庭(2015年2期)2015-08-21 07:59:44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传播(2015年21期)2015-07-18 11:14:22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1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新闻传播(2015年13期)2015-07-18 11: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