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峰县农业机械化管理办公室 杨帆
湖北省农机安全监理总站 王林松
小麦是我省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在粮食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2014年“三夏”,全省各地农机部门立足职能,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科学调配,精心组织,抢时间、争速度,全力组织机械抢收,确保了全省1 682万亩(1hm2=15亩)小麦的适时收获,颗粒归仓,丰产丰收,为全省“三夏”丰产丰收、夏粮十一连增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4年,我省重点在鄂中北低丘岗地推广小麦全程机械化技术。包括荆门市(沙洋县、钟祥市、京山县)、孝感市(孝昌县、大悟县、安陆市)、随州市(曾都区、广水市)、襄阳市(老河口市、襄州区、枣阳市、宜城市、南漳县)、宜昌市(当阳市)等5市(地、州)的14个县(市、区)。通过推广应用,2014年全省推广小麦全程机械化面积720万亩,占适宜推广面积(1 400万亩)的50%以上。据统计,全省小麦完成机械耕整土地1 579万亩,机播698万亩,机收1 540万亩,机收面积比2013年增加60万亩,机收率达91.6%,比2013年提高1.6个百分点,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7.5%。
自小麦开镰后,我省遭受晴雨相间的天气。各级农机部门积极应对,多措并举,抢抓有利时节,组织农机抢晴天、战阴雨抢收小麦,确保“三夏”农业生产顺利进行。全省共组建103个跨区作业队,成立服务接待站41个,投入“三夏”抢收抢种的各类农业机械达200万台(套),其中拖拉机100余万台,联合收割机近7万台,比2013年增加0.3万台,外出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达1万台以上。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秸秆还田机械等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在一周内完成了抢收小麦,实现了粮食颗粒归仓,助农民丰产丰收。
襄阳、孝感、荆门等地小麦种植面积大,带动力强,影响广泛。当地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小麦机械化生产工作。在农机部门的倡导下,当地政府连续多年把推广小麦机播列入为民办理10件实事,把每年小麦机播的任务目标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办事处,并明确规定乡(镇)主要领导为目标责任人,年底加强目标考核,实行奖惩兑现。同时,为做好小麦机收工作,每年夏收期间,当地政府还成立主要领导挂帅,各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小麦机收指挥部。县和乡镇也成立相应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小麦生产耕种收机械化水平逐步迈上新台阶。襄阳市小麦耕种收水平从2009年的70%左右提高到2013年的87.8%,平均每年提升4.4个百分点,特别是机播由不到40%提高到65.4%,平均每年提高6.4个百分点,迈开了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新步伐。
机械耕整是全省小麦机械作业水平较高的传统作业环节,常年机耕水平在90%左右。为进一步提高机耕水平,我省根据每年秋季气候特点,采取早组织、早动员、早安排、早落实等措施,组织召开机械耕整现场会、农机科技示范作业现场会,由农机专业合作社牵头,成立农机作业服务队,充分发挥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优势,把分散在千家万户的机具与作业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以现场演示、科技推动、效益驱动的方式,调动农民使用机械作业的热情,推动机械耕整再上新台阶。
由于受传统种植习惯的影响,全省机播水平还比较低。小麦机播是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中的薄弱环节。为突破这个瓶颈,小麦主产区大力组织开展机械播种现场会,通过典型引导、现场示范、政策扶持、引导推动和技术助动等措施,实现机械播种新突破。襄阳等地每年至少组织召开2次小麦机播现场会,通过现场演示,大力宣传机播省工、省时、省种、增产的优势。老河口等地还结合实际制定了《老河口市小麦机播技术推广实施方案》、《老河口市小麦机播技术推广奖励办法》,对小麦机播面积大、机播水平高、提升快的乡(镇)实施奖励,对作业面积大的机播作业队实行奖补。在购机补贴政策落实方面,向小麦播种机具重点倾斜,凡是购置大中型拖拉机和配套的小麦旋播机的农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实行优先办理,仅2014年上半年,老河口市就新增大中型旋耕播种机达500多台,尽可能保障播种机购置需求,以充足的物质装备保障机播有序推进。
推广小麦机播要办好示范样板,要靠典型引路,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使广大农民看得见效益,感受到好处。老河口市李楼镇种粮大户徐长久承包耕地1 000多亩,多年来一直实行机耕、机播、机收小麦全程机械化生产,正常年份小麦亩产达到500 kg以上,最高达到600 kg,比临近的农户亩产高50多kg,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高产大户,2008年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大户”。很多农户纷纷向他学习,购置小麦精播机、旋播机。当地农机部门把徐长久作为全市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典型加以推介,积极宣传其小麦种植模式,并组织各乡镇分管领导、农机农艺技术人员、种粮大户实地参观学习,对比算账,以典型带动小麦机播水平提升,推进小麦全程机械化技术普及应用。
推进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配套服务工作必须跟上。一是提升农机信息化服务水平。5月初,省农机局就安排部署各级农机部门及时统计汇总机收市场信息在中国农机化信息网上发布。组织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经纪人等外出联系作业地点、签订作业合同、制定作业路线。主动与河南、湖南、安徽、江苏等联合收割机输出大省联系,主动提供本地的跨区作业市场信息,引进外省的联合收割机到我省跨区作业,并全力作好组织协调工作。各地农机部门合理调控机车数量,大力推行订单作业、合同作业,并通过“农机通”等现代通讯平台,推介小麦机播技术和典型农户,并向机手及时发布生产作业进度、作业价格、天气状态信息,做好作业期间机具组织、市场管理和应急调度,保障供需平衡;二是强化技术培训提前谋划。及时向农民机手免费发放7 700份《跨区作业证》。积极组织开展培训、检修服务。全省组织3 000名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对参加跨区作业的机手进行一次驾驶操作技术和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培训机手10 000人次,指导农机手检修保养联合收割机3.2万台,排查安全隐患,确保机具和机手以良好状态投入跨区作业;三是强化部门协作形成合力。农机主管部门主动与公安、交通、气象和石油供应等部门通力协作,为机手营造了一个良好的作业环境。“三夏”期间,省农机局与省交通厅积极协调,发放跨区作业证1万个。部分地区监理站与交警队建立协作机制,加强农机安全巡查,确保“三夏”安全生产。另外,还与中石油、中石化就“三夏”农机用油进行了协商和安排,加油站点开通了农机加油绿色通道,农机随到随加,不限时、不限量,并派出流动加油车,送油到田间地头;四是加大实用技术推广力度。省局多次向省农业厅、省政府汇报秸秆机械粉碎还田等综合利用情况。荆州、荆门市局分别召开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会,安排部署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工作。荆门市政府2015年将继续安排100万资金支持,各县(市)区安排100~200万元专项资金配套支持,推广秸秆机械粉碎还田技术、机械打捆技术等综合利用技术。
3.1.1 土地经营规模过小,制约机械化发展程度
全省大部分地区还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户种植小麦要分散在不同的田块,一个村种植品种多样,最终造成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生产成本高。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不但不能提高土地产出率,更不利于大型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
3.1.2 耕地质量下降,造成小麦单产徘徊不前
广大农民多年使用小型农机具,以传统的耕作方式,反复进行耕翻、耙平,大量施用化肥,土地的复种指数高、利用强度大。大部分农民对土地进行掠夺式经营,只看重收益,不注重养地,造成土地负担过重、营养贫瘠、质量下降,导致小麦单产徘徊不前,严重威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1.3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减灾能力差
近年来,全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加强,但仍然还很薄弱,机耕道路、农业排灌设施等毁损严重。以前修的农田灌溉渠大部分被农民开垦种地,相当数量的机井干枯不能使用。老百姓靠天吃饭的意识仍然存在,对于干旱或内涝的抗御能力还很薄弱。
3.1.4 经济利益驱动,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
近年来,小麦的单产虽有所增加,但普遍采取粗放式、掠夺式经营,农民小麦种植的收益有下滑的趋势。化肥、种子、农药和燃油的价格上涨,冲抵了小麦增产带来的收益。另外,随着劳务经济的发展,种粮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小,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劳动力的大量外流,造成留守农民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给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增加了难度。
3.2.1 发展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土地规模经营
在小麦种植集中生产区域,扶持建立一批小麦机械化生产的专业合作社或经济组织,加大小麦机具投入力度,扩大机具种类和数量,把小麦机具列为购机补贴范围,重点对播种和收获机具给予倾斜;在农田基础设施和农业板块基地项目上,优先立项建设小麦重点产区;在高产创建和有关粮食丰产项目上,优先支持小麦农机农艺结合的示范基地,使之成为小麦全程机械化生产的示范窗口和辐射中心,推动全省小麦生产全面实现机械化。
3.2.2 加大投入,提高小麦机械装备科技含量
以购机补贴为抓手,发展多功能、高效、节能型小麦生产机械。大力推广免耕播种机、深松机、喷雾机和烘干机等新型机具,提高小麦生产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抓住公共财政资金向农村倾斜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机耕道路、农田排渠等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提高小麦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2.3 实施农机作业补贴,加快新技术推广应用
对秸秆还田、土壤深松等作业环节进行补贴,可有效鼓励和支持农民使用先进适用农业机械以及先进农机化生产技术,有利于提高重点环节农机作业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进一步挖掘小麦生产潜力。通过现场演示、技术培训、项目带动推广小麦种收新机具,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宣传小麦全程机械化生产所带来的效益提升,提高农民小麦种植的积极性和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