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农机局 萧
荆门市农机局 彭敬宝 范仕勇
2014年,荆门市农机部门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以堵促疏”的工作思路,按照“市级统筹,县级负责,镇村落实,群众参与,部门配合”的工作要求,积极探索秸秆利用的新模式新机制,加快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和产业化开发,为实现“一年突破,两年推开,三年见效,五年根治”的秸秆综合利用目标夯实了基础。
一是农民利用秸秆意识增强,秸秆利用率大幅提高。通过宣传、示范与推广活动,大部分农民群众认识到秸秆综合利用的好处,理解、支持并参与利用秸秆。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2.9%,比2013年同期高出7.9个百分点。其中秸秆机械粉碎还田372.7万亩(1hm2=15亩),还田利用率49.9%;回收利用秸秆225.5万亩,回收利用率30.9%。秸秆综合利用为农民增收3.6亿元。
二是夏秋收期间大气质量明显好转。据环保部门监测,2014年夏秋收获季节,颗粒物污染物浓度有所下降,PM10浓度均值较2013年同期分别下降29.9%、11.9%,PM2.5浓度均值分别下降22.8%、9.5%,荆门城区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三是建设了一批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为秸秆综合利用奠定了基础。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工作。原市委书记万勇6次批示、指示和3次巡查。市政府成立了肖市长任组长、18个部门参加的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领导小组,以及市秸秆禁烧工作指挥中心;从2月到9月,10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工作部署、推动落实和督办;3月中旬,就全市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征求各地意见,先后印发了秸秆综合利用、秸秆禁烧实施方案。按照市里要求,各县市区完善了相应的组织机制,制定了工作方案,东宝、钟祥、掇刀、京山等地的党政主要领导以及各县市区政府分管领导亲临一线,到镇村和田头检查、指导、督办。
二是建立责任体系。市、县、镇、村层层签订了责任书,将任务分解落实到禁烧区域内的36个镇(办)510多个村,将责任逐级传递到户到企业到人;采取市直部门包县、县干部包镇、镇干部包村、县级部门包重点镇、村干部包农户的包联措施,调动新“三万”活动工作组包联驻在村,基本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任务落实到人到田的责任机制。
全市印发《致农民朋友的公开信》等各类宣传资料33.5万份,发送秸秆综合利用科普知识、禁烧法律法规政策和工作通报等手机短信79.5万条,悬挂横幅张贴标语6 182条,出动宣传车1 745台次。农机部门向社会公布了秸秆利用的作业补贴、机具补贴标准和作业收费指导价格、秸秆收购价格;各级电视广播、报纸、网站等媒体报道秸秆利用的先进典型、秸秆收购信息和焚烧秸秆的反面事例170多次;教育部门开展了“小手拉大手”活动,发放《秸秆禁烧响应书》15万余份;司法部门开展了秸秆禁烧法制宣传活动;各级干部将巡查与宣传相结合,督导宣传4.2万人次;以及召开市县乡村会议504场次,构建了立体式的宣传网络,真正让干部准确把握政策和工作要求,让群众知晓政策、利用技术和方式。市秸秆综合利用领导小组办公室、秸秆禁烧指挥中心在夏秋收获季节坚持每日通报工作动态情况。湖北日报6月6日刊登《五化并举荆门破解秸秆焚烧之痛》专题报道1篇;人民网湖北频道、湖北政务信息登载相关报道4次(篇)。
一是财政支持。市、县两级落实568万元秸秆综合利用专项资金,目前实际到位458万元,其中:市财政100万元、京山县150万元、钟祥市150万元,钟祥市柴湖、胡集、南湖等镇财政和部分村集体对收集秸秆给予补贴。财政资金用于还田作业补贴、机具购置叠加补贴、工作经费补贴和奖补秸秆利用企业。
二是项目支持。市财政部门落实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中国农谷现代农业废弃物秸秆循环综合利用产业化项目资金3 400万元,支持中心城区周边11个秸秆利用典型示范项目建设,目前已对奖补资金进行了预分配,现在开工项目9个,完成投资2.6亿元。市农业局争取项目资金450万元,在京山县孙桥、沙洋县曾集、掇刀区团林等13个乡镇30万亩耕地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工程。
三是农机补贴政策倾斜。农机部门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 249万元,补贴带切碎装置联合收割机、打捆机、粉碎还田机2 127台。
四是奖补政策兑现。对荆门城区周边区域油菜、小麦、水稻秸秆粉碎还田每亩分别补贴20元和10元,回收秸秆每亩补贴10元,对现有联合收割机加装切碎装置每台补贴1 500元,对购置秸秆打捆机按享受国家购机补贴后实际出资额的30%给予叠加补贴。全市共补贴秸秆机械粉碎还田24万亩,补贴回收秸秆10万亩。
一是试点带动。以荆门城区周边及高速公路沿线为重点,抓好东宝区牌楼镇等全市13个镇42个村的秸秆利用示范工作。沙洋县在后港镇黎坪村实施2 000亩油菜秸秆机械粉碎还田试点,带动了周边8 000亩油菜秸秆还田;京山县重点打造了农谷大道、武荆高速沿线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区。钟祥市钟穗等农机合作社带头在流转的万亩耕地上全部实行了秸秆粉碎还田,沙洋监狱局实现了小麦秸秆全部粉碎还田,全市建立秸秆粉碎还田基地22个。
二是技术示范。市农机局、掇刀区农机局在团林镇莲花村举办了秸秆“五化”利用现场会,推广油菜联合收割与分段收割机械捡拾、秸秆打捆、旋耕灭茬、机械耕整、机械插秧等技术;钟祥、京山、沙洋、屈家岭等地组织举办秸秆机械作业现场会12次。农业、农机、畜牧等部门共举办培训班35次,培训进农机合作社、进村,培训干部、农机手、农民和企业人员1.6万人次。
三是回收利用。钟祥亿隆、京山鹏程、屈家岭顺达、东宝铁牛等农机(秸秆)合作社纷纷购买打捆机提供秸秆打捆服务,新增打捆机44台;沙洋县科牧公司除自购打捆机外,还从安徽等地引进大型打捆机在沙洋监狱局所属农场开展水稻打捆作业2万亩;沙洋、掇刀两地农机部门针对辖区半喂入联合收割机不足的实际,从江苏、河南引进420台半喂入收割机收割水稻,便于收集完整稻草;漳河新区的双仙等6个村组织专人收集油菜秸秆集中堆放,方便了企业收购。夏秋收获季节,全市67个秸秆利用企业和镇村设立秸秆收购点、堆放点300个,以电视、手机短信、宣传单等形式公布设点收购秸秆信息,收贮秸秆125.8万t,促进了秸秆“五化”利用。
市县两级组建了54个巡查、督查、执法专班(组),在夏秋收期间日巡夜查、严格督导和执法。
一是勤巡严督。全市出动干部6.8万人次深入村组田间指导、协调、检查、督促镇村、企业秸秆利用,对焚烧秸秆的行为及时劝诫、制止和教育,发现火点1 450多处,制止4 500起,扑灭1 300处。市环保局、市农机局主要负责人带领干部职工双休日坚持抓巡查、督查,分别下发秸秆禁烧、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通报6次、4次。
二是实施惩戒。东宝区将任务分解至各乡镇,严格考核秸秆焚烧事件数等硬性指标,发现一起扣除奖补资金500元;钟祥市纪委监察室对5个驻村工作组、3名镇机关干部、5名村支部书记通报批评,对禁烧区出现焚烧火点的镇村包联干部处罚每人500元,共罚款13.5万元。全市现场处罚焚烧秸秆350起,处罚金额1.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