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铁柱
(商洛学院 城乡规划与建筑工程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
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及安全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讲话中多次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意识形态的重要性,意识形态安全关系着国家政治、文化安全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向和环境。高校作为知识、人才的汇聚地,是意识形态生产和传播的中心和前沿阵地。基于网络而兴的网站、微信、微博、飞信、QQ、贴吧等新媒体已成为发展最迅猛、影响最深广的强势媒体,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拓展了时间和空间,提供了新的载体,也已成为新的思想文化宣传和政治斗争阵地,通过新的信息载体和传播方式能够引导与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便于强化高校意识形态的教育渠道和方式,同时也给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和挑战。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要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主动权和话语权。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政治、文化、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意识形态教育及管控既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也是高校党建工作义不容辞的重要战略任务。高校处于意识形态领域前沿,大学生思想活跃、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形成和完善中,理想信念尚不坚定,心智尚不成熟,是非观念尚不明确,易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把高校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作为西化分化重点对象,与我们争夺阵地、争夺青年、争夺人心。各种网络信息的交汇扩散,社会思潮的交锋较量,思想文化的交流融合,对在校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及安全建设造成了十分紧迫的挑战。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集中呈现,现实社会问题与思想认识问题相互影响,各种力量与思潮竞相发生,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异常尖锐,容易影响高校大学生及知识分子的关注和思考。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能够有效应对近年来意识形态领域的冲击,也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需要。
高校处于互联网发展的前沿,高校师生是最大的网络群体。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网络新媒体具有全球性、社会性、主体性、无形性、虚拟性、隐匿性和无限性,传播方式具有互动性、即时性、便捷性和形象性,教育模式具有开放性、参与性和固应性,使大学生能够通过其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志和见解,但同时也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主导性,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大学生易于主动地创造、发布、交流、传播扩散信息,同时也被动地接受信息、消费信息。大学生追求自我、个性化的表达使得个人在意识形态构建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及主体地位大大提升,求证的渠道及质疑能力大大提高,他们会听到不同的声音,不轻易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观点。网络新媒体的普及,不同意识形态及文化的冲突与交锋,会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和感召力[1]。因此,网络化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环境及主导权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形成了巨大挑战,增大了意识形态教育难度。
网络成员身份的符号化降低了网民的道德自律和网上行为的约束力,易造成网络言论及行为失范。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和改革发展期,地区发展不均衡,社会财富及资源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加大等多种社会现实矛盾和不断凸显,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易被激化,成为舆论热点,经网络的广泛扩散和迅猛传播,容易引发关注、导致社会心态不稳、加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高校大学生思想尚未完全成熟,对网络上的信息和言论缺乏应有的审视和辨别能力,易被误导或者理解问题片面化、看待问题极端化,容易感情用事,不够理智、深入和全面,易于主动接受不同渠道的不良信息,对高校网络舆论监管造成很大困扰。随着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面临来自社会转型及市场经济的挑战,虚假信息的混淆,错误思想的挑战,来自西方思潮的威胁,传播革命的挑战,大学生易被误导或传播不良信息,以致迷失自我[2]。因此,目前网络新媒体背景下如何加强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引导工作环境及安全监管,已是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
美国知名媒体学者安德鲁·査德威克曾说:“互联网是西方价值观出口到全世界的终端工具。”[3]目前,国内外敌对势力运用最先进、最有效的网络传播手段,对我国实施全方位、不间断的舆论战和宣传战,尤其对高校大学生及知识分子当作反华工具,通过敌对网站或是讲座、奖学金、英语辅导、组织出国参观学习等各种网络宣传,渗透“西方观念”、文化思潮及意识形态,国内外别有用心的少数人,借助政治事件,制造舆论混乱,通过网络骗取大学生的信任,煽动大学生散布谣言及恐慌信息,甚至鼓动学生罢课、游行、闹事,由此对高校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出现信仰淡化、主流意识形态弱化、舆论导向艰难等现实问题。所有的这一切表明,新媒体时代,对我国传统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理念与方法,以及对资本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抵制和防御提出了挑战。
始终坚持党委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监管的绝对领导和核心地位,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提高学校各级领导管理干部及党建、学生工作人员对网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及安全建设问题的理论研究水平、调查分析能力、洞察预判能力、科学决策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着力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共青团队伍及学生干部骨干培养和建设,加强互联网宣传及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和组织保障,培养大批专家学者型的“舆论领袖”,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理论魅力,继承并创新理论体系和思想内涵,以弥散性的方式“吸引”和“同化”纷杂的文化思潮,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吸引力、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及理论自身的大众认同,从而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适应性、创新性与导向性[4]。
高校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作为新阶段、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旗帜,以理论自觉带动行动自觉。高校应占领大学生新媒体舆论制高点,利用网站、微博、微信、飞信、QQ、贴吧等各级各类网络宣传渠道,弘扬和引领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高校领导干部及思政队伍要有政治敏锐性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顺势而为,了解大学生群体的个性需求、思想动态及关注热点,结合当下的舆论热点及社会事件,采取大学生乐于接受、喜闻乐见、易于认可的方式开展宣传教育引导,掌握微博等新媒体话语权和制高点,宣扬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气,不断加大正面舆论的影响力量。高校应大力发展先进有益的网络新媒体文化,营造良好的意识形态建设氛围[5]。
高校要抓住网络信息化浪潮带来的机遇,认识并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对意识形态从传播观念、体制到内容、方法进行创新,重视网上高校意识形态传播主阵地建设,对微博等新媒体进行科学规划,树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新媒体传播新理念,构建开放型、参与型和回应型新媒体传播新体制[6]。创新意识形态管理理念,坚持以生为本、科学引导、服务学生的“人本理念”,坚持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强化监督、依法管理的“法治理念”。高校宣传部门及管理人员要创新话语体系,遵循大学生的心理接受和认知规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宣传并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7]。加强内容创新,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时代感、现实性、感染力,重视基层党团组织在网络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中的创新作用和骨干作用,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中的引导力、感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高校在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及监管过程中要树立全局意识、政治意识、法律意识、科学意识、创新意识、防范意识,总体把握国内外意识形态趋势,筑牢思想防线,加强网络预警及监控体系,用发展的办法解决问题。建立高校意识形态宣传教育职权责制度、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舆论引导机制、网上舆情分析研判机制、校园网络安全评估机制,制谣传谣惩处机制,信息沟通制度和理论学习制度,加强审批制度、督导和应对机制等安全建设制度体系,学校党委宣传部门应成立网络舆情监控中心,专门负责对高校内微信、微博、贴吧等网络新媒体舆情的监管,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运行机制。构建互联网管理的技术支撑平台和监管体系,通过技术手段监控网络舆情,对网络新媒体言论中的不良信息进行封锁过滤和监控,严厉打击造谣、传谣及引起社会恐慌者,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主流、主体地位[8]。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既为发展与繁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给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及安全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校各级管理者一定要从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和社会主义国家安全建设的战略高度,增强做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及安全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理性审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高校应该与时俱进,顺势而为,把握新媒体舆论规律,用新态度对待新媒体,用新思维管理新媒体,用新的措施建设新媒体,使新媒体成为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平台,从而更好地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建设。
[1]秦在东,谢成宇.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探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4,(5):5~9.
[2]刘瑞生.新媒体传播转型视阈下的意识形态建构[J].苏州大学学报,2011,(6).
[3][英]安德鲁·査德威克.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M].任孟山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4]魏晓文,邵芳强.论网络背景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14,(6):29~33.
[5]余源培.新媒体与意识形态建设[J].河北学刊,2013,(1).
[6]刘忠厚.信息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探[J].理论学刊,2009,(02).
[7]金坤城.论意识形态管理理念的创新[J].理论探讨,2013,(2):37~40.
[8]陈文胜.论微政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建设[J].求实,2013,(11):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