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东方(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038)
论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
□郑东方(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038)
田径运动水平对国家或者地区体育水平在某种程度上有很好的决定性作用。田径运动水平不仅能够让田径运动方面取得更好的竞争优势,而且对田径运动发展有很好的推动作用。现如今我国在田径运动训练过程中主要是运用非常多的科学理念和先进技术进行指导。初高中学生是田径运动培养和开发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教学中初高中体育教师训练量和训练强度根据学生身体特点予以合理和科学的把握。体育教师只有对教学方法不停的予以改进才能够更好的让田径教学质量予以提高和对学生全面发展有所促进。
体育教学田径训练强度训练量
所有体育运动中田径运动是最根本的运动,不仅将生物学作为基础,而且人们能够通过符合强度和适宜的训练量进行适应和改造,进一步的对人的潜力进行挖掘。人们在训练过程中提高各项身体素质,并且能够让身体得到协调与健康的发展。田径训练本质上是运动员在训练负荷过程中,身体全部器官机体所产生的消耗到再恢复的过程,队竞赛水平和运动员素质的提高非常有效果。田径运动属于有计划的系统性内容,大部分的变化都是在记忆细胞、肌肉和血液内进行,感官和视觉上不能够对教师训练效果予以判断。所以说,在安排学生的训练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当严格依照自身教育经验进行合理安排,训练方法特别是需要注意选择高效和科学的进行。田径运动具有较强的强度和训练量,所以要求学生不仅需要拥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和扎实的基本功,而且还需要具备优良的身体素质。上述前提要求得到满足之后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合理调整。田径训练强度主要是训练完成的效率与速度予以决定的,田径训练量则是通过训练完成需要的时间决定,由于两者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协调发展的效果对训练效果有很直接影响作用。假如初高中体育教师只是轻训练量重训练强度,那么就不能让学生训练状态保持平稳,严重的会让学生生理健康发展有严重影响,对学生心理状态和中枢神经系统造成紧张感非常强烈,那么学生身体健康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根据运动项目对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予以合理科学的掌握才能够更好的让训练效果予以最佳发挥。
2.1、体育教师因素
由于体育教师对田径运动训练理念和项目发展不够了解,认识较为模糊,导致了学生训练依然采用传统不科学的训练方式。另外,教师不能很清晰的认识田径训练内容和运动结构,最优训练效果如何采用和学生训练量与训练强度控制都不够明确。
2.2、学生因素
学生认为田径运动只是运动员的事情,具有较低的认知能力,认为在学校只需要好好学习,这样就导致了田径运动得不到支持。这样的观念导致了田径训练的体育教育很难的进行实施,很难培养和发现优秀的田径运动员。因此,学校应当普及田径运动知识,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加田径训练。
2.3、社会因素
我国社会对学生田径运动训练的宣传和关注力度非常少,这样就出现学生田径训练报道几乎看不到的境地,这说明了在田径训练的开展过程中,我国社会缺乏相对重视和关注。学生在参加田径训练的竞赛制度和管理制度比较少,那么训练就不能够的到更好的保障。田径管理科学合理性能够让学生田径水平和训练质量的提高更加有效,更进一步的对田径后备人才储备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3.1、在田径训练过程中,要时刻把握训练的强度与训练量的适度
田径训练过程中,保障整体训练效果的基础是更好的让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统一的把握。田径运动对训练效果比较注重,因此只有严肃认真的保障训练过程才能让训练成绩得到保障。所以说,在平时训练过程中需要特别的对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予以注重,对高负荷和高强度的强调和注重的同时,不能够对训练量的重要性予以忽视。
3.2、了解学生个性差异,确定合理分类方法
初高中学生大部分都处于身体发育关键阶段,并且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爱好和性却都有非常大的差异。所以说,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分类教学。具体的教学分类方法主要有班级组合时和集中组合式两种。班级组合式主要是体育室外课堂由多个班级组成,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对体育项目予以分类后进行体育训练。集中组合式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集中讲解田径运动要领的授课,然后根据学生体能进行分组训练。体育教师应当根据男生喜欢高强度和女生喜欢训练量小的田径运动训练方式的特点,对男女生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予以调整。对于一些体质较差或不爱运动的学生,体育教师应当安排一些羽毛球、跳绳的难度小的运动项目。只有对学生体育爱好予以逐渐培养,才能够更好的让学生身体素质进行提高。
3.3、在的田径训练过程中,训练强度要区分大小
要根据学生身体具体特征制定合理的训练强度计划,训练计划强度不可太大,也不能够太小。太大训练强度容易让学生训练过程中出现身体软组织拉伤,如果医治不当出现后遗症就会让学生未来生活或职业生涯有很不利的影响。反之,训练强度过小就不能够完成预定训练效果,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田径训练水平提高,而且容易导致学生身心疲惫和时间浪费。体育教师在田径训练过程中参考亚洲飞人刘翔的训练模式,先采用力量训练再速度训练的方式,这样就能够让学生能够有雄厚的体力基础之后,在提升速度过程中更加的“得心应手”。
3.4、完善与建立田径训练保障机制
田径训练保障机制的完善与建立的首要前提是教育管理机制与训练管理机制的相互协调进行加强,这样学习与田径训练的矛盾问题才能够更好的予以解决,协调结果才能够更好的得到获取,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发展利益才能够更好的得到满足。我国田径事业发展机制得到了更好的建立才能够让国家和社会效益需求在宏观层面上得到满足。另外,田径训练的科学研究力度需要更进一步的加强。理论上来说,田径训练成绩和自身体能水平有着较为直观的联系,田径训练水平主要受到体能的决定和影响。所以说,相关的田径体能训练的学者与专家制定训练计划都需要基于青少年身体成长规律的特点,这样才能够让训练计划更加的符合适宜的、合理的和科学发展模式特点。对相关训练训练量和训练强度进行规范和必要的探索与研究,能够更好的拟定出适合我国田径发展训练的训练模式。
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田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进行指定。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学生身体特点和训练强度予以把握,这样才能够让训练强度的机构得到保证,训练量和训练强度更好的予以掌握,让二者的科学比例更加合理和适度。只有更好的对田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更好的把握,制定的训练计划才能更加合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对田径教学质量予以提高。
[1]屠建利.青少年田径训练的规范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1,12.
[2]郝桂花.浅谈体育教学中的田径训练工作[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3.
[3]朱荣华.高中田径训练工作的实施经验与思考[J].新校园(学习),2012,4.
[4]项磊.黑龙江省高校高水平田径队训练周期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5]郭波.当前青少年田径训练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
[6]陈固伟.论现代田径训练的特征与发展趋势[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