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洪波(昆明学院体育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中国武术文化教育传承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浅探
□马洪波(昆明学院体育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华民族全体劳动人民共同的智慧结晶。武术文化的发展首先必须依赖武术的传承来实现,传承是武术文化得以发展的前提条件。本文通过对我国武术文化教育传承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对策做了相应的分析,从而更好地促进武术文化的广泛传播。
武术文化传承问题与对策
学校武术教育是我国武术文化得以较好的传承、发展、普及的重要阵地。学校武术教育自古以来,一直积极发挥着推动武术发展、丰富武术内容、传承传播武术文化的作用。而如今,武术教育的作用却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武术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中作用,更是未能体现出来。武术作为有着数千年的悠久民族文化底蕴的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运动项目,其产生、发展紧随着整个中华文明前进的历程,对民族文化深具代表性。因此,武术应适时的承担起传承、传播文化的载体作用,但武术并没有适时发挥那样的作用,反而学校武术教育中武术文化传承出现种种问题。
1.1、武术教育中竞技武术“独霸天下”
近代以来,伴随西方列强入侵和西学东渐,西方体育思想传入中国并迅速发展,最终导致我国的教育始终在走一条西方的身体教育之路。21世纪的今天,学校身体文化教育几乎全面地被西方身体文化所垄断。不论是教育教学理念,还是教育教学内容,都很难见到传统的民族文化的影子。受到各种因素的深刻影响,与教育相结合的武术也发生了异化。在竞技武术高度发展的环境下,现代武术套路过多追求高、难、新、美,对套路一改再改,套路中的技击有效性却是逐渐弱化,甚至还不如京剧演员。武术的现代化发展给人一种病态感觉,人们不再是为“武”而“武”,而是演变成了为了某种利益、某种目的而去“武”。正是各种利益、目的的驱使,使得竞技武术在现代的武术发展中脱颖而出。不管是从教育还是从武术自身的发展变化来看,武术教育中竞技武术“独霸天下”并非是偶然发生的。原国家体委负责人荣高棠在谈及武术的现状时就曾说过:“现在是一家独霸,走舞台化,不是搞武术,而是把武术给毁了”。同样,武术教育内容如果仅为竞技武术,必将断裂一直以来学校武术教育中的武术文化传承。
1.2、师资力量薄弱
学校一直以来是武术生存、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场所,也是武术文化传承并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重要基地,而执行武术文化与技能传递任务离不开能够胜任的专业武术教师。21世纪的今天,武术教师的严重缺乏直接影响到了武术文化传承的顺利进行。针对此问题,还得从武术教师培养来源进行探究。
(1)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选学生——“理论匮乏不能教”。
这类学生是通过体育加试,高考普招而进入大学,一般具有很好的文化基础,但是武术基础却很薄弱,很大一部分在大学之前未接受正规武术训练。因此,在有限课时的专项学习中,学生很难完成规定教学任务。同时,由于课时限制,专项理论知识教学被极度压缩,虽然有很好的文化接受能力,却很难获得系统的理论知识。种种情况造成体育教育专选学生很难全面、系统掌握武术专项理论知识和技术动作。
(2)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能教而缺乏理论”。
这类学生通过严格专业技能考试,独立的文化课考试进入大学。该类学生一般从小在各类武校习武,接受系统、专业的武术训练,因此具有很强专业技术能力,但由于现行武校多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文化课教育为次,学生拥有良好的武术技能水平,文化水平却是让人不敢恭维。该专业重技术,轻文化招生模式也恰是对该种情况的纵容,导致恶性循环的发展。
两种不同的专业武术教师来源途径,培养方式都有一定的缺陷,造成了“理论匮乏不能教”和“能教而缺乏理论”的两类学生。两类学生在将来作为传承武术文化的直接执行者,可想而知,武术文化要想在武术教育中得到有效的传承显得力不从心。
1.3、习武人数日益减少
一种文化的兴衰与否,只要看看拥有这种文化的人数的多寡便知晓。武术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同样如此。在21世纪的今天,武术文化在文化多元化的影响下,传承正面临着习武人数减少的问题,也就是意味着武术文化的流失与衰落。究其原因,从中国武术文化自身来发展说,竞技武术吞噬了中国武术自身多具有的多元文化魅力,传统武术被挤到历史的角落边缘地带。从外来文化环境因素来说,受文化市场开放和西方各种文化的影响,我国各种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传统武术文化也不例外。人们的尤其是青少年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发生很大改变,以追逐西方文化为时尚。“跆拳道、空手道、瑜伽术、健美操”等备受青少年的关注与青睐,更甚之,这些项目出现在我国多数学校内并深受学生喜爱,我们的武术却逐渐淡出人们视线,处于边缘化发展,使得武术拥有的人群也越来越少。
2.1、正确认知与定位武术
武术自诞生数千年来都未曾中断过,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武术随着时代、环境变化而不断做出适应性发展,武术的内涵与作用、功能在不同时期显示出不同内容。武术在发展中,由起始的军事功能逐渐向体育属性发展。武术不仅是属于体育范畴内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重要的是武术融入了传统哲学,伦理学,养生学,兵法学,中医学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观念。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武术既属于体育,又高于体育。与西方体育相比,二者有着明显的差异。西方体育以人体解剖学观点加以分解,遵循人体运动原理,具有科学性;武术从整体运动观出发,强调“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注重心、神、意、气与动作的协调配合,更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中国武术是一种深具内涵的身体语言,个人习武的过程也就是对自身性格的磨砺,对武术的“体悟”也是对自身人格追求与提高,武术的伦理道德以及深具哲理的谚语发人深思,修饰着人的灵魂。在21世纪的今天,经济的发展不能再作为来衡量社会的进步与否的唯一标准,而应增加对国家的综合国力的衡量,民族传统文化缺失的衡量。这种社会需求下,我们对武术的认知,不能仅看作是一种纯粹的体育项目,在肯定武术体育属性的同时,把武术作为超越体育框架的文化存在。对于武术我们要有非常明确的认识,武术是一种文化形态,是多种文化的集合体,武术技术的存在只是它的外在表现形式,而称之为中国武术的核心要义是其技术之外的文化。只有对武术正确的认识以及定位,才有可能更大程度、最为准确的进行武术文化的传承。
2.2、注重专业武术教师培养
武术教师是武术知识与学生之间桥梁,是学生学习武术的引导教授者,是传播、传承武术的直接执行者,有着至关重要的连接作用。武术不仅是一项有益的身体运动,更重要的在于其在运动形态外表下有着发人深思、洗涤心灵的哲理与精神。正是因为如此,武术教师需要经过系统培养的专业武术教师才能胜任。因此,武术文化要在武术教育中传承必须有专业的武术教师支撑才能进行有效,持续进行下去。
2.3、加大宣传力度,扩大习武人数
武术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学校武术教育中,学生是最基础的武术学习群体,也是未来最广泛的武术群众基础。因此,在武术教育中吸引最多的学生成为习武群体才能更广泛的传承传播武术。在武术教育中,武术应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以吸引更多学生关注、习练武术。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公开武术教学表演,吸引学生兴趣;组建武术社团凝聚武术爱好者,群策群力,共同致力于武术发展;定期举行武术竞赛,增强学生习练武术兴趣与动力等。
在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打造民族文化品牌竞争力的时代背景下,武术教育中传承文化成为当前重要任务。需要国家对武术教育、武术的重新认识和定位,确立武术在学校教育中独立于体育的文化地位。
认知专业武术教师在武术传承与发展中至关作用,重视师资能力素养培养。
宣传武术,展现武术魅力,提高武术在学生中的知名度,积极开展武术表演、比赛,吸引广大学生习练武术,增强习练武术动力;组建武术社团,凝聚武术爱好者、习练者,群策群力,共同学习、发展武术。
[1]郭志远.中国武术文化生存现状及传承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7).
[2]沈建文,惠永强.学校武术教育对中国武术文化传承作用的研究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0).
[3]次春雷.武术教育文化传承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