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之韵——馆藏元青花云龙纹罐赏析

2015-03-19 00:08王小文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4年8期
关键词:元青花龙纹青花瓷

王小文

当人们漫步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瓷之韵——中国古代瓷器艺术》展厅时,不禁会被一件既不像单色釉瓷器那么质朴内敛、又不似彩瓷那样五彩斑斓的元青花云龙纹罐所吸引(见图1),该器物身上的游龙好似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自由驰骋。青白两色交相辉映,散发着古朴而又灿烂的光彩,这便是青花瓷器独有的魅力,使得古今中外的人们为之着迷。

2011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成功接收了39万件文物,这大大扩充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基本馆藏,使馆藏的藏品数量达到了空前的120多万件。这批文物不仅数量大、质量高,而且包含的种类相当丰富,有瓷器、玉器、书画、碑帖、佛教造像、杂项等,其中不乏存世量极少的精品,这件元青花云龙纹罐便是其中最为耀眼夺目的一件。

虽然元代只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短短的九十多年,但是毋庸置疑,元代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青花瓷的烧制成功,在中国制瓷史上是划时代的成就,它的出现结束了宋代陶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审美取向,使传承百余年的中国制瓷业中的刻、划、印花等传统装饰技法迅速被彩绘所取代,彩绘瓷器也成为了市场上的主导产品,抢占了青、白瓷的绝对统治地位。青花瓷器以其优美的色调和丰富的装饰纹样,自14世纪创烧以来就深受古今中外人们的追捧,它是汉族文化、蒙古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完美结晶,直到今天仍然在继续烧制,它是我国种类繁多的瓷器品类中沿袭时间最久、产量最大以及最具民族风格的一个品种。

景德镇生产元青花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由于烧造伊始就是作为贸易商品远销海外,因此在国内的留存数量极其有限。在明、清两代中的官、私文献中均甚少提及,使得这种鬼斧神工的艺术品在五百多年间都未曾得到过足够的重视,学术界一直普遍存在着元瓷粗、元瓷少的偏见。成书于20世纪20年代的《饮流斋说瓷》云:“元之一代,历年较短,与宋末不甚相远,亦可附于宋焉。”“元代制瓷亦有多窑,然其名不著,统称日元瓷而已。”因此在一般陶瓷文献的记载中,多倾向于重宋轻元,甚至有将元瓷误作宋代或明代的现象。直至英国人霍布森发现了带有“至正十一年”铭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见图2),并在1929年《老家具》杂志上发表的《明代以前的青花瓷器》一文中对它进行了介绍,世人才开始意识到有元青花的存在,但是霍布森的发现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很大反响。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的波普博士以此瓶为依据,对照伊朗阿德比尔寺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托布卡普博物馆所收藏的元青花瓷器,在造型、纹饰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对比研究,先后发表了《14世纪青花瓷器:伊斯坦布尔托布卡普宫所藏一组中国瓷器》以及《阿德比尔寺收藏的中国瓷器》。他以“至正十一年”铭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为标准器,发现了一批与之相似的青花瓷器,称作“至正型产品”,它们被认为是中国景德镇在14世纪中期生产的成熟青花器。至此,对元青花的研究进入了高潮期。后来,随着国内外的考古发现不断增多以及传世品不断被发现,元青花出现在了各大博物馆的展厅里供人们欣赏。

本文所介绍的这件元青花云龙纹罐高29.5厘米,口径21厘米,底径18厘米,造型丰满,端庄大方,主体纹饰为海水龙纹,釉质光润,笔触有力,青花苍翠浓艳。经过与国内外基金会、博物馆所藏元青花器物反复比对,笔者认为这是一件元代后期江西景德镇生产的一件标准“至正型产品”。不仅如此,这一造型的青花罐多以人物故事、缠枝牡丹、鱼藻纹(见图3)等题材出现,饰以云龙纹的在国内外各大博物馆藏品中非常稀有,因此它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从整体造型上看,此罐直口短颈,口径略大于底径,唇口稍厚,溜肩圆腹,肩以下渐广,至腹部下渐收,至底微撇。此器形在国内外传世及出土元青花器物上均有迹可循(见图3),应是既做外销瓷又供国内使用的器形。

从青花发色上看,与明代洪武时期仅略带“蓝”意、实则灰黑以及永宣时期釉料深入胎骨、有非常明显的铁结晶斑的现象都截然不同。此罐应是使用优质的进口钻料所绘制,青花发色浓艳,层次清晰,有少量的黑色铁结晶斑点(见图4),这是由于釉料之中含铁量较高所致,但是与永宣时期刻意追求结晶斑效果不同。此罐用料均匀,色浓而薄,线条精细,不甚晕散,黑斑虽色深但不影响整体效果,青料下沉渗入胎骨的现象也不甚明显,这与元代窑工筛选最好的进口青料绘制此器有很大关系。

纹饰由上到下共分为四层。第一层口沿处:饰波浪纹。此类纹饰由波纹和浪纹组合而成。波纹以粗线勾勒轮廓,形如“江崖”,浪纹以精细的线条画成,如篦纹、指纹之细密,浪与波之间留白。这种常饰于古代龙袍、官服下摆的吉祥纹饰,被窑工们加以艺术加工后,被广泛地运用到瓷器的装饰上。安徽省蚌埠市明汤和墓出土的元青花双耳花卉纹盖罐,以及在2005年伦敦佳士得举行的“中国陶瓷、工艺精品及外销工艺品”拍卖会上以人民币约2.3亿元成交、创下了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见图5)都是以这种波浪纹装饰颈部的,并且风格、画法均如出一辙,应是当时比较流行且成熟的画法。第二层肩部:饰莲瓣纹,由外粗线、内细线组成。内框细线一笔勾成,外框粗线为双线勾边后填色而成。莲瓣内绘杂宝纹(火焰、宝珠等)、花卉纹(莲、菊等)。莲瓣与莲瓣之间隔开,互不相连。这一纹饰从明代洪武开始变化,虽仍由外粗内细双框构成,但均单笔勾绘,线条较细,蓬瓣与莲瓣之间相连,也称为“借边”(相邻的两个莲瓣共用一条边框)。永乐、宣德及以后各代都沿袭了这种借边的画法。第三层腹部:绘二龙相逐的主题纹饰。龙身修长,头小颈细,怒瞪双眼,张嘴吐舌,有胡无须,头上有披发,双角长如鹿角,背脊如火焰。龙身有半圆弧形的鳞,形如鱼鳞状。爪为三趾,貌似鹰爪,四肢饰飘带状毛发(见图6)。尾部随身体延伸,尖如蛇尾。除部分细节之外,其整体形态、画面布局与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所藏元“至正十一年”铭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完全一致。值得注意的是此罐的第四层:底部纹饰,从现存世的元代直到清代的大部分青花罐类器物来看,最底层纹饰都是与主题纹饰有明显界限,程式化比较明显,绝大多数都是和肩部纹饰上下呼应的莲瓣纹,而这件青花罐的底部纹饰海水波浪纹与腹部主题纹饰之间并没有明显分界,画面布局不拘一格。两只游龙奔腾在汹涌的浪花之上,似在怒目追逐,又似在并驾齐驱,两部分纹饰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这件青花龙纹罐在整体纹饰上体现了元代风格,并且在一些细节之处反映了元代后期至明初期的特点。第一,元代龙纹大多没有披发,且触角长似鹿角,到了明代龙纹出现披发且触角变得短小,而这件青花罐龙头披发飘逸,但是龙角依旧长如鹿角,并且向下延伸。第二,底部波浪纹体现出元代和明代的共同特点,纹饰主体无疑属于元代,但是底部波浪纹中夹杂着许多小圆圈,这在出土或传世元青花中是不多见的;而明洪武时期的波浪纹一般中间浪纹以粗线画出规则高低的浪花并加以小圆圈,浪花上下以细线勾波纹填空。除了这两点之外,这件青花罐腹部、底部两层纹饰相加正好构成了元“至正十一年”铭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的腹部纹饰,二者几乎一致。

综上所述,此器无论从整体造型、青花发色还是纹饰风格上看,都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元青花精品,而且与海外所藏一件有明确纪年的元青花标准器(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所藏元“至正十一年”铭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的纹饰相似度极高,因此可以断定其制作年代应与元至正十一年很接近,虽然从一些纹饰特点上体现出了明代初期的特点,但是明代洪武时期青花发色基本都是灰黑色,与此器截然不同,因此笔者认为这件元青花龙纹罐应属于至正十一年之后制造的成熟的元青花作品。

猜你喜欢
元青花龙纹青花瓷
青花瓷的前世今生
瓷器上的龙纹
不翼而飞的青花瓷
郭德纲巧用寓言劝爱徒
最贵“福禄”元青花 元青花缠枝福禄万代大葫芦瓶拍卖价5681万元
浅谈中国古代龙纹的演变历程
商周青铜器龙纹漫谈
青花瓷里觅南山——江西
蒋宇涛??《青花瓷》
浅谈元青花龙纹三式在器物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