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富领
这是一个让人想起来就激动的名字。这个名字从远古流传到了现在,还要千年万年流传下去,生生不息。
那个袅袅婷婷的村姑,曾和那个时代所有的女子一样,身披树叶连结的裙裾,去汲水,去撒种,去放牧。不同的是,她发明了种桑养蚕,抽丝编绢。从此人们结束了“茹毛饮血,衣其羽毛”原始衣着,进入了锦衣绣服的文明社会。没有她,不知道那种蛮荒岁月还要延续多久。她,就是嫘祖。
嫘祖,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关于嫘祖的传说
我国素以“丝国”著称于世,是丝绸业的发源地。丝绸柔软透气的性能及绚丽多彩的花色品种不仅博得了国人的青睐,在国外也享有极高声誉。
我国历史上关于桑蚕丝绸的起源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嫘祖教民养蚕制丝的故事史书上记载最多,流传也最广。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出生在西陵嫘村山一户人家。姑娘长大后每天都要外出采集野果来奉养体弱多病的二老。她不怕苦和累,近处的野果采集完了,便跋山涉水到远处去采集,每天很晚才回家。不久,远处的野果也采完了,拿啥来奉养二老呢?生活的艰难使姑娘靠在一棵桑树下伤心地哭起来,哭声是那样哀婉、凄凉,使远近的飞禽走兽都感动地流下了泪水。这哭声震动了天廷。玉皇大帝拨开云雾向下一看,见一个十四五岁的孝女哭得死去活来,便发了善心,把罪仙“马头娘”打下凡间,变成吃桑叶吐丝的天虫。马头娘看见姑娘悲伤的样子,便将桑果落在她的嘴边,姑娘舔舔嘴边又酸又甜。便吃了一点,觉得没什么异样,就采了许多带回家给二老吃,老人吃后精神一天比一天好。
一个阳光明媚的夏天,姑娘发现树上的天虫不断地吐着丝,做茧子,在阳光下产生的七彩反射非常美丽,出于好奇,姑娘采一粒放在嘴里,用手把丝拉出来,这丝又有韧性。她索性像天虫那样,编成一块块小绸子,连成一大块给父母披在身上,热天凉爽、冬天温暖,于是为天虫取名为蚕,捉回家喂养。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姑娘完全掌握了蚕的生产规律和缫丝织绸技艺,并将这些毫无保留地教给当地的人们。从此人们结束了“茹毛饮血,衣其羽毛”原始衣着,进入了锦衣绣服的文明社会。
姑娘发明养蚕缫丝织绸的消息很快传遍西陵部落,西陵王非常高兴,收姑娘为女儿,赐名“嫘祖”。嫘祖这一惊天动地的创举很快传遍了神州大地,部落的首领纷纷到西陵向她求婚,都遭到嫘祖的婉拒。这时英俊非凡的中原部落首领黄帝轩辕,征战来到西陵,两人一见倾心,很快嫘祖被选作黄帝的元妃。嫘祖辅助黄帝战胜了南方的蚩尤和西方的炎帝,协调好各部落的关系,完成了统一中华的大业。同时奏请黄帝诏令天下,把栽桑养蚕织锦的技术推广到全国。嫘祖死后黄帝把她葬于落村山,后世尊称其为“先蚕娘娘”。
嫘祖被后人推崇为我国养蚕取丝的创始人。据《隋书·礼仪志》记载,北周时尊她为先蚕。北宋的《通鉴外纪》记载:“西陵氏劝蚕稼,亲蚕始于此”《路史》将嫘祖发明的养蚕取丝系统化,说西陵氏劝养蚕、育蚕种、亲自采桑制丝,开创了丝织事业,从此,嫘祖被当作是上古时劳动妇女养蚕取丝的始祖,被古代黄帝供奉为蚕神。以后,每到植桑养蚕时间,人们纷纷设祭坛祭祀先蚕,以求风调雨顺,桑壮蚕肥。同时也用来祭奠嫘祖这一伟大的发明创造。
三月初六拜祖大典
西平县的西部乡镇,处于伏牛山余脉向平原地带过渡地段,这里的低山、土岗、平原、湖泊、河流相互交错,整个地貌呈现出复杂多变的丘陵地形。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既可以从事农耕生产,也可以采集、渔猎,为早期人类的生存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西平境内的蜘蛛山,又称为“始祖山”,相传嫘祖就是在这里受到蜘蛛结网的启发后,发明了养蚕、缫丝、织绸技术。蜘蛛山上曾建有嫘祖庙(现在仅存残碑、砖瓦等物),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当地群众都要在这里举办盛大的庙会,用来纪念嫘祖发明养蚕缫丝的功德,所以庙会又被称为“蚕桑节”。师灵(西陵)冈上,有一座高大的娘娘坟,当地人称之为嫘坟和嫘祖陵。
嫘祖祭典,是西平县千百年来祭祀先蚕嫘祖的典章,起源于嫘祖的降生地西平县吕店乡董桥村(吕墟,即西陵亭),遍及全县城乡,考其渊源,当与中国长期的农耕社会中,皇家提倡置公桑、祭先蚕、劝农桑以及中华各地民间敬蚕神是一脉相承的。
2006年春,西平县炎黄文化研究会组织历史、民俗、音乐方面的专家,先后深入到吕店乡、师灵镇、出山镇等一些农村进行调查采风,记录整理出了流传在民间的几近灭绝的《嫘祖祭典》词章和乐谱。根据董桥等村老农回忆,西平县民间祭祀嫘祖活动一年二次:一次在农历三月初六,纪念嫘祖冥诞;一次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节,新茧上市谢蚕神。祭祀先蚕冥诞要举行隆重的祭典仪式,还要唱三天大戏。而小满节祭祀活动相对要简约一些,但照例唱三天大戏,热闹程度较三月初六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这时没有了春天的余寒,新茧刚刚上市,小麦丰收在望,农忙在即,老百姓成群结队赶庙会,卖蚕茧,购麦货。会上还有说书的、唱戏耍猴的、看相的、算命的、卖小吃的……祭祀、交易、娱乐交相辉映。祭祀先蚕活动在嫘祖故里西平县久盛不衰,活动内容和形式以民间口传身授世代沿袭,程序规范而不显繁杂,乐舞粗犷而不失庄严,具有浓重的乡土气息,集中体现了嫘祖家乡老百姓对先祖的尊崇和浩浩功业的赞颂。也表现了农耕社会劳动人民祈求先蚕护佑的传统观念。
流传在西平县的《嫘祖祭典》,已收录在 2006年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文共分六章:“迎神”“上香”“上供”“祭拜”“献舞”“送神”。
第一章:傧相:“惟中华民国×年、岁次壬子年季春吉时,后代子孙集先蚕娘娘尊前祭拜,迎神——”〔乐舞起,鸣炮,二少女请出嫘祖尊像,乐止。〕众唱:“轩辕正妃,先蚕娘娘,始教民蚕,制衣作裳。泽被华夏五千年,名垂玉宇万古扬。西陵氏神,伏惟尚飨!”
第二章:傧相:“上香——!”主祭人接香,供于香炉。众唱:“轩辕正妃,先蚕娘娘。教化万民,此情绵长。泽被华夏五千年,名垂玉宇万古扬。西陵氏神,伏惟尚飨。”
第三章:傧相:“贡礼——!”主祭人接寿桃、果蔬、祭酒摆于供桌。众唱:“轩辕正妃,先蚕娘娘,巡游天下,保我家邦。泽被华夏五千年,名垂玉宇万古扬。西陵氏神,伏惟尚飨。”
第四章:傧相:“祭拜——!”〔主持人领众行三拜九叩礼。〕众唱:“轩辕黄帝,先蚕娘娘,追随黄帝,统一八荒。泽被华夏五千年,名垂玉宇万古扬。西陵氏神,伏惟尚飨。”
第五章:献舞:音乐起,众舞唱:“轩辕正妃,先蚕娘娘,大德大贤,业绩辉煌。泽被华夏五千年,名垂玉宇万古扬。西陵氏神,伏惟尚飨。”
第六章:傧相:“送神——!”众唱:“艳阳高照,惠风和畅,天人合一,其乐洋洋。先蚕降福施仙露,桑林荫浓蚕事忙。西陵氏神,伏惟尚飨!”祭典在乐舞中结束。
祭典结束,鸣锣开戏。三天大戏唱罢,在鼓乐声中送神复位。
西平的植桑与养蚕
西平的植桑养蚕从传说中的嫘祖开始,传统的养蚕业从未中断,且得到大力发展。上世纪 60年代,县政府大力提倡栽种桑树,发展柞林,曾在出山镇建立柞蚕生产基地,在出山、专探、权寨、老王坡建立桑蚕基地,城关、盆尧建立篦蔴蚕生产基地。当时最流行的一句谚语是“勤喂蚕, 45天就见钱。”《信阳专区一九六五年蚕茧生产方案》规划“西平、汝南等县为篦蔴蚕普通种制种站,西平制种站供应遂平、驻马店镇普通种。”
缫丝织布在西平久沿成习,且一度极为繁盛。民国初年,西平县城设有蚕业学校,街道两旁有许多丝行、茧行和收购贩运商,本地所产的土丝土绸和混织物,除本地消费外还远流外地。《大清一统志》记载:清代西平生产的丝绸品“缣”,在国际市场享有盛名。这种“缣”是由天然的金黄色蚕茧缫丝制成的丝织品,质地纯正而不退色。
中国几千年的农耕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直到近代,一些古代的农耕生产方式还在许多地方保留着,世代相袭。解放初期,西平在养蚕、缫丝、织布方面还保留着较为原始的习俗。
西平人养蚕,多在室内,养殖工序分暖蚕、饲养、分筐、上簇、摘茧等。小户人家要用布帘或芦席在房间圈出一角,大户人家有专门蚕房,但不管养蚕规模大小,都供奉蚕神牌位。临近清明,桑芽开始萌动,女人便把蚕卵放进掏空棉花的裤腰内,或者贴置胸前,靠体温孵化,谓“暖蚕”。孵化后的幼蚕,用鸡毛翎儿轻轻扫进保暖较好的瓦盆内,盆内下层铺些棉絮,棉絮上摊上厚且柔韧的桑皮纸,上面要用棉被搭着保温。此时桑芽已冒尖,采下来剪成细细的叶丝饲养蚁蚕。随着天气变暖,幼蚕不断长大,不断分筐、分箔或分橱饲养。待至“四眠”后开始吐丝结茧。茧有纯白、青白、金黄等色。农历小满节,新茧上市,乡镇上要唱大戏,谢蚕神。过去,养蚕是女人的事,男子是不允许进蚕房的。蚕房内不许大声说话,最忌讳说“跑”“少”。防鼠不能说逮老鼠,要说看耗子。
缫丝即剥茧抽丝。器物有锅一口,拐子一个。拐子,由二长一短的木棍组成“工”字形,类似今日风筝的绕线拐子。铁锅内一次放8~10个蚕茧不等,煮沸后,用炊把(去粒后的高梁穗制成)反复搅动,捞取丝头,然后让丝合并胶在一起,穿过悬挂的圆形光滑器物(手镯子、细铁圈或用高粱亭子弯成的经圈儿),顺势拉下来绕在拐子上,转动拐子连续卷绕丝线,至茧上丝尽再续。夏至到立秋为缫丝时间。为了遏止蚕蛹变蛾 ,蚕茧须加以蒸馏,以备长年缫丝。缫丝前要祷告蚕神,缫丝中忌说“断”“乱”。
民国年间,中国的棉纺织业已经普及到城乡,而且棉织品生产成本较之丝织品生产成本要低廉得多,所以农家一般已不再自织丝绸,蚕茧除了卖给茧商外,也还要留一部分自己用。留下的这部分茧子制作丝品的过程仍然保留着古老的生产方式和习俗。待茧子缫成丝后,生丝多被织成腰带、扎腿带等饰物。这种手工织丝品方法比丝织机坊的大织机、小织机生产过程要简单得多。
西平人亦有吃蚕蛹的习俗,缫丝后的蚕蛹,用油炸后吃起来十分可口,这也是西平从古至今,世代相传的生活习俗。蚕沙(即蚕粪)多被装成枕头芯,据说有清凉醒脑的作用。另外,西平还有吃桑椹的生活习惯。桑叶、桑皮等还可入药。
2007年7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西平县为“中国嫘祖文化之乡”。无论是植桑养蚕、缫丝制衣,还是六月六、追闺女,以至祭祀嫘祖等习俗,都能从中看到古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在西平的传承和延续。而在嫘祖娘娘的庇佑下,这个古老的城市,也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