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
“我这绣龙袍的手艺,是和我公爹学的,我年岁大了,想把它传授给每一位愿意学习刺绣的人。”60岁的刘秀花大妈在她的绣花坊里和大家说。
30多年前,房山区琉璃河镇刘李店村的刘秀花和公爹学会了刺绣宫廷大龙袍的手艺。公爹宁国玺13岁学习刺绣,心灵手巧,悟性又好,有一手刺绣宫廷龙袍的绝活儿,行内给予他一个“蝴蝶宁”的美誉。他曾在1949年参加了刺绣人民代表佩戴的国徽的工作,并亲手绣过国旗,宁国玺的手艺来源于他的师傅:一名宫廷刺绣工匠。
30年前,公爹为了把绣制龙袍的手艺传下去,就和儿媳刘秀花商量,叫她向自己学习龙袍的绣制。按照公爹的想法,绣龙袍是一项绝活,他不愿意把这项手艺传给女儿,他认为传授给儿媳更妥当。但是刘秀花当时对绣花的行当不是十分感兴趣,她觉得成天坐在凳子上憋在屋内不适合她的性格。在公爹的再三动员下,她接受了公爹宁国玺的要求,开始走上了绣花的道路。
经过30多年的刻苦钻研,刘秀花不但掌握了公爹绣龙袍的手艺,还在善于书画的弟弟刘树敏的帮助下,创作出了长4米、宽80厘米的“九龙壁”大型宫廷刺绣作品。
在她的绣花坊里,除了她刺绣的九龙壁外,充满宫廷色彩的扇子套、钱包、三寸金莲绣花鞋、绣花猫头枕、娃娃围嘴等刺绣作品令人目不暇接。奥运会期间,她还绣出了多幅反映奥运题材的作品。
刘秀花不但自己绣花,还免费教会了一批学生。几年来,有数十名妇女来到她的绣花坊学习刺绣,刘秀花都是不厌其烦地耐心传授。
按照行规,刺绣这行,通常是绣金不绣绒,绣绒不绣金,也就是按照使用的线来说,有金、银线和绒线之分。学习使用金、银线刺绣的人不去学习绒线的绣法,反过来学习绒线的绣工也不会去用金、银线刺绣。刘秀花刺绣的方法则是打破了行规,把金银线和绒线的刺绣结合在一起。在她的刺绣作品中,都可以看出她刺绣的这一特征。
刘秀花说,要想真正掌握好刺绣的技术,至少需要认真学习4年才行。刺绣用的线,颜色多达几百种,要使作品富有立体感,需要不断变换线的颜色和种类。刺绣的时候,针是从布的下面向上扎,眼睛却要看上面的图案,针扎的部位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扎准确。
刘秀花介绍说,从颜色来看,宫廷刺绣风格,不同于南方的苏绣。南方的刺绣作品颜色较鲜艳;宫廷刺绣使用的颜色,一般多比较庄重。
30多年的认真钻研,使刘秀花的宫廷刺绣得到了认可,她的刺绣作品九龙壁在2006年北京市“双学双比”活动中获得了殊荣。几年来,她已有多幅作品销往东南亚,不但得到了外国朋友的好评,同时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刘秀花有个计划,如今家乡变化日新月异,旅游事业发展迅速,她打算把房山境内的旅游点都绣成宫廷刺绣作品,把中国的大好河山,通过她的京绣作品展现给世界更多的朋友。
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会这种特殊的刺绣工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当地政府给予了刘秀花政策上的扶持,将她的绣花坊树立为镇里典型的农民就业实践基地,并提供给她一定数量的无息贷款。同时,组织、推荐人员到她的绣花坊进行免费培训。刘秀花高兴地说:“免费把这种手艺传授给大家,是我多年的愿望,希望更多的人通过学习刺绣走上致富的道路。”
(编辑·韩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