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富英
(哈尔滨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哈尔滨150028)
哈尔滨市松花江段江堤水毁修复设计思路
韦富英
(哈尔滨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哈尔滨150028)
2013年8月哈尔滨松花江干流发生的1998年以来的最大规模洪水,对哈尔滨市松花江段江堤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毁,尤其主城区的道里、道外段江堤损毁比较严重,文章对该次洪水造成道里、道外江堤的险情进行介绍,针对损毁情况分析原因,提出了水毁修复工程的设计思路及采取的措施。
堤防;险情;水毁修复;护坡;措施
哈尔滨市为黑龙江省省会,位于松嫩平原东南部,座落在松花江中游江畔,总面积5.31万km2。哈尔滨地处中温带,属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春季风大干旱,夏季短暂多雨,秋季冷凉霜旱,冬季漫长寒冷。城区多年平均气温3.5℃,无霜期平均135 d,历年平均冻结深度1.9 m,冰冻厚度为1.2~1.5 m。多年平均降水量545.7 mm,年内分配不均,6月—9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80%,暴雨多集中在七、八月份,占全年暴雨的84%以上。
2013年6月份以来,黑龙江省暴雨频繁,雨区集中,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导致大江大河水位普遍偏高,多条中小河流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水库蓄水偏多,与历年同期相比,6-8月份全省降水较常年偏多20%以上。哈尔滨市多条河流先后发生洪水,7月份拉林河、蚂蚁河、巴兰河、阿什河等流域中小河流发生5~30 a一遇洪水,8月份松花江干流发生1998年以来最大洪水,哈尔滨站洪峰水位达到119.49 m,超警戒水位1.3 9 m,量级达15~20 a一遇,持续超警21 d。各类水利设施水毁严重[1]。
松花江流哈市城区段,由于洪峰流量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在长期高水位的情况下,经过风浪淘刷使得很多堤防护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情况,严重影响了堤防安全。
哈尔滨市主城区堤防保护的是哈市繁华地区,人口密集,有重要的商业中心和城市基础设施;道里、道外段江堤是主城区的一部分,包括堤防道里堤、道外堤、港河口堤和东大堤,行政区划属于道里区和道外区。著名的斯大林公园位于主城区道里堤防上,该段堤防游人密集,是哈尔滨市旅游胜地,是哈市的名片、窗口,每年数以百万计游客到此旅游,代表着哈尔滨市的城市形象。
道里堤、道外堤和港河口堤在2013年防御松花江洪水的过程中,由于受洪水近一个月冲刷、浸泡,堤防坡面和台阶受风浪淘刷损毁严重,迎水面护坡石出现沉降、塌陷、松动和脱落、台阶出现沉降性裂缝等现象。堤防破坏情况如下:
1)公路大桥至江上俱乐部段(3+300-5+300)险情主要为:①马道裂缝;②马道以下护坡冲刷。
2)江上俱乐部至景阳街(5+300-7+610)险情主要为:①马道以下护坡冲刷,②马道上条石隆起和沉陷,③马道以上护坡局部破损、裂缝,④防洪墙与观景小平台之间产生裂缝。
3)景阳街至北十八道街(7+610-9+060)险情主要为:①平台块石年久失修,与上游衔接不齐;②航运站台阶破损。
4)港河口、东大堤(11+510-17+010)险情主要为:现场迎水面护坡破损。
不同类型的破坏形式见图1~图4。
图1 防洪墙与观景小平台
图2 马道以上护坡跌窝、裂缝之间产生裂缝
图3 马道裂缝及马道以下破损
图4 护坡及台阶裂缝
3.1 防洪墙与市政景观小平台间的裂缝
该景观小平台在堤防前堤肩处,采用砖砌外贴大理石的结构形式,因回填土沉降、冻胀以及基础形式不同等因素与桩基础式防洪墙产生了相对位移,但该部分工程属于市政景观工程,对堤防及防洪无影响。采取以景观为主对裂缝处进行灌浆、表面抹平装饰的处理措施。
3.2 马道以上护坡裂缝(高程119 m左右)、局部跌窝
1)根据管理单位的介绍,该处裂缝形成于大顶子山蓄水以后且逐年加宽,尤其在2013年的大汛期间更为突出。初步分析其原因是堤防填土为黏性土,蓄水后在毛细作用下导致116~119 m堤身范围内的黏性土含水量增大,造成土体抗剪强度降低,冻融现象明显,另外由于马道处未设固脚,在上述原因共同作用下,使护坡形成了较为连续性的裂缝,属于表层滑动。针对以上原因进行了理论计算和现场复核,分析过程如下:
a含水率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边坡在不同含水率下的实验结果见表1,内摩擦角及黏聚力和含水率的关系曲线见图5和图6。
图5 内摩擦角与含水率的关系曲线
图6 黏聚力和含水率的关系曲线
表1 边坡重塑土样不同含水率下直剪试验结果
根据快剪实验得出结论:含水率越大抗剪强度越小,含水率对黏聚力c和内摩擦角φ的影响都比较大,内摩擦角φ随含水率ω的增大而逐渐减小;黏聚力c随含水率ω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
b堤防稳定计算:
根据不同含水率对堤防进行了稳定计算,采用瑞典圆弧法,计算公式为:
式中:W为土条重量,kN;Q、V为水平和垂直地震惯性力(V向上为负,向下为正),kN;b为土条宽度;u为作用于土条底面的孔隙压力,kN/m2;c′、φ′为土条底面的有效凝聚力,kN/m2和有效内摩擦角,°;a为条块重力线与通过此条块底面中点的半径之间的夹角,°;MC为水平地震惯性力对圆心的力矩,kN· m;R为圆弧半径,m。
选择典型断面进行计算,其计算图示见图7。
图7 圆弧滑动条分法计算图示
通过计算,含水率较低的情况计算边坡稳定的安全系数K=3.165;含水率较高的情况计算边坡稳定的安全系数K=2.768。
由计算结果可知,在现状情况下堤防边坡理论上满足边坡稳定的安全系数,因此初步推断不存在整体滑坡的险情。
c现场勘查:
通过对道外堤段顺航码头裂缝处护坡以下的土体进行内部挖掘,并未发现护坡裂缝以下土体产生裂缝,由此推断堤防主体完好。
通过以上分析,本次设计思路采取在马道加设固脚措施,起到阻滑作用。
2)局部跌窝分析是受局部填土质量、护坡反滤的质量以及人为等因素造成的跌窝现象。该种情况可通过局部拆除修复即可。
3.3 马道裂缝及马道以下破损
马道裂缝及破损分析是由于马道处于水位变动区,在长期淘刷、冻胀及冰推力的挤压共同作用下,产生了隆起、裂缝、淘空和破损现象。本次设计思路采取对破损处进行拆除重建或局部修复的工程措施;水下部分参考大顶子山下游区域堤防所采取增设戗台的措施,同时为便于水下施工采取常水位以下抛石,下设无纺布,抛石即能缓解冰推同时也起到压载阻滑的作用,另考虑到该处景观需求,抛石表面采取干砌。
3.4 破旧台阶、港河口和东大堤迎水侧护坡
对于道外航运站前台阶、港河口和东大堤因迎水侧护坡,由于年久失修及破损比较严重,存在潜在险情,本次设计思路对其采取拆除重建和局部修复的工程措施。
1)道里、道外堤段虽然存在险情,防汛期间,水文勘测站对该区域的水下地形进行了勘测,未探测到险情段出现冲坑、塌岸等较为严重的隐患,而且堤防险情也是逐年累计形成的,根据目前推测不具备突发性。本次设计思路的原则是按原标准原规模进行修复修补,马道以上以修补为主,马道以下部分的修复作为本次设计思路的重点。
2)马道以下护坡处理提出两种设计思路:
a)全部采用抛石固脚、下设无纺布,边坡为1∶3,水面以上采用砌石,顶宽3.0 m,顶高程为与马道齐平。
优点:抛石对马道的保护作用增强,减少了冰推力以及淘刷等对原有马道的损坏,拓宽了马道的宽度;缺点:工程造价偏高,存在较低概率行人亲水时的安全隐患。
b)全部采用抛石固脚、下设无纺布,边坡为1∶3,顶宽3.0 m。顶高程为常水位116.5 m。
优点:造价较低,保持原有马道宽度,不存在行人安全隐患;缺点:相对于方案一对马道的保护作用偏低。
3)该段堤防为大顶子山的库区,由于水位的提高,改变了堤防的运行状态,导致冻胀、淘刷、冰推和浸泡等对堤防造成险情,尤其在水位变动区现象明显,建议在设计中考虑库区的边界条件;对于一些局部裂缝的产生,可能存在偶然因素,但是存在较为连续且范围较大的通缝,说明其内部存在某一因素条件的影响,建议对其他受库区影响的两岸堤段进行调查和类比分析,增加佐证。
建议下一步为了彻底消除堤防安全隐患,委托权威部门对堤防进一步分析鉴定,并通过一定周期的观测对比,提出扎实的数据和分析报告,为采取正确措施提供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GB50201—94防洪标准[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
TV871
B
1007-7596(2015)05-0053-03
2014-10-31
韦富英(1975-),女,黑龙江鸡西人,高级工程师,工学硕士,从事水利规划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