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设文明审计机关是新形势下完善国家治理的时代要求,也是审计机关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有效履行法定职责的最终选择。现阶段文明审计建设,关键是对从事审计工作人员队伍的职业化要求。本文从文明审计建设的内涵出发,对文明审计要求及取得的成效、现阶段国家审计队伍中仍存在的不文明现象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当前国家审计机关深化文明审计建设的三点途径。
2007年前审计长李金华同志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文明审计”这个概念,作为国家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担负着重要的监督责任和保障作用。拥有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作风过硬的文明审计队伍,是充分发挥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和依法监督制约权力的重要依托。
一、文明审计建设基本内涵及标准
文明审计建设需要总结以往审计道德规范、文化建设、职业要求、审计纪律等成型的经验,修订完善审计人员管理和业务管理等政策制度,形成涵盖职业道德、职业保障、职业准入、职业文化、职业精神和外部监督等一整套文明审计制度体系,确保审计人员能够持续保持职业胜任能力和娴熟的专业知识技能,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自觉维护审计形象,遵守国家审计行为规范,不辜负社会各界对国家审计职业的信任与尊重。具体化为以下几点标准:
一要依法、守纪。依法审计是文明审计的基础,遵守纪律是文明审计的保障。文明审计建设要求审计人员牢固树立依法审计的观念,严格遵守法定审计程序,严守审计纪律,认真贯彻审计行为准则,自觉践行审计文明礼仪公约。
二要据理、客观。审计证据是文明审计的基石,客观公正是文明审计的保证。审计过程中要实事求是,以证据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重视与被审单位人员进行工作交流,要以理服人,真诚沟通,不徇私,始终处于客观的立场。
三要平和、尊重。谦虚谨慎是文明审计的基准,换位思考是文明审计的保持。保持平等且尊重对方的心态,不摆架子,注意谈话沟通技巧,积极营造融洽的氛围。要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想问题,懂得尊重他人、尊重工作和尊重自己。
二、文明审计工作要求和取得成效
(一)国家审计机关文明审计的工作要求
做好文明审计,需要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共同努力,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提出了三方面要求:
一要提高认识,牢固树立审计机关文明审计观念。筑牢文明审计思想基础,自觉提升立审为公、执审为民的宗旨意识,不卑不亢,妥善处理好文明审计与依法审计的关系,准确把握文明审计的尺度。
二要付诸行动,自觉实践审计机关文明审计要求。要让文明审计理念融入每一个审计项目,贯穿审计项目全过程。做好参谋助手,提高服务宏观决策能力,保障政令畅通,强化政策落实的审计监督职责,深化国家治理,发挥“免疫系统”和预警功能,自觉提升文明审计效果和水平。
三要廉洁自律,坚决维护审计机关文明审计形象。充分建立起全面覆盖、层层监管、责任到人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要求审计人员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增强政治意识、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责任感。谨言慎行,自觉维护审计形象,筑牢廉洁从审的生命线。
(二)近些年国家审计机关文明审计建设成果
一是确立了文明审计理念。培养了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宏观意识和大局观念,使其敢于执法、敢于碰硬,拥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审计监督职责。
二是提升了审计队伍胜任能力。整合优化了审计资源,通过召开业务交流会和座谈会等方式,构建了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了审计人员学习针对性,有利于促进审计人员知识更新。
三是完善了业务考核机制。通过加强审计人员奖惩机制教育,将文明审计与公务员年度业绩考核、选拔任用干部等有关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有利于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不断激发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另一方面,严肃审计纪律,进一步强化审计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
三、现阶段审计队伍中仍存在的不文明现象
我国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体系中内生的集权力制约、服务决策、监督执行、风险防范于一身的监控系统。其主要功能是通过揭示国家治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深入分析原因,提出解决体制机制障碍和管理制度缺陷的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并积极推动修改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国家治理法律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但随着国家审计覆盖面和审计力度的不断加大,现有审计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知识层次单一、审计职业胜任能力参差不齐等问题日益凸显,影响了文明审计效果和审计职业形象,增加了审计风险。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缺乏专业化理念
主要表现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素质欠缺,依法审计能力和综合业务素质薄弱。个别年轻审计人员从事国家审计工作时间短,缺乏经验,审计视野有限,且急于求成,工作浮躁不务实,满足于对熟悉的领域小毛病、小问题的处理处罚,对资金量大、涉及部门多、情况复杂的审计事项一带而过,避重就轻,缺乏攻坚克难的审计斗志。
(二)缺乏规范化理念
主要表现在审计目标不明确,满足于现有工作成果,忽视重要性原则,重大问题原因分析不透彻。个别审计人员对文明审计文化和文明审计精神领会不深刻,思路不清晰,工作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对现有审计成果过度加工、修饰和宣传上,得失心重,不能合理把握审计时间,浪费了人力资源和时间成本,避实就虚,缺乏持之以恒的审计耐性。
(三)缺乏程序化理念
主要表现在不重视证据搜集,脱离审计工作特定的范围和职权,对审计性质和定位把握不准确,发现问题不能做到审深、审透、审实,无法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个别审计人员为突出工作业绩,只热衷于移送案件处理,重口供轻证据,发现问题在证据不足、证实笔录自相矛盾的情况下就急于对领导干部进行处理,以监督者自居,包打天下,避难就易,缺乏求真务实的审计精神。
四、深化文明审计建设的三条途径
文明审计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需要审计机关在审计人员文明审计素质建设中结合审计人员现有工作水平和知识结构,采取现场指导、体验教学、专题培训、案例教学、座谈讨论、模拟教学等多种方式开展学习交流,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升审计人员文明审计素质和修养。
(一)奠定能力基础,充分发挥文明审计揭示问题的抵御性作用
文明审计建设要求一名审计人员应掌握丰富的审计方式方法,具备很高的职业敏感性,很强的职业洞察力和高度的综合分析判断力,以及过硬的业务素质和娴熟的专业技能。工作中应该做到“静下来能想”、“走出去能审”、“站起来能讲”、“坐下来能写”,从熟悉政策、摸清流程、实地验证几个方面入手,做到结合数据看资金、结合程序看业务和结合实地看效果。注重培养专业、理性、客观的职业思维习惯。不断加大对重大违法违纪、损失浪费和失职渎职行为的查处力度,严肃财经纪律,保持反腐败的高压态势。
(二)构筑理解前提,高效发挥文明审计宏观分析的预防性作用
审计工作常年与人打交道,需要针对不同对象,在不同场合恰如其分地表达意见。出现与被审计单位人员意见不一致时,一是懂得换位思考,理性地处理问题,不钻牛角尖;二是要保持平等且尊重对方的心态,不以监督者自居,强词夺理;三是懂得在大是大非面前“张驰有度”,既要勇于纠正自己错误的认识,又要善于坚持自己正确的观点。时刻保持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文明审计素养,才能在揭示查处问题的基础上更好地交流,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对隐蔽性强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预警,增强审计保障宏观经济发展的前瞻性和敏锐性,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准确预测,更好的预防问题扩大化、严重化。
(三)强化作风保障,出色发挥文明审计献计献策的建设性作用
培养文明审计修养,需要拥有良好的职业意识,能够理性、客观、冷静地对待发现的问题,摒弃职权主义,加强程序意识和严谨细致、专业至上的职业习惯。切实发扬“实、高、新、细、严”的工作作风,始终恪守“严格依法、正直坦诚、客观公正、勤勉尽责、保守秘密”的文明审计职业道德,充分发挥审计专业优势,同时善于与其他国家治理监督体系沟通,强化反腐监督合力,扩大反腐成效。在微观问题的揭露和个案查处的基础上,运用全局的、宏观的角度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更多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提高审计建议的层次和深度,推动及时有效解决各项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国家治理不断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