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裴成禹(四川工商学院 四川 郫县 611745)
体适能这一概念的出现对体育教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体适能内部的组成因素在运动过程中的表现具有整体性,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个机体器官间是相互系统相互制约的关系,体适能体现了机体组织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许多项目都需要健康体适能的肌肉力量,同时还要求运动体适能中的速度和专项体适能中的技术。体适能理论对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评价、体育训练方法等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因此研究体适能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是十分有意义的。
体适能是国际上通用的用于评价人体健康质素的一项重要指标,体适能这一概念最早源于美国健身俱乐部,后来经过广泛的传播不断地被扩展和延伸,国内外学者纷纷对体适能理论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对于体适能概念的理解,专家学者们提出了广义和狭义的概念:广义上来讲,体适能主要是指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人体器官对内部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狭义上讲,体适能包括健康体适能和竞技体适能,心肺功能、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韧性、身体成分等都属于健康体适能范畴,一般运动和专项体适能则属于竞技体适能。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健康体适能,才能实现良好的生活品质,才能更好地去享受生活,更好地工作,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健康体适能才能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并有余力享受课外娱乐生活。竞技体适能的一般运动体适能包括人体在进行各项活动时的体适能要素,例如平衡能力、反应能力、灵敏度、爆发力等,这些都是参与体育竞技运动的必备要素。专项运动体适能就是在进行某一项具体的运动项目时,所需要的专项技术,例如篮球运动员需要具备的投篮技术、弹跳能力、运球速度、身体耐力等。
具备良好的健康体适能是开展体育运动项目的基本条件,而充足的能源物质储备是健康体适能的基础,因此要形成良好的体适能首先要塑造良好的健康体适能。通常来说,在运动中将人体所获得的健康体适能表现出来就是一般运动技能的作用所在,在体适能系统中运动体适能处于核心地位,是决定个人体运动能力的关键。一般运动体适能的提高,将会有利于人体承受力的增强,在运动中得到更好的表现。专项技术与运动体适能的结合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专项体适能,运动过程中的技能操作是由大脑支配的,肌肉在大脑的支配下来完成各项操作。
体适能系统对人体发挥重要的功能,主要表现为:首先,它有利于维持人体保持良好的状态,在进行体育活动时保持稳定的状态;第二,它可以促进人体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变化,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第三,能够为人体在进行比赛时提高技术和战术的保障;第四,它能够帮助人体预防运动损伤。
我国教育部颁发的关于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指导明确说明,体育教学要实现的五个教学目标为:鼓励全体学生参与体育课程、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促进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以上教学目标为体育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逐渐被认可,体育教学中强调健康第一,在教学中不断融入人文主义精神,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教学手段多样。新时期下的体育教学是一项多功能的系统工程,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教会学生健康的生活,培养学生形成终生锻炼意识,这也是体育教学的价值所在。因此,体适能理论在体育教育中的运用有利于课外一体化教学的进程,探索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的改革创新,总之,体适能理论的应用有利于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传统的体育教学更注重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完成学习内容。“体适能”理论体育教学法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为灵活,它强调的是个性化和自主化,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更适合学生的发展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形成终身体育和健康行为的生活方式。在体育教学中引入“体适能”理论使得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发生了改变,课堂上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以体现。在开放式的教学氛围下形成交流媒介与桥梁,教师成为学生运动和竞技的伙伴与指导者。
传统的体育课程评价只是以学生的体育课程成绩为评定依据,体育考试考查的是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而单纯的运动项目和身体素质来考查学生是不全面的,体适能概念对体育教学评价推行统筹兼顾技能与身体素质的统一结合,采用科学的计量方法和纵横向评价体系对学生身体健康情况进行评估。这种新型的教学评价方法重点强调对教学过程的评价,而不是仅仅强调学习结果,这种评价方式改善传统体育教学评价存在的不足,更加科学、全面地考察了学生的体育水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
体适能理论对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加入运动营养、运动保健卫生、运动机体有氧耐力干预等健康知识,丰富教学内容,全面提高学生健康“体适能”知识水平,增强学生对体育健康的认识,掌握体育运动与健康的原则。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要在“体适能”概念原则下选择与学生身体发展相适应的体育项目,利用有氧、中等强度与具备终身体育锻炼价值的项目内容,能够扎实学生的体育基础技能,便于学生长期坚持,如健美操、舞蹈、太极拳、游泳等中等强度同时具备终身体育锻炼价值的项目。
体育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身体素质水平和技能水平来设计教学内容。学生群体的身体素质以及运动技能水平等存在差异,针对不同的群体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根据训练项目以及教学评价等进行分类,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分层次教学。通常将体育运动项目分为促进健康与提高运动技能两种类型,例如针对体育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采取有别于普通学生的方法,适当增加一些教学内容。为了提高他们的运动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延伸,例如可以建立高水平运动队,激发学生的体育潜能,提升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开展体育选修课或校内单项俱乐部,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对于一些具备某项运动天赋或表现优异的学生制定特别的教学方法。对于身体素质差、心理承受力差等特殊的群体给予特殊的关怀,鼓励其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在注重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以往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倾向于短期教学目标的设定,而忽略了教学的长远目标的设立,教学时功利性强,授课过程中一味向学生灌输运动要领、动作要求等知识,向学生展示一些繁琐的技能,要求学生机械式的反复训练来达到记忆的效果,而没有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激发。体适能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这一局面,利用现有体适能状态与运用技能来接受新的内容,给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利于促进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习惯,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
[1]张健忠,谢佩娜.美国高校“体适能与健康的原理与应用”探讨与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3).
[2]田珊.体育运动与人的健康素质初探[J].体育与科学,2009,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