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外音乐类节目发展动向
——以《美国之声》为例

2015-03-18 22:49葛姝亚
传媒 2015年18期
关键词:音乐节目类节目导师

文/葛姝亚

浅析国外音乐类节目发展动向
——以《美国之声》为例

文/葛姝亚

音乐是生活中的调剂品,在人们娱乐休闲活动中不可或缺。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下,身处各地的观众可以通过计算机、平板电脑甚至是手机观看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节目,而这就为音乐节目的全球化奠定了基础。美国是多元文化国家,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文化底蕴都有很强的综合实力,但这并不说明美国不会引进或模仿外国优秀节目。因为美国引进版权后在本土录制时,相对于其他国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在选择导师时有许多的世界级音乐明星可供选择,这就为其节目的收视长虹做好铺垫。而事实也证明《美国之声》在众多“好声音”系列中无疑是最火爆的一个,从其发展动态我们可以探析国外音乐类节目的基本发展动向,并从中汲取经验,为我国的音乐类节目市场发展获取一些灵感。

来势汹汹:“好声音”传遍全球

《美国之声》又名《美国好声音》,和火爆全中国的《中国好声音》一样,溯其根源都是来自于《荷兰好声音》,而在此之前很多欧洲之外的观众甚至还不知道《荷兰好声音》。自《荷兰好声音》席卷欧洲后,来自全球的观众通过互联网收看到这一全新形式的音乐节目。音乐选秀节目在世界各地都有一定的发展历史,在有些地区甚至已经是一种泛滥趋势,从市场发展方向来看,音乐类选秀节目在制作策划时必须有创新点,否则观众会感到视觉疲劳,这对音乐节目的发展十分不利。“好声音”在席卷全球后,无论是在现代潮流文化交汇的美国,还是在传统文化丰富的中国,都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由此我们认为这已经形成一种“好声音模式”,与传统选秀模式最大区别就在于选拔完全依赖于选手的音乐技能展示,包括对歌曲的直接演绎,或是配以乐器、对原版歌曲的改造编曲等。另一方面传统的评委模式在“好声音”中被导师制所替代,而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极高的公平性与公开性,导师在选拔之初是看不到选手的,通过听选手的音乐展示认为其符合自己的要求,想招收其为自己的学员时才会转身见到选手。如果有超过一名导师转身,选手则可以自行选择导师。这种独特的选秀模式是“好声音”的特点,这一特点杜绝了传统选秀节目中“以貌取人”的现象,因为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在以往的选秀节目中都有过选手因外貌问题而难以晋级的问题,“好声音模式”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荷兰好声音》开播后在欧洲影响巨大,除我们所熟知的《美国之声》和《中国好声音》外,英国、法国、德国、韩国等国家也纷纷购入版权,制作本土化的“好声音”节目。这种引进版权制作音乐节目的模式随着“好声音”的传播而不断普及开来,而美国这一巨大的市场无疑对“好声音”的传播起到推动的作用,这与美国本身的文化背景和国家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密切相关的。

扎根美国:美版好声音的崛起

《荷兰好声音》在欧洲的火爆引起了美国公司的关注,看到其在美国发展的巨大市场潜力。2012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ational Broadcasting)宣布引进《荷兰好声音》的比赛模式,在美国进行本土化改造并播出,命名为《美国之声》。《美国之声》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好声音”来说,具有巨大的诱惑力,因为冠军除了可以得到奖金外,更可以获得环球公司的唱片合约,这对具有音乐梦想的选手来说无疑是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美国之声》在正式播出后造成了整个音乐节目市场的轰动,对美国之前最具影响力的综艺节目《美国偶像》造成威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来自全球的观众都可以收看到每位选手在节目中的精彩表现。根据全球市场报告回馈,《美国之声》在一系列“好声音”中是最具影响力的,首先,从总体上来看,《美国之声》借助强大的媒体包装,新颖的节目再生技术,流行歌手们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荷兰好声音》那种雅朴、呆滞的舞台模式。其次,在导师设置上,各国好声音在导师选择上首选国内著名歌星或音乐人,但又因文化背景差异以及传播方式的区别,很多国家的“好声音”在导师选择上虽然都是国内著名的音乐人,但相对于世界范围内来看就略显逊色。而美国一直以来坚守文化输出策略,努力把本国文化以及价值观输向全世界,这就使得其国内很多明星除在国内拥有大量“粉丝”外,在世界其他国家中也拥有很多“粉丝”。目前《美国之声》已经播出八季,导师在不同时期有变动。但从常驻导师来看,亚当莱文(A dam L evine)和布雷克谢尔顿(Blake Shelton)从第一季到第八季一直担任导师。前者是美国著名摇滚乐队魔力红乐队(Maroon 5)的主唱,除此之外还是著名的音乐制作人,不仅在美国拥有强大的“粉丝”群体,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都有很多“粉丝”,是一位世界级的音乐人。而后者虽然没有像前者那样为中国观众所熟知,但其在美国也是一位具有极大影响力的乡村音乐人,并且后者对生活的态度也许正是《美国之声》需要寻找的“好声音”的真谛。此外,在参加《美国之声》的选手分布上,从十几岁拥有天籁之声的少男少女到年纪较大的选手,在舞台上均有展现。《美国之声》的最终大奖对大部分音乐人来说都具有吸引力,“环球唱片公司的合约”是许多音乐人实现梦想的捷径,也正是这促使了许多有实力的选手来参加比赛,保证了节目质量水平。

动态分析:国外音乐节目发现动向

无论是《美国之声》还是《荷兰好声音》,其都属于综艺节目的范畴。从世界范围内来看,综艺节目之间互相模仿是一种很常见的节目设置模式,而因为版权原因引起的争端也不在少数,但往往都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赔偿也没有达到预期结果。在这种背景下,《荷兰好声音》却成功的对其版权做到很好的维护。从目前全球的“好声音”来看,无论是文化大国美国,还是一些小国家,这些不同的“好声音”都为《荷兰好声音》的引进付出了一定的版权费。这不仅是由于全球对版权维护已经进入到白热化阶段,各国都在以不同手段,或是立法,或是加大处罚措施来保证对版权的维护,最主要原因是节目本身的模式已经超出以往的选秀定式,为选秀节目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潜力,而其他国家也正是看到这种发展潜力,才自愿付出高额的版权费用,合法引进“好声音”。

美国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其坚实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保证其在制作相同模式音乐节目的优越性。我们从《美国之声》可以推定国外音乐类节目的未来发展方向:一是类似于“好声音”模式这种对版权的引进模式,只要具有创意的音乐类节目出现,那么就会有很多国家跟风想要引进,并愿意为此付出高额的版权费;二是在保证内容和质量的前提下不断创新,将音乐类节目的核心归结到音乐本身。无论是火爆全球的《美国之声》还是中国观众最熟悉的《中国好声音》都有一种相似的环节设置,即选手在比赛前往往会叙述自身的一些故事。在节目播出之初,观众很容易被这些故事所吸引,但随着节目一期一期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观众对这种故事情节产生厌倦情绪,甚至在网络上已经有人开始质疑这些故事的真实性。所以从近期的《美国之声》来看,故事性的叙述已经相对减少,节目的重心正在不断回归到音乐本身。

回归现实:对我国音乐类节目的影响

从《美国之声》的传播可以分析出国外音乐节目市场未来发展的基本走向,而其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也是我们需要借鉴和注意的。中国流行音乐相对于国外起步较晚,传统的民族音乐在青年人群中的传播较为逊色。在欧美流行音乐中,有许多配器丰富、编曲巧妙、旋律优美的优秀作品,这些优秀作品在音乐上具有高度的可听性和欣赏性,在歌词的表达中也具有高超的水平,有的充满哲理、如诗如画。从未来市场发展动态来说,我们可以引进国外的音乐制作模式,但毕竟中国音乐和国外音乐是有一定区别的,在节目引进后,完全的照搬模式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取得较好的市场效果,从长久来看,当观众习惯这一模式后依旧会对此产生厌倦,不利于节目的长期发展。并且需要注意的是在音乐类选秀节目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将节目的核心回归到音乐本身,选手要注意对音乐才能的展示,而导师则是从专业的角度对选手的音乐能力做出评判。

从目前中国音乐节目市场发展动态来看,引进国外优秀节目的版权,或是模仿国外模式进行本土化改造录制是趋势。“好声音”模式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趋势,从《美国之声》到《中国好声音》无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在坚持音乐本身的基础上做出更多的创新,保证观众的新鲜感。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高校音乐剧艺术实践及在国内发展前景研究》(项目编号:2013CY S001)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 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音乐节目类节目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创新广播电视音乐节目制作的路径
新媒体环境下广播音乐节目内容的转变与融合
V eraW an g
新媒体时代广播音乐节目的困境与出路
导师榜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提问艺术
刍议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技巧
电视社教类节目编辑的几点思考
广播音乐节目的样式分析以及创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