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蕾
从20 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大踏步迈上了世界会展大国的旅程,会展业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十一五”期间,中国会展业产值从2006年的约600 亿元,增至2010年1,453 亿元,5年间增长近1.5 倍,年均增长率达到26%。“十二五”时期,中国会展业将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到2015年,中国会展业产值规模达到3,000 亿元。会展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日益增长。近年来,不少高校纷纷开设会展相关专业,有关政府部门、协会与企业开设各种类型的培训班、资格认证班,同时国外的教育机构也大举进入,共同分享广阔的中国会展教育市场。本文在分析中国会展教育总体发展状况和特点的基础上,找到会展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对中国会展教育未来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从总体上看,按照培训机构的不同,中国会展教育共分为三种类型:普通高等院校的学历教育,国内教育机构及协会、企业的在职培训,中外合作开展的会展培训。
(一)普通高校学历教育迅速升温。2003年教育部正式批准上海师范大学和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中国的会展教育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自此,教育部批准设置本科会展专业的高校从2003年的2 所,2004年上升到5 所,2005年14 所,2006年21 所,2007年达到26所,2010年56 所,到2014年全国共有68 所高校开设了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另有173 所高职院校开设了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具体来看,本科院校在旅游管理类学科下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以及在艺术设计类学科中环境设计专业下开设展览展示设计课程,专科院校则在旅游管理类、艺术设计类学科下分别开设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以及广告与会展专业。如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均开设了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均设有广告与会展专业,用以培养会展基础造型、会展设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此外,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北京工业大学等还在旅游管理、广告学等专业中加开了会展管理方面的课程,会展管理逐步进入“学历教育”时代。
(二)行业协会、政府部门以及高等院校积极投身会展培训市场。中国会展培训市场上的机构类型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政府牵头组织会展人才培训认证,并交由培训机构具体执行工作。二是行业协会组织开发会展专业人才培训认证,具体工作与其他机构合作完成。三是其他社会机构、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培训班及研讨会。
(三)境外教育机构进驻中国市场,中外合作发展迅速。面对迅速发展的中国会展业,境外教育机构在会展教育方面几乎发起了全方位的进攻。一是从学历教育方面,外国的一些大学通过与国内名牌大学合作的方式,迅速占领高端市场,如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理工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招收国际旅游管理专业会展方向的工商管理硕士,美国休斯敦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等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开展密切的交流与合作,此外一些中外合作教育机构如中美合作上海通用进修学院也办起了国际会议展览管理专业,共同分享巨大的中国会展教育市场;二是在职业教育方面,海外的高校、行业协会等表现得同样非常积极,如德国国际培训与发展协会和中国贸促会联合开设了中外合作会展职业培训,在业界引起一定反响,香港理工大学的酒店及旅游管理学院和上海市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联合开设的会展及奖励旅游管理专业培训班,也得到了学员的积极响应。在国内外合作开设各种形式的培训或认证班中,“注册会展经理(CEM)”培训格外引人瞩目,该项目是由国际展览管理协会开发和运营的展览管理专业培训和认证体系,该培训在业内具有很高的影响力,许多会议和展览公司的高级经理人都参加过CEM 培训并获得相关证书,迄今为止共有4,000 多名会展精英取得了CEM称号。
会展管理在国外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历程,已形成较完善的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体系。知识的共性和会展活动的国际性,决定了中国会展教育在走中国特色的道路中,不能忘记吸收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国外教育机构正是看准了这一点,通过中外合作方式进入中国市场,与国内会展教育机构展开竞争,并已成为中国会展教育市场上的一只重要力量。
(一)起步晚,发展快。从国外会展教育的发展历程看,美国第一门会议管理课程于1978年在内华达大学饭店管理学院开设,在展览界有较高知名度的德国瑞文斯堡大学会展管理系始建于1986年,而中国的会展高等教育最早开始于2001年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开设的展览设计专业。中国会展教育与国外相比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很快。根据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来看,全国共有270 所高校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广告与会展专业。而据全球有关资料显示,2002年全球提供会展课程教育的高校仅有150 所左右,其中一半在美国。由此可见,中国会展教育发展速度之快。
(二)各类院校争相发展,国内外合作蓬勃展开。从开办会展教育的主体来看,涉及多方面,既包括国内外院校及相关科研机构,也包括行业协会、企业组织等。截至2014年全国共有270 所普通高等院校开设会展专业,约占普通高等院校总数的11%。同时院校还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吸引企业、行业协会进入学校举办培训班、设立奖学金等。除此之外,会展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特征也非常明显,自2003年以来,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与国际展览协会(IAEM)合作引进的注册会展经理培训体系被公认为国内最高级别的会展培训而备受推崇。中国会展教育市场逐步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格局。
(三)涉及领域广泛,依托不同专业背景。从专业设置的背景来看,各院校会展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类学科上:
1.旅游管理类。部分院校依托自身强势专业——旅游管理,发展会展教育,如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其开设的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知识,能够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会展管理及旅游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该类院校在相关课程的设置上以会展、旅游的结合课程为主。
2.艺术设计类。部分院校主要通过在环境艺术专业下开设展览展示设计课程以及设立广告与会展专业,用以培养会展设计类相关人才。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开设艺术与科技专业培养会展与空间设计搭建人才。
3.外语类。如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与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技术大学合作设立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不仅注重学生会展管理方面能力的培养,而且对学生第二外语(德语)能力的要求也十分严格。
(四)长三角地区会展教育发展迅速,沪浙领跑全国。从院校数量来看,全国开办会展教育的院校大多集中在东部会展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上广以及江苏、浙江就集中了91 所院校,约占全国总数(270)的34%。根据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在开设会展策划与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院校数量排名中上海、浙江分列第1、2 名。从会展教育培养方向的多样性来看,沪浙领跑全国。据《普通高校2014年招生计划》,上海、浙江会展专业培养方向多样,包括会展设计、会展旅游、会展管理、会展外语人才等多方面,此外,沪浙院校还十分注重中外合作,如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中德合作)、上海理工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中英合作)。与此同时,为解决长三角地区会展人才紧缺的现状,组建长三角紧缺人才培训服务中心,并在其成员城市间开展现代会展岗位能力证书培训考试,通过实施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的模式,实现证书互认,极大地促进了长三角地区会展人才的培养,有利于该地区会展从业人员的自由流动,实现会展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在会展业迅速发展、会展人才相对短缺的背景下,近年来尽管会展教育出现了主体与形式多元化发展的“繁荣状态”,但总体效果并不理想,尤其同欧美等会展教育相对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会展教育的发展明显滞后,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会展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高校会展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各层次教育分工不明确。国外把会展人才划分为三大类:核心人才、辅助性人才、支持性人才。每类人才在业内都有其独特的定位,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会展项目策划、市场营销和运营管理人才属核心人才,在行业内层次最高,专业操作能力最强,主要负责项目活动的整体运行。辅助性人才居中,负责会展项目的具体执行工作,如展台搭建、展示空间设计等;支持性人才位于最下面一层,主要从事会展服务,如翻译、接待等。从中国会展教育发展现状来看,支持性人才的培养已具有相对较长的历史,许多高校开设了外语、旅游管理专业,而且教育层次、方式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使得支持性人才相对充裕。而核心人才、辅助性人才严重不足,市场上缺少经验丰富、能力一流的会展策划人才以及会展项目操作人员。近年来,为了扭转核心、辅助性会展人才紧缺的状况,全国许多高等院校纷纷成立会展专业、开设会展相关课程。然而,在会展人才培养方面大部分院校都存在目标不明确的现象。许多学校弄不清自己到底要为社会培养哪类会展人才,从而导致课程缺乏针对性。从会展教育的角色分工来看,现阶段,本科和高职院校在会展人才培养方面并没有明确的分工。从课程设置上看,以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院的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有会展概论、会展管理、会展策划与实务、会展经营决策、会展法律法规、会展市场营销、会展接待管理、会展设计与布置、美工基础、图像处理、会展实用英语等,与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太大区别。而在理想的会展教育体系中,本科教育应是核心,担负学历与学位教育、科学研究等任务,承担着培养核心人才的任务。大专院校主要负责操作业务培训工作,以培养具备操作技能的辅助性人才为主。
(二)会展专业课程庞杂,缺乏专业共性。我国高校会展专业定位的不同大多由于其学科起源的不一致。截至2014年,全国获得教育部备案或批准开展会展教育的高等院校共270 所,专业方向涉及旅游管理、艺术设计等多学科。许多院校主要依靠原有老牌专业开展会展教育,以专业间的共性为出发点,而不从市场实际需要出发设置课程。如重庆工商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主要偏向于会展旅游方向,与重庆会展企业所需的会展布展、运营等方面人才并不完全匹配,从而形成了院校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脱节。
(三)企业与学校在会展教育的认识上存在分歧。对于会展教育,学校强调基础课程的“宽口径”培养;而很多企业更强调专业课程的“窄口径”精深。由于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两难局面的出现:高校培养出来的会展专业毕业生被会展企业退回或只能从事低层次的工作。会展企业普遍认为会展专业毕业生不专业,在组织、沟通、策划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欠缺。近年来,各地对会展核心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但高校会展教育却面临不被企业认可的尴尬境地,从2004年对上海部分院校会展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的调查来看,只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在行业内就职。
中国会展教育仅发展了十多年的时间,历史较短,发展经验有限。结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会展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会展教育的健康发展。应当建设以高校的学历教育为核心,职业资格教育、企业内部培训以及员工自学为补充的会展教育体系。高校教育方面,紧密结合企业需求,动态调整课程设置,积极邀请从业人员走进校园,举办专题讲座、开设实践课程等加强校企合作,以培养市场需要的会展核心人才、辅助性人才和支持性人才为目标;职业资格教育方面,规范会展培训市场,发挥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力量,制定相关标准,积极推广“含金量”高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企业内部培训方面,聘请具备完整理论框架的高校教师,参与企业内部培训,在提高会展企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高校教师与企业的交流,进而实现会展教育与企业需求相结合的良性循环。
(二)实现高校“学历教育”的角色分工,提高会展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高等院校在培养会展人才的过程中,要有明确的分工,本科院校主要负责培养策划、组织、项目研究等核心人才,专科院校则要以培养项目执行、设计、接待等辅助性及支持性人才为主。各级各类院校在明确的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强的培养方案,用以指导高校会展教育的发展。
(三)结合实际,丰富会展教育模式。国外的会展教育模式多种多样,不同的高校也各具特色。如德国会展教育基本上是定向培养的。大多数学生是接受展览公司委托培训的,经过培训的学生毕业后还是要回到原公司服务,这些学生平时可以从展览公司得到工资,有的在学习或培训的同时仍旧参与公司的部分工作。在我国,各高校也应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实行弹性课程设置、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形式,通过改革授课方式、创新实习方式等,增加学生接触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而提高我国会展教育的整体水平与实力。
[1]中投顾问.2011 ~2015年中国会展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2011)[R].
[2]金辉.国际旅游院校会展教育的现状和我国的差距[J].旅游科学,2003,1:5 ~9
[3]刘大可等.美国会展管理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旅游科学,2003,1:1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