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影响——以“8岁艾滋男童遭驱离”为例

2015-03-18 12:58张小梅
传播与版权 2015年5期
关键词:感染者艾滋病村民

张小梅

论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影响——以“8岁艾滋男童遭驱离”为例

张小梅

各家媒体争先报道“203名村民联名驱逐8岁艾滋男童”,引起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本文从新闻学的角度分析媒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该报道带来的影响,然后提出相应的建议。

媒体;艾滋病;影响;建议

[作者]张小梅,武汉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

一、“应景”报道被淹没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旨在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关注。“截至2011年底,我国累计报告HIV感染者和病人43.4万,其中死亡8.8万,估计目前存活HIV感染者和病人约78万人,其中AIDS病人约15.4万人。”“抗艾”形势相当严峻。

12月1日前后,新老媒体纷纷推出艾滋病系列报道,有利于提高对公众艾滋病的防治意识,减少歧视。但相当一部分报道存在“应景”报道嫌疑。

“应景”报道指在艾滋病日前后,媒体例行公事地对艾滋病进行报道。而问题正在此:12月1日前后,媒体集中报道该病例极有可能使受众审美疲劳、同情心透支,而不能理性看待一些报道。

要是没有艾滋病突发事件或者科研突破,相关报道一般很少。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曾选取240份中央、地方及专业报纸作为样本,分析了其中2746篇关于艾滋病的报道,发现媒体对于艾滋病的报道数量分布很不均匀,11月和12月的报道占全年重量的62.5%,且主要集中在12月1日前后。

“203名村民联名驱逐8岁艾滋男童坤坤”新闻事件就是典型例子。2012年8月,坤坤被查出感染了艾滋病,被父母抛弃后一直由年近七旬、身体虚弱的爷爷奶奶抚养。2014年11月26日,乡里联系了成都电视5台,对村民进行了采访,村民的本意是通过电视台向社会寻求物质等方面的援助,结果却根本没什么效果。因为艾滋病日前后,类似报道多,对坤坤的报道石沉海底。所以作为新闻媒体,应杜绝应景报道,将艾滋病的报道常规化。

二、某网站报道“村民联名驱逐8岁艾滋男童坤坤”

坤坤的事件引起全国关注是因为它唤起了受众的良知、对坤坤的同情、对村民的谴责,对当地政府不作为的愤怒。事实如何?

在成都电视5台报道播出的第十个晚上,两位自称记者的人来到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李桥乡书房垭村的坤坤家,称有办法让专业机构领养坤坤。这两人,一个是一家网站编辑,却无记者证;另一个是视频拍客。他们为了营造轰动效应,提高网站曝光率,便一手策划了“村民联名驱童”事件。示意若召集村民,让李书记起草他们口述的联名信:坤坤,经南充市人民医院和县防疫站化验,因母婴传播患有艾滋病,给当地群众带来恐慌,大家一致要求有关部门对坤坤进行隔离防治,保障全村群众及儿童的健康。第二天他们还跟着坤坤爷爷一起去找其他村民签名按手印。

当地教育水平低,留守老人和儿童对艾滋病不了解,怕被感染而疏远坤坤。但和坤坤还是有感情的,平日会塞五毛一元零钱,还会给他饭吃(不过之后会把碗扔掉或给他),并非完全像该网站报道的那样。该网站以不人道的方式利用爷爷希望在有生之年给坤坤找个好归宿的愿望、村民对艾滋病及坤坤的恐惧,将坤坤及整个村子推到舆论的漩涡。

两人利用该事件的新闻价值,“成功”地制造了联名驱逐事件。新闻价值是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兴趣的素质。显著性,坤坤生世坎坷易引发同情;接近性、重要性,艾滋病是近些年扩散较快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关系到所有人的生命健康。该标题直接挑战了公众的道德底线,所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得各级政府、媒体的关注。该事件还涉及隐私权问题,隐私权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视频中2人把尚未懂事的坤坤带到“联名会议”现场,直面大人们的残忍决定,还未打马赛克,视频上传到网上,坤坤的隐私就被侵犯了。

2人虽无记者证,但只要是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就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工作,以《联合国国际新闻规约》《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来严格要求自己,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自觉维护新闻真实性。维护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不揭人隐私,不诽谤他人,要通过合法和正当的手段获取新闻,而不是捏造新闻来制造轰动效应。新闻工作者要引导人们分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该新闻“制造”艾滋病感染者与村民的对立,放大社会对艾滋病的恐惧与歧视,宣传负能量,与新闻媒体弘扬社会正气的报道方针背道而驰。

三、“虚假”新闻带来的影响

自17日视频曝光后,各大媒体纷纷把目光投向这个“几十年都没有记者来过的小村庄”;联合国驻华系统也发表声明对该事件表示关注并呼吁人们不要歧视艾滋病感染者;社会爱心机构都愿意伸出援手;爱心人士慰问并捐款;当地村民也不再故意与坤坤“保持距离”了。各级政府都开始着手解决坤坤的问题:国家卫计委已责成四川省卫生计生委了解核实有关情况,协调地方政府妥善做好坤坤的医疗、生活和教育等工作。

当地卫生部门已为坤坤建档,定期做身体检查,将从上级领到的治疗药物送到家里。坤坤的补助也由678元涨到1130元,每年还额外发放2000元;爷爷奶奶的养老金也有提高。除了医疗和经济援助,教育和心理疏导也是不可忽视的,否则孩子心理肯定会落下阴影。报道中,当地一个官员就提到“坤坤受到孤立,没有学可以上,等他长大知道真相了,报复社会到处咬人怎么办?”毋庸置疑,这种思想狭隘与偏激,但从侧面说明必须严肃对待当事人的心理、情绪问题,以免产生无法挽回的后果。

坤坤感染消息传出后,本应上二年级的坤坤便无学可上,大人小孩均对其疏远孤立,坤坤基本上不具备同龄人的交际能力。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的兰菁等探讨了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学校适应状况,对社会歧视的感知。结果表明“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感受到的社会歧视,对其学校适应有显著的负作用:感受到的社会歧视越多,则遵守规则状况越差、同伴社交技巧越低、学业兴趣越弱,而害怕退缩感则越高”。其实坤坤内心是非常渴望与人交流、受到关注的,经常做“坏事”来引起大家的注意,如放火烧房子、偷东西等,且不论其行为正确与否,至少反映了孩子心里对爱与关注的渴望。

笔者了解到,已有两家当地小学愿意接受坤坤。一些家长表示理解,另一部分表示只要坤坤来,就让自家孩子转学。由于家长的反对,再加上坤坤基础差,暂时安排一名专职教师给他补习数学等基本课程。据坤坤老师说,上课教从1到5的数字,他只记得1和2,反复强化后才基本能记住。坤坤只是学得比较慢,对学习还是有兴趣的,特别是在堆积木等动手实践环节。等差不多一个月学校就安排坤坤与其他孩子一起学习,为了欢迎坤坤,学校宣传栏发布了艾滋病科普知识;请防疫站工作人员做讲座,让大家了解艾滋病相关知识,消除歧视,关爱艾滋病感染者与患者。笔者也希望坤坤尽快融入学校这个大集体,健康快乐地成长。

由于媒体的报道,很多爱心机构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中国爱之关怀,是一个为受艾滋病影响的人群提供服务的NGO,由感染者和非感染者共同参与、平等决策,旨在形成宽容、平等、无歧视的社会环境,推动公民社会的发展。该组织委托工作人员与坤坤爷爷交涉,可以对坤坤实行托管,而不是收养,孩子的监护权不变。NGO组织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教育、生活、医疗条件,如果将来孩子的监护人希望孩子回去,他们会很支持。

四、结语

媒体报道对坤坤事件产生了决定性影响,捏造新闻、侵犯隐私,但客观上起到积极宣传,呼吁政府、社会及个人帮助的作用,最后坤坤得到医疗、生活和教育救助。

笔者就艾滋病新闻报道问题,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新闻媒体要承担社会责任,科普艾滋病知识,不要歧视艾滋病患者或感染者;第二,以《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严格要求自己,以事实为依据,坚持客观公正的报道原则,不要为了制造轰动效应而扭曲或者捏造新闻;第三,以法律为准绳,尊重宪法、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如隐私权等;第四,不能制造公众与弱势群体的对立,激化社会矛盾,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社会正能量。

[1]陈钢,徐锦航.消除艾滋病,媒体能做什么[J].新闻实践,2011.

[2]李良荣.新闻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尚红.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中华医学会,2012.

猜你喜欢
感染者艾滋病村民
《 世界艾滋病日》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艾滋病感染者就医和就业歧视状况调查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艾滋病能治愈吗
预防艾滋病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HIV感染者48例内镜检查特征分析
艾滋病感染者管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