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民族院校民族交往与文化认同情况研究——以维吾尔族、藏族、蒙古族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

2015-03-18 12:58:19李舒扬马立烨
传播与版权 2015年5期
关键词:族际校园内少数民族

覃 茜  李舒扬  马立烨

东北地区民族院校民族交往与文化认同情况研究——以维吾尔族、藏族、蒙古族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

覃茜 李舒扬 马立烨

我国目前共有13所民族院校,从区域分布主要在西北、西南、中南、东北等民族地区。此次调研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侧重对东北地区的民族院校的民族交往和文化认同情况进行考察和研究。本文从阐述东北地区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族际交往情况出发,具体呈现、解释少数民族学生交往沟通难的现象和原因,并给出适当、合理的建议以供参考,同时也就对少数民族学生对各民族文化认同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东北地区;民族院校;民族交往;文化认同

[作者]覃茜、李舒扬、马立烨,大连民族大学。

近些年,我国的民族关系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局部地区如新疆、西藏民族关系问题成为当下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对此,学界已经产生了许多针对民族自治区域有价值的考察和研究。但是,民族院校的民族关系问题的考察和研究,民族院校的民族问题还没有引起关注。其实民族院校的民族关系与整个社会的民族关系和谐具有密切的相关性,民族院校是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地方,民族大学生是少数民族的精英,许多学生毕业后也会回到少数民族地区工作,他们的思想和举动,他们对民族问题的态度,他们对主流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情况直接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和谐和发展。因此,民族院校学生的民族交往和文化认同情况是一个值得重视和关注的现实问题。

一、东北地区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族际交往情况

民族交往是民族生存和发展中必然发生和经历的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是指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接触、交流和往来以及族际关系的协调,即民族联系中的互动和民族关系的整合过程,也就是民族生存和民族发展的一种方式;是民族关系的一个具体形式,是动态的,是社会性的双向交流。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第27页。

民族院校是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兼有教育工作和民族工作双重属性。近年来,民族院校大学生族际交往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尽管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地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但对于民族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也应加以重视。在东北地区三所民族高校所抽验调查的3500名少数民族学生中,有2%~5%的学生很担心上大学后面临民族间的交往困境,有7%~14%的学生在结交新朋友时在意对方的民族身份,有23%~27%的学生对民族交往存在着一定的担心和顾虑。蒙古族学生由于近些年汉化现象严重,与内地交往频繁,与各族学生交流较多,民族疏离现象较轻。但部分维吾尔族、藏族大学生在族际交往方面由于有较强的本民族认同感,他们在交往过程中更倾向于和本民族的学生交往。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所调查的民族院校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与其他民族同学的交往与融合。其他民族学生在与维吾尔族、藏族这两个民族交往中在某种程度上也有所顾虑和担心。

“民族交往和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民族自身因素(主要是民族结构、素质)、民族所处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综合协调作用的结果。”②金炳镐:《民族关系理论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24页。民族交往是在一定的地域条件下,在各种不同综合因素下进行的。因此,影响民族交往的因素是纷繁复杂的。在校园内,影响民族交往的因素也多种多样,据调查结果显示,26%的学生认为导致族际交往的原因是语言的差异,30%的学生认为是民族风俗习惯的差异,23%的学生认为是宗教信仰的差异,只有14%的学生认为是文化的差异。由此可见,民族风俗习惯、语言的差异和宗教信仰是使得族际交往存在障碍的主要原因。既然如此,那为何维吾尔族、藏族学生民族交往困难的现象比蒙古族学生严重呢?究其原因,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蒙古族学生虽然对自己的民族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但真正掌握其民族语言的却很少,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主要还学习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而宗教信仰也在民族发展和进步中不断演变和丰富,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宗教信仰。而维吾尔族、藏族学生生长教育环境与外域紧密接壤,受多种文化熏陶,民族本身的宗教信仰与内蒙古少数民族学生相比更加根深蒂固,民族形成与发展历史更源远流长。此外,其本民族特有的语言文字都自成完整的系统,并在族内传承发展、流行通用至今。尽管众多大学生对于这些不同的风俗习惯文化都持平和的态度,族际交往也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冲突,可是潜意识里只要一涉及边疆地区民族就会抱有偏见甚至是偏激的态度,自发的形成不与对方民族交流沟通或是冷落相关民族同学,即潜在的少数民族冷暴力。

随着调查的深入进行,我们又发现这一难题其实不难解决,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都反映他们之所以在民族交流沟通中会产生焦躁不安是因为不够了解对方的语言和风俗习惯。而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学生民族团体意识强,对比其他民族学生常常会因为害怕触犯这些民族的风俗习惯或是宗教信仰而更加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因此对于这一现象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民族高校应利用其多民族优势建立各民族语言学习平台

“民族的相互认知是民族交往的前提条件。民族交往认知主要是指一民族对本民族和他民族的认识,亦即对民族交往主体与客体的环境、历史、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等的了解和认识。”①李静:《民族交往心理的跨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4页。而对民族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而言,了解各民族的文化是大学的必修课,但学习民族语言却成了被忽视的问题,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最基本的要求,要想对他族文化产生兴趣,学习民族语言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开设民族语言课程,选修少数民族语言不仅可以提高对他族文化的了解兴趣,而且由此也可以建立一个让各少数民族学生交流交往的平台,让更多的学生通过交流、接触更真实地了解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

(二)长期聚居内地的民族学生应积极带动新疆、西藏、内蒙古边缘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内地文化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民族共同体的需求也符合由低级到高级的递进发展。”学校是收获民族需求感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机构体系,作为更加自由、活跃的大学校园更是如此。因此,对于聚居在内地、民族间交往并无大碍的民族大学生而言,更应克服民族冷漠、畏惧的心理主动与少数民族学生交往,满足少数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感和爱的需要。

如积极鼓动边缘少数民族学生加入与民族文化交流有关的社团,丰富个人学习生活之余,也能端正自己的沟通交流心态,消除不安恐惧情绪,做到大方主动地和他人来往。

(三)民族院校应积极引导校园内学生的族际交往,提高民族学生的交往意识

“民族交往是一项有意识的活动。民族交往主体的心理意识对族际交往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当主体交往意识持消极态度时,应借助外在的力量加以推动。”学校在面对校园内族际交往的过程中,应采取积极的政策,有意识地引导民族学生的族际交往,由于各民族的实际情况不同,民族之间交往的心理也会有所不同,但是有意识地提高民族学生的民族交往意识,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交往中更能和谐的沟通和交流。

对此,民族院校可以开展民族交往与文化认同系列讲座或是民族文化习俗交流活动。学生在不同形式的交流活动中,不仅能扩展知识容量,还能更好地认识到民族交往的必要性,意识到民族交往中自己所肩负的重任,从根本上树立起平等、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的理论观念。

二、校园内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认同情况调查

民族成员的文化认同,主要是指民族成员对所属共同体精神文化的认同。文化认同为身份认同提供基础和基石。校园内的民族文化认同是族际交往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认知,少数民族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有利于承认国家统一,利于社会和谐安定,少数民族学生对其他族裔文化的认同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协调民族关系。民族文化认同是民族成员对其文化的承认、认可、赞同,由此产生归属意识,进而获得民族文化自觉的过程。民族文化源于民族成员的社会属性,即共同的社会特征,而非他们的自然属性或共同的种族特征。②詹小美:《民族文化认同论》,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3页。关于校园内的文化认同方面,本课题主要调查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

(一)对主流文化的认同

主流文化,又称官方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受到倡导的、起主要影响的文化。每个时期都有当时的主流文化。我国现阶段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国家提倡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种文化无疑是主流文化。而校园内的主流文化,主要是指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在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方面,东北地区民族高校大学生普遍认同态度较好。根据调查显示,34%的学生对主流文化表示非常认同,52%的学生表示对汉族文化有想学习的兴趣。总体而言,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校园主流文化的认同态度较好,消极的民族文化认同态度较少。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本民族的认同呈一致性。对于本民族的文化,诸多大学生都能基本掌握本民族语言,并对本民族的历史、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大多数学生都承认汉族的主导地位,对于国家主流文化也持有赞同的态度,除此之外,调查还发现,少数民族学生虽然对主流文化认同都普遍持有积极的态度,但是对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对主流文化的深入学习有待提高。

(二)对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际交往的日益加深,不同民族间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就出现了对于民族文化认同的现象。民族文化的认同取决于接触民族文化主体的自主选择,在这一过程中,民族文化接触的主体会根据自己的意愿去接受其他民族文化中具有吸引力的东西,而主体所吸收的往往也只是民族文化中的表层文化,但这个过程已经很好地实现了民族间交往与交流的相互关系。调查数据显示,70%的学生对其他民族的文化不是很了解,55%的学生表明他们是通过电子信息媒介来了解他族文化的,只有32%的学生是通过和周围同学的交往学习的,在日常生活中,有77%的学生对于身边少数民族同学的饮食习惯、宗教信仰持理解并支持的态度。由此可见,维吾尔族、藏族和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以其历史悠久的独特文化吸引着其他少数民族,地处边疆的少数民族文化对各族学生充满了神秘感,各族学生也被其文化的多元性与悠久性所吸引,他们对文化的多样性并不排斥,由此可看出,各民族对维吾尔族、藏族和蒙古族等民族的文化认同态度较好,诸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如在回族同学面前不吃猪肉等。但维吾尔族、藏族和蒙古族本身就是属于文化渊博的民族,他们对民族间的文化认知更多的是关于本民族的,又由于他们本身民族团体意识强,族际间交往相对较少,导致他们对其他民族的文化持冷漠观望的态度。

校园内少数民族学生对其他民族的文化认同对于处理校园内民族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缓和民族矛盾的重要手段,这既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民族问题,同时又是一个处理民族关系的切入点,民族院校有必要重视校园内少数民族学生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学习与认同。(指导老师:陈迎辉,大连民族大学文法学院)

猜你喜欢
族际校园内少数民族
校园里若有人行凶
云南藏区流动人口族际结构性差异现状分析——基于香格里拉县建塘镇的问卷调查
基于族际互动的甘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活基础考察
墨尔本女子学院将拆除校园内所有垃圾桶
越多接触就越愿意接触?取决于效价与效能*
心理学报(2019年11期)2019-11-18 07:04:40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墨尔本女子学院将拆除校园内所有垃圾桶
某高中校园内颗粒物尘源调查实测与分析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