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策略、引导学生积累和感悟语言
——《白杨》教学课例品析

2015-03-18 12:42宁夏石嘴山市第十一小学赵爱君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5年1期
关键词:借物白杨树白杨

宁夏石嘴山市第十一小学 赵爱君

一、教学设想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文章篇幅不长,却构思精巧。从课题看,这似乎是一篇状物的文章,其实作者是通过对白杨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不动摇的崇高品格。教学中结合本组小专题研究的课题《依据教材拓展阅读》加强小学生语言积累的策略研究》,扎扎实实地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又要灵活、开放,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做到:扎实有效,灵活生动。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策略,引导主动质疑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就必先让学生拥有问题;要使我们的教学具有创新的意义,就必须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究。教学中,教师就要注重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创设情境是引导学生主动质疑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在上课开始,出示图片《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画面上,一排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直插蓝天,在漠漠黄沙中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伴以传情的描述:“同学们,在我们新疆处处都可以见到白杨树,它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更不像榕树那样浓阴蔽日,只是笔直笔直地向上长。一排排,一行行倔强地挺立着。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呢?难道只是为了介绍它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白杨,感受白杨吧!”接着让学生初读课文,再把他们有价值的问题归纳出来,那就是:白杨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爸爸是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为什么最后爸爸的嘴角会露出一丝微笑?把这三个问题作为教学的“突破口”,下面的教学环节就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地探究。这样,教师、学生、作者犹如同乘一舟,渐入教学佳境。

(二)感性朗读策略,理解教学重点

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扎实有效,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教师的任务是营造一种氛围,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激活学生朗读的欲望,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感悟。

课文中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三句话,写出了白杨的特点,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之一。白杨的品质,是一个理性、抽象的问题,而小学生以感性、形象思维为主,学生对白杨的特点缺少真切的体验和感悟,怎样才能读出深情呢?如何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白杨的可贵品质呢?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

1.变换地方想像读。让学生把“哪儿”换成具体的地方练说,(河边、高山、草原、沙漠、戈壁……)这些地方在其脑海里便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来,体会到白杨能适应各种环境,哪里需要它,它就出现在哪里。

2.变换句式强调读。在这样的环境中,白杨又有怎样的表现呢?下面的一句话:“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我变换了句式,分别变成四个句子,与学生一起读。(师引读,生读后面的部分)

师:风沙四起——

生: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大雪纷飞——

生: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数月干旱——

生: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洪水浸泡——

生: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一次次的反复,强调了白杨的“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使学生从中体会到:白杨性格坚强,无论碰到怎样的困难,都不能使它低头。

3.变换角色赞美读。白杨的品质值得我们赞美!现在,请同学们把文中的“它”换成“您”读一读,来赞一赞可爱的白杨吧!这样,使本来由父亲对白杨的间接赞美变成了学生自己对白杨的直接赞美。由于变换了角色,他们读得入情入境。

这样的朗读,少了理性与机械,多了感性与灵动;少了程序与呆板,多了想像和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技能不仅得到有效的训练,而且在读的过程中又深化了对白杨品性、父亲情怀的感悟,领悟了学习重点。

(三)对比感悟策略,突破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情,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我采用多媒体课件,把北方特有的树种——白杨的形象清晰地展现出来,又再现当年军垦战士垦荒的情形和他们的光辉形象;展示今日新疆繁荣、美丽景象的画面……学生亲眼目睹了边疆建设者艰苦创业的情境和新疆翻天覆地的变化,心中充溢着对建设者由衷的敬佩。接着,完成下面练习:

1.白杨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在边疆不管遇到( ),还是( ),他总是那么(),( ),也( )。

2.大戈壁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里扎根。

边疆需要( ),()就在这里扎根。

鲜明的对比,使学生从直观的形象中领悟到“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学生深深体会到,爸爸赞美白杨树,实际也是在赞美千千万万像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工作者。这种写作手法是借物喻人。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四)拓展延伸,发展创新思维的策略

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在后面的环节,我启发学生思考:除了课文中介绍的白杨,你还了解白杨有什么特点?课文赞扬的是边疆建设者,为什么以《白杨》为题?你还知道哪些事物像白杨一样具有令人敬佩的特点呢?它们又可以代表什么样的人呢?

最后,给学生布置作业:

1.搜集西部变化的相关资料,举办一期“可爱的西部”手抄报比赛。

2.写一篇借物喻人的小片段。

让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让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使他们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从而实现使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体现课内外教学内容相整合的创新教学思想。

回顾整个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紧紧围绕八个字——扎实有效,灵活生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猜你喜欢
借物白杨树白杨
白杨树染绿了夏天
白杨
会唱歌的树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借物思考解难题
校园里的白杨树
借物抒情
我是一棵深秋的白杨
快乐劳动节
白杨 西部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