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同质化问题分析及对策

2015-03-18 12:58:19
传播与版权 2015年5期
关键词:同质化出版单位刊物

王 瑜

期刊同质化问题分析及对策

王瑜

面对传统期刊出版的日益萎缩,从业人员不应将发行量减少这一不争事实归咎于新型出版媒介,而应从自身存在的问题入手,改进出版形态,优化创新出版内容,力避同质化弊病。在出版改制持续进行这一浪潮中,期刊出版单位应改掉自身目光短浅、跟风出版的陋习,从制度建设、企业文化方面保障编辑主体地位的实现。编辑人员应进一步加大创新与参与栏目设计的力度,并注重期刊形制细节,利用好新手段与传统手段增加与读者的互动,为期刊树立拳头栏目、增加读者人气,进而在目标读者群体中树立本刊品牌,使期刊出版步入良性健康发展。

期刊同质化;编辑创新;企业文化建设

[作者]王瑜,河北省文联当代人杂志社。

面对新型出版媒介的兴起,传统期刊出版整体出现了萎缩的态势。有人认为,期刊出版已成为夕阳产业,萎缩与不振乃是大势所趋。笔者认为,新型媒介作为一种先进载体自有其优势,但传统期刊出版做大做强同样有光明前景,市场份额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传统出版与电子、互联网出版不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作为期刊出版主体,不应将自身萎缩不振的主因归结为新媒体,而应通过多种有效措施与手段提升自身软实力与质量水平,避免同质化,提升核心竞争力,以优质内容吸引读者,以优质出版获得认可,树立品牌。

一、期刊同质化现象

从出版形式看,面对日益激烈的期刊市场竞争,一些期刊社通过扩大期刊页数、将月刊变更为半月刊而期刊价格未见上涨等手段,博取读者对刊物的青睐。此种方式下,为期刊内容质量把关的编辑、校对人员工作量大大增加,有限的编辑资源与扩大的生产能力之间出现矛盾,易致使期刊质量出现下滑。由此而产生的恶性循环,不仅不能够占领更多的出版市场份额、赢得更多读者,反而致使读者将质量问题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进而对此期刊品牌产生负面效应。此种粗放型的经营模式在以内容、创新为王的期刊出版市场中,对促进期刊长期发展非常不利。

从出版内容看,期刊出版市场的跟风现象是导致期刊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跟风出版是出版者盲目追求短期效应和利益迎合市场需要的非理性选择,体现在内容选择与内容编排上的滞后性与缺乏创新。跟风者照搬照抄成功期刊栏目、简单模仿成功期刊的设计形态,往往在短期内能够提高发行量,但市场风向标的变化常令这些不思考的出版单位措手不及,无法形成自身特色并对本刊发展产生有益影响,难以培育并赢得固定读者群。

二、期刊同质化问题成因

从市场氛围看,伴随着出版单位改制持续进行,众多期刊社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面对市场压力,部分编辑主观能动性受限,被市场牵着鼻子走,不能够静下心来发掘选题,引领积极健康出版潮流。中观层面的出版单位面对市场要效益,急功近利的心态导致目光短浅,从制度安排上不利于从业人员开拓创新,做好质量建设。在此种导向下,期刊发展必然走入两极分化的怪圈,做大做强的期刊单位在开拓创新方面日渐成熟,而跟风出版单位则创新能力日益萎缩,更有甚者触碰出版法律法规底线。

从出版主体看,编辑人员高低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出版物的质量与规范化。期刊出版单位遵守“严进”原则,才能将业务能力强、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放在出版前端,产生效益。同时,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素质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无有效的在职学习、在职培训,实战经验丰富的编审、副编审指导,以及头脑风暴式的全社选题论证会议,其他编辑人员很难在短期内呈现优质栏目与稿件,优化选题结构,并可能在盲目的自我探索中追求短平快,放弃对内容质量至善至美的追求,成为跟风队伍中的一员。

从参与期刊出版的前端工作人员看,既有经验丰富、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老人,他们能够生产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俱佳的精品出版产品,位于出版人才上游;还有经验丰富但接受新事物较慢这一群体,这类出版人或许能为期刊带来一次或几次成果,但不与时俱进的弊病将致使刊物无法保持长久的生命力;最后一类出版从业者,既无丰富出版经验,又无策划优秀选题的创新能力,是跟风出版的主群体。放眼期刊出版单位,有的期刊社无第一层次人才,有的甚至也无第二层次人才。

三、力避期刊同质化的有效途径

第一,加大编辑创新加工力度,增强编辑的主动介入性,提升期刊产品的编辑含量。树立刊物的独特风格,需要编辑人员找出新素材,瞄准新角度,并通过编排手段的运用,保持刊物的语言、选材风格。在相同素材基础上,对所用稿件进行深度二次加工,通过编辑对受众群体的清醒认识与定位,展现深度创新实力。编辑主动介入带给刊物的高品质,将有效防止刊物、栏目老化,并有效对抗市场的不确定性,在细分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甚至引导市场风向标,成为同类刊物中的佼佼者。

第二,注重细节建设。在决定刊物定位这个大问题后,编排刊物所用到的各种元素包括标题制作、图文穿插模式、字体字号选择、封面设计、期刊开本、印刷用纸等方面,需要编辑与设计人员通力合作,将刊物内容与形态完美结合,体现自身特色。同时,编辑、校对人员要做好自身编校工作,严守三审三校制度,做好刊物流程管理工作,确保连续出版物按时上市,取得预期效益与影响。

第三,坚持做好选题论证制度。出版物作为特殊文化产品,前端生产能力尤为重要。选题论证制度为生产高质量选题进行严格把关,严格执行取舍标准,优化选题结构。同时,选题论证制度使选题责任到人,不为内部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提供机会。选题论证会不能仅限于编辑部门,应将发行等各个部门纳入进来。编辑部门应重视与市场对接的发行部门的意见与建议,发行等部门提前介入生产环节,以做好刊物后期宣传工作与精准投放。

第四,建立和完善刊物质量水平分类监控办法,对每一期刊物的栏目、篇目进行打分,将上刊作品区分出优秀、合格、不合格各个等级,对于优秀作品、栏目,及时将策划思路、经验在头脑风暴及选题会议上进行分享;对于不合格情况,也应让编辑将组稿思路及实施情况进行梳理,并研究力避此种情况的有效对策,将错误发生的根源找到并清除。

第五,开展员工培训深造工程及头脑风暴。对员工的培训不应限于刊物编辑校对规范、形制规范、发稿流程管理等常规性内容,管理层应多为员工提供机会,通过社内头脑风暴、社外专家讲课等形式,使刊物编辑、发行等人员亲身体会到创新模式,为选题策划及各个环节的创新提供后备动力。

第六,注重企业制度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从制度层面保障创新成为期刊发展转型的强大动力,使企业文化成为增强团队向心力、凝聚力的推手。期刊社应设立表彰奖励机制,对刊物发展做出贡献的工作人员,给予荣誉称号及物质奖励,增强全体人员的主人翁意识。由于期刊出版具有个性化及智能化特点,流水作业式的严格管理很难全面深入工作的各个细节,从而产生降低工作效能、扼杀创造力的负面影响,陷入为制度而制度、为管理而管理的怪圈。企业文化建设这剂强力黏合剂,不但是期刊出版单位加强团队协作、共克时艰的有力保障,更能为出版创新提供持续动力和智慧源泉。

第七,注重编读互动,利用新媒体,始终贯彻与读者一起办刊的理念。期刊出版编读互动性强,读者参与活跃,传统互动方式包括刊登读者来信、开辟答疑解惑栏目、举办有奖调查等,在互联网出版、微信平台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应力争把传统平面媒体与最新数字移动技术结合起来,通过网络试读、网络话题探讨、微信平台开通等,树立品牌价值,精准定位读者群体,以及时的交流与反馈调整编辑方案,打造长效健康的出版循环模式。

[1]马金玉.同质化问题对期刊发展的影响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4(10).

[2]常聪.期刊的同质化竞争与个性化突围[J].学术交流,2007(9).

[3]邓群,王继红,周敏.论期刊品牌的三重目的[J].出版科学,2010(4).

[4]苏雨恒.加强质量管理 推进产业升级与业务转型[J].中国编辑,2009(2).

[5]张大伟.数字出版即全媒体出版——对“数字出版”概念生成语境的一种分析[J].新闻大学,2010(1).

猜你喜欢
同质化出版单位刊物
山西医学期刊社荣获我国新闻出版领域最高奖
——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
全科护理(2022年3期)2022-02-18 08:01:04
刊物贺词
飞天(2020年10期)2020-10-26 02:23:39
刘慈欣科幻作品年表
科学导报(2019年8期)2019-09-23 09:04:01
系列刊物介绍
中国外汇(2019年21期)2019-05-21 03:04:06
中国最美的书
行业刊物介绍(十七)
同质化市场背后致富路指何方
新农业(2016年20期)2016-08-16 11:56:22
时事新闻报道如何避免“同质化”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我最喜欢的刊物
快乐语文(2016年29期)2016-02-28 09:03:34
戏曲“同质化”现象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