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国地理学家葛德石近代中国考察文献的整理出版的思考

2015-03-18 12:58
传播与版权 2015年5期
关键词:整理文献

杨 雷

关于美国地理学家葛德石近代中国考察文献的整理出版的思考

杨雷

美国地理学家葛德石作为中国现代地理学史上的重要人物,通过在沪江大学创建地质地理系、中国地理考察、中国地理研究与著述以及与中国地理学界的广泛交往,在中国地理学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通过深度发掘这些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地理考察报告和地理图像,整理和出版这一珍贵历史档案,既能为了解这些地区的历史风貌和自然人文遗存提供珍贵的文献史料,也对研究和理解中国现代地理学史以及中美交流史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依据。本文主要谈及在整理与出版这一文献的编辑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葛德石;近代中国考察档案文献;整理;出版

[作者]杨雷,学苑出版社编辑。

当前,海外关于中国的文献整理与出版算是一个热门,整理出版选题呈现出研究更为深入、视野更为开阔、整理出版更为系统的特点。很多出版单位都在做,而如何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关注、整理出版某个专业的资料与文献,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方向。20世纪初,有一些外国学者凭着纯粹的学术意志,来到社会激变的中国。他们宣讲西方学术,探索中国问题,艰苦调查,著书立说,在中国近代学术发展中做出重要贡献。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他们之中的许多人都被我们忘掉了。美国大地理学家葛德石(G.B.Cressey)就是其中被忘掉的一位。①唐晓峰:“我最爱的是中国”(总序),《葛德石近代中国考察档案文献汇编1》,学苑出版社,2014年。

笔者有幸参与葛德石文献的出版,历经近四年的时间,通过沟通协商,做了大量图片收集、文字整理等工作,解决了很多问题和困难。另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得到文献授权。“中国汇集散藏海外文献,使之回归正式刊布,给学界和文物界提供充足资料,但现今仍存在文物主权不明确等问题”②柴剑虹:《我国整理散藏海外少数民族文献存三问题》,中国新闻网,2011年8月13日。,当然,这些文献整理与流散在海外的中方文物资料又有些不同,这些是外国人的所写、所摄、所留,我们更要明确解决授权的问题,令我们非常顺利地得到了葛德石先生女儿的授权,授权研究、出版这些文献。

从出版这一专业文献的体例上来说,笔者参考了很多其他范例,也针对这些材料做了很多思考。

首先,要介绍这位美国地理学家,我们需要一卷“总说”。这一卷是要总体揭示葛德石与中国近代地理学的渊源,要让读者不只是地理圈里的读者知道葛德石一生与中国渊源甚深,他在中国的地理学教育、考察研究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大贡献,那么就要有这抛砖引玉的一卷,说明葛德石是谁,他与中国的渊源,人物如何重要等。于是我们将这些文字单独成集成为汇编第一卷,内容从葛德石的家世、经历入手,从他第一次前往中国开始,梳理了葛德石来华以及以后进行的地理考察与研究、所著《中国的地理基础》的出版,在中国进行的地理服务、地理交流以及1949年以后的葛德石与中国等历史脉络,并详细列出了葛德石的年表以及著作目录(中国部分)。如此一来,读者就会明晰这些文献是如何诞生的,跟我们有什么关联,如今披露出来有什么重要意义。

其次,我们根据档案文献的主题与类别进行了归纳整理。在与工作各个环节有关的同事、同学、老师协商、请教之后,决定将葛德石在中国进行的考察所撰写的报告等单列一卷,将葛德石与中国学者的通信交往等单列一卷,将葛德石考察所拍摄中国景观等单列一卷。这样,各卷都有主题,清晰明了。为了让读者明确主题,我们安排在每一分卷都加了“前言”,介绍此卷成册的缘由和汇编原则。

面对这些资料,我们在资料处理、出版方式上有如下思考。

一、尽量保持资料原貌

葛德石1923年来华至1950年与中国失去联系,在这近30年中,葛德石与中国学者有着广泛而深刻的交往,而书信是其重要方式。葛德石档案中存有百余封有关中国的英文书信,多数为中国各界致葛德石的书信,而葛德石的回信居然也多保存了下来,极为罕见,因而葛德石档案中留存的给中国各界的来函则更显珍贵。我们强调保持资料的原貌性,将这些信件进行了原貌呈现,没有做现代化的录入处理以及翻译等,历史纸张上的信函本身看起来就充满时代感与亲切感。

葛德石一生曾三次前来中国考察,其中第一次是1923年到1929年其在上海沪江大学任教期间,侧重对我国西北地区和江浙地区进行考察;第二次是1934年,葛德石受国民政府邀请考察了江浙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第三次是1943年到1944年,葛德石作为美国国务院派遣的访华教授,考察了重庆、昆明等中国西南地区。在三次中国考察中,葛德石均撰有相应报告,这些材料构成葛德石的著作《中国的地理基础》以及《亚洲之地与人》的基础。但是葛德石成书时对这些报告有取有舍,读者难以从中窥见全貌,这次整理葛氏档案文献时全文收录葛氏档案中所藏的报告,并采取影印的方式,也同样没有做原文献的全文翻译,以期最大限度地呈现这些档案的原貌。

二、认真处理图像,强调文献性

1923年至1950年之间,葛德石在中国工作、生活前后共达七年之久,在考察之际拍摄了许多有关中国景观的照片,这是葛德石解读中国地理的一种重要手段。葛德石档案藏有近千张中国地理图像,筛选之后汇编的是葛德石拍摄的中国地理图像以及葛氏平日精心搜集的中国景观图像,其中包括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华洋义赈会以及日本南满铁路公司等机构所拍摄的中国照片。这其中很多图像在尺寸与图像清晰度等方面是不够的,我们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图像处理,尽量圆满表达出这些档案所蕴含的信息。

三、交代背景资料,增强可读性

为了使这些文献能让更多地读者接受和认识,我们在比较复杂的书信集一卷中,细致地交代了背景资料,葛德石与中国各界人士和有关中国事宜的通信都安排进行了相关背景的交代,包括人物介绍、时代介绍、渊源介绍等。

如葛德石与中国地理学界的通信。1923年至1929年,葛德石第一次来华,主要接触的是留美地理学者,如竺可桢和黄国璋。1943年,葛德石再次来华,与中国地理学界的胡焕庸、张其昀、李旭旦、林超、任美锷等学者均有来往。如葛德石与中国地质学界通信部分中,我们要交代葛德石不仅以研究中国地理著名,而且与这一时期的地质学也有极深的渊源。葛德石的地质学背景使得他的交流对象首先是中国地质学会的地质学者。中国地质学会1922年创立于北京,1924年葛德石即成为中国地质学会为数不多的外籍会员之一,其来往的学者主要有翁文灏、李四光和葛利普等。而在中国地理学和地质学之外,葛德石与中国其他学界精英也有往来,其中包括胡适、朱家骅、王云五、刘大钧及陈裕光等,涵盖了中国学术界、教育界及出版界的精英。除此之外还有葛德石与沪江大学校长的通信。葛德石在沪江大学创建地质地理系,并于1924年到1929年间担任副教授兼系主任。文献中葛德石与沪江大学前后两任校长魏馥兰和刘湛恩的书信,反映葛德石创建经营沪江大学地质地理系的过程。这些背景资料我们都在相应的人物部分和各篇章进行了详述。

葛德石在学术之外,还积极参与中美关系的建设。1935年葛德石致罗斯福总统的信与1951年葛德石致艾森豪威尔总统的信等都反映了一个地理学者对中美关系的认知和思考。

这些信函不仅反映了中国近代地理学界与国外的交往,是研究中国近代地理学史的重要文献,而且这些与中国学者交往的信函也是中外学术交流史和中外交流史的重要材料。我们在档案整理中加入这样的背景解说,读者就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这些信函所链接的时代脉络、人物与事件渊源等,可以说大大增加了可读性。

葛德石“对中国的真诚的友谊”令我们这些曾经踏入地理学阵地的人敬仰。将罕为人知的葛氏中国档案公布于世,可以说是我们对葛德石的回报,这将是认识葛德石与中国地理学关系的基础文本,大而言之,这也是解读近代地理学史以及中美关系史的重要文献,其意义不言而喻。

猜你喜欢
整理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整理“房间”
整理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