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新洲九街新洲中学 彭晓华
《2011年修改版初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以及这些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可见,听、说、读、写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英语听力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吸取语言信息及获得言语感受的主要途径,更是学生自然习得语言的重要途径或掌握英语教学的必由之路。”听是对英语语言信息的理解与吸收,是分辨和理解语言的一种能力。英语听力的提升不仅有利于说、读、写技能的发展,也为英语日常交际打下坚实基础,而且听力测试也是中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研究非常重要。
在初中英语学习过程中,母语习得的经验往往会干扰英语听力的学习。听力训练时,学生往往习惯于先将听到的内容不自觉的译成母语进行理解。这种现象无形中造成听力上的时间差,学生反应常常跟不上语速,不利于学生听力的提升,学生不能做到听音会意,抑制了学生听力反应能力;加之受方言影响,不少学生分不清易混淆读音与音近单词读音,长期单词发音不标准,导致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全句大意。
每一个语系都渗透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初中英语听力材料涉及的内容广泛,历史、社交礼仪、天文、地理、文化习俗等方面。学生英语语系背景知识面狭窄,对英语语系国家的历史知识、风土人情、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礼仪缺乏等知识缺乏一定的了解,往往会导致理解上的差异,对学生听力的提升造成了障碍。
学生往往受应试教育影响,满足于课堂学习,课外拓展阅读少。学生英语阅读量和词汇量不足,不能依据语境的逻辑关系进行正确判断。听的过程中,总会有生僻的词,学生不可能对每个单词都听懂。这就需要学生把握正确的方法,抓住中心。抓住了听力的中心内容,就能理解领会全文。实际听力训练中,学生不善抓中心,容易导致断章取义,得出片面的理解,听力训练低效。
良好的教法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不少初中英语教师听力教学老一套,教师读读,学生跟读,放放听力磁带。这些传统的听力教学方法不乏产生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不能完全满足新教学形势的发展,难以充分调动学习学习听力的兴趣与热情,课堂听力教学低效单调。
长期以来,制约英语听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习者的心理。部分学生因为英语基础不牢,长期形成惧学英语的心理障碍。语言首先是一个输入的过程,只有有效的输入,才能有效输出。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作为后盾,学生谈听色变。听力本不难,难在无信心。我们要帮助学生从平时抓起,循序渐进,夯实英语基础,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为学生听力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听力训练中,语系的文化背景知识对听力的提升意义不可小觑。听力材料内容丰富,在听力教学中,英语教师要实时的介绍英语语系国家的文化背景,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如今信息传播业繁荣,英语信息载体丰富,英语新闻报导、英语电影、英语杂志、英语广播等,都传播着丰富的英语信息。这些都有助于消除文化差异造成的听力障碍,有效排除母语的干扰。
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技巧的指导,包括弱读、连读、句子重音、内容检索、取舍、预测等技巧。预测是听力技巧中非常重要部分,要强化听前预测、听中预测、听后预测等;引导学生将精听与泛听相结合,充分发挥两种方法的不同作用。精听,细而注意力集中,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去听,把听力材料听熟、听细,力求把句中的每一句话每个词都弄懂,反复听,要突出关键词;泛听粗,着眼于整体理解。对话与文章都围绕主题展开,泛听训练整个听力过程中学生对材料中心大意的整体把握,要抓住文章关键句。
“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英语听力教学中,教师要将听力的培养与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结合起来。
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提升离不开教师教法研究。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丰富的“听力”情境。“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就应该在教学活动甚至是日常生活中为学生创设各种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感受语言学习的乐趣,形成英语思维”;多使用英语口语教学,渲染说英语的课堂氛围;要合理利用课外时间开辟第二课堂,比如组织英语故事演讲比赛、Talk Show比赛、英语短剧表演比赛等;要充分发挥游戏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游戏实际上为学生学习英语创造了一种极为良好的语境,在学习中,使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的潜力得到充分挖掘,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他们平时学到的知识得到充分运用,英语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不断加强。”;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的优越性提升听力教学的实效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初中英语听力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把听力教学渗透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要不断探索科学高效的教法、学法,积极营造轻松愉悦的英语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习惯,激发学生听力兴趣,发挥学生主动性,切实提升学生英语听力水平,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守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