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倩(湖南科技学院 中文系,湖南 永州 425199)
天道酬勤
——张京华教授的学术人生
谭 倩
(湖南科技学院 中文系,湖南 永州 425199)
主持人语:旧年初冬,为配合“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我们组织中文系2013级选修了该门课的70多名学生,就张京华的“学术人生”进行专题采访,之后又要求学生以本次采访内容为主,写1500字左右的通讯。从中发现谭倩的《天道酬勤——张京华教授的学术人生》、毛小晓的《豪华落尽见真淳——记〈湖南科技学院学报〉主编张京华》写得不错。两文或写张京华三十多年潜心学术的甘苦与所取得的成就,或从学术传承的角度写张京华的心性与丰采。现特刊发,以飨读者。颜婷的《记张京华老师》,王利娟的《张京华的艺术人生》,以及吴同和先生的近作《张京华教授印象》一文,也一并发表。
他,是国学研究路上的一位行者,从风华正茂到年逾半
他把学术研究当作是最大的快乐。他有个习惯:每写完百,把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岁月都献给了他挚爱的学术研究。一篇文章,会把文章发给他的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看。而与
他,先后出版专著14部、合著9部。正主持国家社科 朋友进行学术交流,便是他开心的时候。他刊于《外国文学基金项目并多个省部级课题,又多次在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2014年第1期首篇4万字的长文《三“夷”相会》,学术论文。就是与该刊常务副主编“闲聊”,而被该刊破例刊发的。每
他,身兼中华孔子学会学术委员、广西朱熹思想研究会当得意的文章划上最后的句号时,他都会长吁一口气,松开特邀研究员、confucius 2000、学术网站顾问、湖南省濂溪那紧皱着的眉头,露出那会心的微笑,甚至慨叹说:“我可学研究会副会长、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荣获研究以死了,明天可以不活了!”先进工作者等诸多荣誉,但却始终如一的谦和与淡定。
张京华做学术苦中有乐,他说:“在书屋里至少会比农
他,就是《湖南科技学院学报》主编张京华教授。民舒服些,不用在烈日炎炎下劳作。”他很享受做学术带来的快乐:哪怕是对学术研究作出了一小点的贡献,他都感到
满足与自豪。
张京华仅在湖南科技学院任职的10余年间,先后发表170篇论文,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每月发表两篇文章,至今出
版的专著、编著、古籍点校达18部之多。
巴尔扎克说过:苦难是人生的一块垫脚石,对于强者是
然而在这些丰硕的学术成就背后他不知付出了多少的笔财富,对于弱者却是万丈深渊。一个人的成功必定会有许汗水。他把学术放在第一位,在湖南科技学院他有着“拼命多挫折来当垫脚石,张京华也不例外。三郎”的外号,会夜以继日地躬耕于学术的田园。如果不出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张京华36年前在北京大学历史差不上课,每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11点,他基本都呆在书系读书期间写了一篇研究庄子的长篇论文:那是用400字一斋般的办公室里,以至于他的办公室亮着“永不熄灭的灯页的方格纸亲手写了50页,足足有2万字,然后用他母亲光”。缝衣服的针线装订起来,满怀期待的寄给《哲学研究》,等待发表。但是过了没多久,那一札厚厚的手写稿却被退了回来。看着那被退回的作品,张京华沉默了,伤心了。
30多年来这部稿子一直珍藏在他书柜里,虽有几次千
天道酬勤,挫折甚至失败,那是学术路上的磨刀石。
真学术不一定诞生于繁华大都市。大哲学家康德终生未离开过哥尼斯堡小城,可他的哲学思想却早已传遍世界各地。尽管偏居永州小城,但张京华潜心研究的学术还是在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都有人请他或讲学或撰文,其论文和书评被《中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等多家重要媒体转载。
他是诸子研究专家,又是湖湘地域文化研究专家,也是永州摩崖石刻大规模研究的开创者和领军人物。杨金砖老师说:“他对《庄子》的注疏和新解,不仅凸现出其深厚的学术功底,更是给人开启了一种新的思维。”他研究现代学术史多年,专著《古史辨派与中国现代学术走向》被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学勤称为“一部观点新颖、材料丰富的好书”。著名考古学家郑光先生更是对其大加赞赏,认为“此书资料丰富、扎实,观点新颖,不落窠臼,是对现代学术思想的一种清理和反思,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对于还应深入讨论、正确评价疑古派的学术之未来,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张京华说过:“不为虚名搞学术,要为学术而学术;不做为人之学,要做为己之学。”现在他正致力于国家社科课题“清代经学之开山——顾炎武《日知录》整理与研究”,他一直在学术道路上默默前行。
2015-01-16
谭倩(1994-),女,湖南永州人,湖南科里搬家也没有丢弃。当然以后也遇到过退稿的挫折,但因为技学院中文系1302班学生。有了这第一次,所以一直铭记于心,也就有了充足的心理准备。张京华说:“如果当时成功了,出名了,会不知天高地厚,也许就没有了奋斗的动力,也许就不会有现在的成就了。”直到现在,张京华还有写好了多年而未刊发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