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屹(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 300350)
据相关研究表明,经常打羽毛球的人心跳次数可以达到每分钟150-170次,偶尔打羽毛球的人心跳次数也可以达到每分钟100-130次。因此,具有良好的运动生理学价值。在进行羽毛球运动时,学生能够通过击球、快速移动、摆臀挥拍等动作提升自身的力量素质,提高的肺活量,使心跳更加强劲有力,对增强学生体质有显著作用。
羽毛球运动中包含着丰富的运动技巧,具有较强的可观赏性。学生在观看羽毛球比赛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学习其中的技巧,还能够产生移情作用,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思想境界的提升。例如大学生在看到比赛失败时,会产生沮丧的情绪,在比赛胜利时,会兴奋欢呼,在看到国旗升起时,会激动雀跃,对学生产生精神激励的作用。
大学生在进行羽毛球运动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情况,例如对手战术转变、风向改变等,需要学生临危不乱,从容应对出现的情况,才能够有效解决现有问题。大学生在羽毛球运动中所形成的这一心理素质,能够帮助学生在面对任何困难时都维持良好、稳定的心态,用积极健康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困境,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
虽然现阶段羽毛球课程已经成为各大高校体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但是高校对于羽毛球课程的重视程度还有待加强。现阶段,高校在羽毛球教学中的投入较少,教学设备和教学场地都十分缺乏,很多高校的教学场地还属于户外场地,一旦出现恶劣天气,就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甚至中断教学。羽毛球是教学中的必需器材,在羽毛球教学中,这一器材的消耗量十分大,很多高校的羽毛球开支需要学生自行负责,这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较大的负担,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进行羽毛球运动的积极性,导致学生羽毛球技术水平提升不显著,或是无法提升。
同时,很多高校的羽毛球教师配备不足,缺少专业的教师队伍,大多数羽毛球课程都是交由体育教师兼任,无法充分满足学生对羽毛球教学的需求,对进一步提升学生羽毛球技术水平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尽管大学生对羽毛球运动的兴趣不断增强,但仍无法与篮球、足球等运动相比。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对高校羽毛球课程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能够促使学生将这一运动作为终身运动。目前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并不重视,而是采用专业性较强、较为严格的训练方法,导致学生逐渐丧失了对羽毛球学习的兴趣,无法从心理上接受这项运动,以至于抛开体育课程便不会再进行羽毛球运动。
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高校羽毛球课程的质量,目前我国高校羽毛球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补充、更新自身专业知识,积极吸收羽毛球运动的新技术和理念,提升自身专业素质。由于很多高校对羽毛球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因此,并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倒是很多教师在羽毛球教学过程中存在应付思想,不注重自身学习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严重阻碍了我国高校羽毛球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提升教学效果,因此,高校羽毛球教师应加强对新教学模式的探索,积极吸取前沿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以推动我国高校羽毛球课程的顺利开展。现今,我国羽毛球教师已经开始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还是采用训练、知识灌输等教学方式,据相关调查数据表明,现阶段我国高校羽毛球课程中,还有70%的教师选择使用教师粗略讲解、学生反复练习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时代发展需求的不相符,使教学效果始终不明显,学生羽毛球技术水平无法提升,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高校的体育课程主要是遵循大多数学生的喜好而安排的,而每个班级中的学生身体素质、学习能力都有一定的差异性,需要教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阶段的羽毛球教学中,教师往往对所有学生安排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长期下去,将会出现较大的问题。例如在学习挥拍时,教师要求所有学生直接挥拍击球,班级中平衡感较差的学生就会感到异常吃力,无法跟上教学进度,最终失去了学习兴趣。因此,需要教师意识到“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学生的学习需求,应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想要促进高校羽毛球运动进一步发展,首先需要高校加强对羽毛球教学的重视,加大对羽毛球教学的资金投入。高校应建设专门的羽毛球馆,准备充足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羽毛球运动设施等,为羽毛球课程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同时,高校也应鼓励学生和教师成立羽毛球社团、羽毛球协会等有关组织,加大对羽毛球运动的宣传力度,推动羽毛球教学模式的创新,促进其健康发展。高校还需对学生所需承担的羽毛球场地费用、器材费用等进行调查,保证学生能够承担起羽毛球教学费用,吸引更多学生前来学习。
传统的羽毛球教学主要采取教师简单讲解,学生反复练习的方式,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阶段,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教师应在羽毛球教学过程中融入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被动学习逐渐转换成主动学习,拓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对教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羽毛球赛事,并在观看前,提醒学生注意视频中运动员所用到的战术和技巧,并在观看结束后进行重点分析,吸引学生兴趣,提升学生技术水平。在运用课件进行新动作讲解时,教师应注重动作的连贯性,将局部动作整合成一个整体,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这一动作的整体结构、各部分协调配合等,并结合练习巩固学生记忆。
要提升羽毛球教学水平,需要构建理论知识扎实、技术强、教学与比赛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因此,大学生体育协会等上级部门应积极组织高校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高校之间也应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并要求教师具有自觉学习的意识,主动补充自身专业知识,练好基本功,提升教学水平。学校可以与羽毛球俱乐部、体工队等组织合作,派遣教师前去观摩学习,并邀请专业羽毛球教练前来传授教学方法,提升羽毛球课程的专业性。
所有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其学习能力和身体素质也有所不同,教师在羽毛球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加强体能训练,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羽毛球运动是对学生力量、耐力、柔韧度、灵敏度和专项速度的训练。在体能训练中,应根据羽毛球运动要求,有针对性的对学生不同方面素质进行训练,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为个别学生制定专门的训练方式,突出学生优势,弥补学生不足,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体能训练中有所收获,得到身体素质的提升,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羽毛球技术水平。
比赛是提升学生羽毛球技术水平的有效方法。据相关研究表明,学生在校期间只能获得10%的所需知识,其余都需要在工作实践中获得。因此,学校应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羽毛球比赛。在设置比赛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水平,将比赛分为不同层次,提高水平较低的学生参与比赛的积极性,实现学校大学生整体羽毛球技术水平的提升。
羽毛球运动对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思想境界等具有重要作用,现阶段高校羽毛球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学校加强重视,因材施教,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利用多媒体、比赛等辅助教学,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李莉.高校羽毛球教学创新策略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5(5).
[2]周晓梅.高校羽毛球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4,4(12).
[3]王雷.高校羽毛球教学方式的构建与创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2(2).
[4]李潇.新时期高校羽毛球教学方式创新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