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晓晨 陈雨(营口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辽宁 营口 115000)
随着物质条件的提高,人们的精神层次也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当前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以人为本思想的外在表现,现阶段的高校教育中,特殊群体的体育教学正得到高校工作者和社会的普遍关注,人们开始认识到特殊群体也是高校的成员,理应在体育教学上享有同等对待的权利,政府部门也在特殊群体体育教学上制定了相关政策,以改善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学的质量。然而,在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中,特殊群体体育教学模式仍然不够成熟,与其他教学相比,仍处于相对滞后的地位。因此,高校工作者和社会相关专业人员必须认真分析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学的现状以及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改革措施,为我国高校体育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奉献一己之力。
特殊群体指的是一些在智力上或者生理上有别于常人的一类人群,既然是特殊人群,那么就必须采用特殊的体育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先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生理状况,如果有必要还可以了解下学生的家庭状况,然后根据这些已知的资料来具体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另外,体育教师还应该了解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以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积极性。然而纵观各大高校的特殊群体体育教学,可以发现,高校设置的教学课程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有些院校的课程甚至与常人几乎没差别,使得特殊群体无法进行正常锻炼,也使得他们更加怀疑自身的能力,性格变得更自卑消极,最终也失去了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随着人类精神层次的提升,“世界大同”的思想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人们对特殊群体表现出更多的同情和关心。然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由于特殊群体学生毕竟数量较少,高校在此方面投入的财力和物力也必定相对较少,因此虽然国家一再呼吁高校要重视特殊群体的教学,也制定了相关的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在高校教学中仍然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
特殊群体在智力或者生理结构上均与普通人存在较大的差异,加上病理症状的复杂多变性,使得特殊群体体育教学内容更新速度较快。然而在目前高校教学中,很多高校都不重视教学内容的更新,旧有的体育课程无法适应新的教学要求,给特殊群体的体育教学造成了很多障碍。因此高校要时刻注意教学内容的最新动态,进行动态教学,才能达到更好的体育教学效果。
按照特殊群体的疾病性质标准,特殊群体可以分为“残疾型”、“病症型”、“非病理型”三大类。“残疾型”主要指肢体上或者感官器官功能的缺失等;“病症型”主要指心、肝、脾、胃等病症以及慢性病等;“非病理型”主要是指体型过胖或者过瘦的状况。按照学生不同疾病性质划分成不同的类别,有助于高校体育集中教学,整合资源,以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也方便相似人群之间的交流探讨。
对于特殊人群要采用特殊的方式来教学,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由于特殊群体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与一般人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对于残疾型的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注重培养其补偿自身残疾缺陷方面的能力,而对于非病理学学生则侧重培养其身体素质,恢复体形,可见两者的重点不同,因此必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当然,除了考虑身体方面的情况还要考虑心理状况和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因素,针对性教学的提出旨在解决这种个体差异所造成的矛盾。针对性教学综合考虑特殊群体的身体、心理、兴趣甚至家庭因素等问题来具体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从而使得各个类型的学生都能够各得所需,随心所欲地进行体育锻炼,也让体育锻炼项目变得更为丰富。
在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学中,合作式教学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合作式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对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力起到很好的作用。有些学生可能身体上有缺陷,但是心理方面却能做到积极乐观,相反有些学生肢体健全心理上却存在自卑等问题,如果把这两类学生融合在一起,在集体活动中多给他们交流合作的机会,那么可以想象,两者必定能从对方身上看到优点并得到启示,最终促进双方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共同发展。另外,合作式教学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分担任务与共享成果的责任心,培养学生之间的信任感。不管是正常的学生还是特殊群体学生今后都要走上社会,合作式教学为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轨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只注重身体的锻炼,而身体与心灵事实上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对于特殊群体更应该了解这点。研究表明,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特别是慢性病等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特殊群体体育教学不仅要重视身体锻炼,还可以结合心理学来进行教学。高校可以将心理学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去,来提高特殊群体的心理素质。另外,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设立相应的选修课,选修课让体育教师和心理教师共同作为主讲,以自由讨论的形式开展教学。这种与心理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最终目的是让这些属于特殊群体的学生了解到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并帮助他们重新找回自信。
为了考察高校特殊群体的教学效果,高校必须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估体系。在评估的指标上,不仅要重视学生身体健康的指标,还应该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指标。另外,除了要在学期末对学生的体能与技能进行测试外,还可以增加目标实现度和进步幅度这两项指标。由于特殊群体的个体状况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每项指标的评价标准都不一样,这就要求学校相关部门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以保证评估结果的可靠性。此外,在评估体系中可以加入学生互评的项目,以提高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高校必须跟踪特殊群体教学的实时动态,加强对教学人员和学生的动态教学。动态教学的目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保证教学资源的最新性,二是检查教学方案的具体落实情况是否到位。如果只是在平时的教学会议上强调教学质量显然是达不到效果的,必须将各项教学工作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去,一方面时时追踪特殊群体教学信息的最新动态,另一方面每天对实际教学状况进行监督检查,使体育教学的效果处于可控状态。动态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灵活,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为其走上社会做好了良好的铺垫。
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多元化的人才,多元化的人才需要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高校特殊群体作为高校人才的一类,在教学过程中决不应该受到歧视。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精神境界提升的外在反映。特殊群体的体育教学比常规的体育教学复杂得多,其不仅涉及到体育、心理学,还还涉及到医学、保健、特殊心理等学科。因此,在特殊群体体育教学方面,高校要采取多学科综合教学的模式,制定严格的评估体系,并贯彻动态教学的理念。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学是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实施手段,完善特殊群体体育教学是高校教育者的光荣使命,也是每个高校工作者的责任,高校教师必须不断探索更优化的体育教学模式,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蓬勃发展,也为我国实现和谐社会建设奉献一己之力。
[1]林建华,郭琼珠.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的现状及课程设置的若干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04).
[2]潘跃林,时传霞.高校体质弱势群体综合式体育教学模式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06).
[3]谢静月.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整体改革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07).
[4]陈再勇.大学生特殊群体体育教学分析与对策[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06).